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对策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对策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阐释了广南壮族文化的内涵以及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广南县传承和保护壮族铜鼓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而从管护职责、文化激励和教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广南
1.广南壮族铜鼓文化概况
广南壮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公元1世纪至7世纪,壮族先民撩人铸造了繁杂立体装饰的冷水冲型铜鼓,俚人创造了体积硕大、工艺精湛的比流型和灵山型铜鼓,把铜鼓文化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1]。目前,广南已出土并注册登记的铜鼓有42面,为万家坝、麻江、遵义、石寨山、冷水冲5种类型,早、中、晚期类型皆有,遍布了者兔、那洒、黑支果、坝美、五珠、八宝、底圩、者太等11个乡镇,几乎分布于全县境内[2]。据统计,广南有一面铜鼓为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十八面铜鼓之一,有一面被称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目前,文山州设立了4个壮族、彝族铜鼓舞活动示范点以保护和传承传统铜鼓文化,其中重要示范点之一的广南县作为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的主阵地,就有那洒镇贵马村、者兔乡里玉村和八宝镇里洒村3个示范点,可见广南作为项目实施和发展的支撑点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3]
2.广南县传承和保护壮族铜鼓文化的必要性
2.1 铜鼓文化是广南壮族及其文化研究的基础
广南铜鼓,从早期万家坝型到晚近期麻江型等类型的铜鼓,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铜鼓群,与其他地区铜鼓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此外,广南铜鼓纹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一百种,按其内容可分为写实性几何、动物纹饰,写意性的宗教、习俗、雷云等类种纹饰图案,较为常见的有太阳、云雷、游旗、植物、人物、舞蹈、生肖象和船纹等纹饰,与其他地区的铜鼓存在一定的区别,能独特的反映了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和物产方面的内容[2]。因此,广南壮族铜鼓是壮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铜鼓表现出壮族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审美情趣,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为壮族及其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物。
2.2 铜鼓文化是增加壮族凝聚力的有效力量
民族文化传承进行着社会要素和力量的积累与传递,这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构成民族认同感和聚感的核心 [4]。
铜鼓伴随壮族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铜鼓本身不仅反映了壮族人们的生活生产、自然崇拜和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还体现了壮族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创造和沉淀下来的,它在壮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唤起壮族同胞们的民族归属感,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2.3铜鼓文化是发展广南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依托
文化旅游事业是一种社会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了解和欣赏、感受异族文化风情,是不少游客的兴趣所在。因此,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5] 广南是世界铜鼓文化发源地之一,使用和传承铜鼓的习俗2000多年长盛不衰,包含有原始简朴的天文历法、生产技能、生活方式的铜鼓和铜鼓舞,提示人类要遵循四时节令规律,勤恳劳作、珍爱生命,现今仍保留了“先祭鼓、后祭祖”的习俗。[3]此外,广南铜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舞蹈风采独特。总之,铜鼓文化形成了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是广南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依托。
3.广南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现状
近年来,铜鼓文化的复兴使各界人士不断融入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广南本土居民对铜鼓文化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民族自豪随之得到满足。
3.1以政府为主导的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政府在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始终主导着方向和全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其他各界的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1.1加强铜鼓普查,任命铜鼓文化传承人
广南县开展了铜鼓普查工作,对全县铜鼓数量、分布、类型及各地使用铜鼓习俗等都做了登记和编撰。包括1919年阿章营牡宜村(今黑支果乡牡宜村)出土的“广南铜鼓”, 1983年3月和7月分
别出土的五珠乡沙果村后山南坡沙果村ⅰ号鼓和兔乡者偏村安得
山者偏铜鼓, 1985年3月五珠乡沙果村后山出土的沙果村ⅱ号鼓,2011年3-5月牡宜村出土的迄今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等都进行档案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对铜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定和任命了铜鼓文化传承人。
3.1.2投入大量资金,加大铜鼓文化宣传,促进文化交流
为展示深厚的铜鼓文化底蕴,广南县政府筹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146亩(主广场面积54亩,附属设施占地92亩)的铜鼓广场。塑9面不同类型的铜鼓,广场中央设置了一面以我县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石寨山型为原型放大的巨型铜鼓,铜鼓高 4.6米,加上鼓基总高达7.919米,最宽直径8.26米。鼓基四周镶嵌有铜鼓文化和民俗风情线雕。大型铜鼓的四方塑有万家坝、冷水冲、石寨山、遵义、灵山、北流、西盟、麻江等八个类型的小铜鼓,做工精致,全方位地烘托出铜鼓广场壮乡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广南多元民族
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政府为加大铜鼓文化宣传和保护,还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杨柳井、黑支果、珠琳、者兔、底圩等心15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投入50万元对县民族博物馆展厅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投入30万元对出土漆木器移送湖北荆州国家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修复。[6]
此外,为了提高铜鼓文化知名度,将句町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广南政府通过举办活动、开研讨会、发展旅游业等对外交流方式,利用电视、网络、书籍、影像制品等手段加大交流铜鼓文化宣传力度。
如通过在昆明艺术节、国际旅游节、中央电视台等渠道表演铜鼓舞以把铜鼓文化传承下去并带出广南。
3.1.3积极研究铜鼓铸造技术,发扬铜鼓文化
依托古老神秘的铜鼓舞文化,广南县在壮乡礼乐中成功创造了世界独创的定音铜鼓乐。广南与苏州华声乐器厂精诚合作研制,成功铸造了按12平均律打造的以广南出土的古竞渡鼓为母本的18面低声部定音铜鼓,其音调准确,具有低者饱满、浑厚,中音圆润、充实等特点,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可演奏各类时尚乐曲和古老曲子,极具创意。广南型定音铜鼓的研制成功,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器制造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乐器缺乏低声音乐器的又一空白,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3]
3.2社区为辅的铜鼓文化传承与保护
以贵马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慧兰为代表的民间的传统
文化艺人,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很大的努力。梁慧兰不仅将现代元素融入铜鼓舞中,改变原本传统老套的单一铜鼓舞队形,根据年龄程度将村里的男女老少分为少年队、中年队和老年队并将铜鼓舞授之。现在,贵马村人人会跳铜鼓舞,铜鼓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此外,组织队伍到坝美、广南、文山、昆明等地参加数十场表演和比赛,为铜鼓文化对外宣传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除政府和民间外,来自学术界和商业界对铜鼓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功劳也是不可替代的。以陆贵庭,农开文、兰天明、陈祯详、张瑛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广南铜鼓文化都做了研究,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