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
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而另一方面,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兴衰的经验
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在这三场改革中,没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采取教条主义,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相适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从苏联的经济体制演变中,中国可以吸取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是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
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二是政权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
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
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
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
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
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三是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
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
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
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
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
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
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
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
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
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
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衰亡的教训
1.特权阶层贪污腐败致使苏共失去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建国初期的十来年后就渐渐显露,二战后形成了特权阶层。
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干部的稳定,“终身制”开始大行其道。
这样的结果是形成“官僚氏族集团”,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些官僚氏族集团腐蚀了苏共的执政能力,使苏共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直至完全丧失民心,得不到人民支持,惨淡解散,政权旁落。
更严重的是特权阶级的渎职,致使苏联国内问题不能反映到决策层,使政策越来越脱离实际,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落后欧美,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倒向了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
纵观历史,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改朝换代不胜枚举,虽然苏联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政权更替,但他的命运依旧没逃过历史的碾压,最终被腐蚀了根基,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令世人震惊、深思。
贪污腐败虽不能说要为苏联的解体负全责,但这是重要原因之一了。
况且除了强敌入侵、自然天灾,又有几个国家是因为单一的原因亡国的?都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贪污腐败太常见罢了。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僵化、农业失败造成国家崩溃
苏联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极度发达,其军力在70年代甚至超越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力在世界各地与美国针锋相对。
虽然苏联成立之后,俄罗斯人不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倚靠雄厚国力称雄全球,但可能是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使苏联人热衷于武力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军工,展开军备竞赛,致使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
失衡的结果是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苏联国力的提升而同步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一直处在战时经济体制的紧缺状态下,引起了普通群众的普遍不满,致使部分人倒向了西方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吸引力。
苏联农业的失败,也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源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农业作为一切工业的基础,虽然工业化开始时不得不靠工农业的剪刀差去发展工业,但这也是有一个限度的。
到了后来,工业必须反哺农业。
但苏联领导人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农民看做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把他们当做阶级敌人对待,一直剥削农民,以致农民们失去劳动积极性,苏联农业长时间萎靡不振,粮食产量不足,到后来竟要依靠进口粮食,不得不说苏联农业总体上讲是彻底失败的。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得不确保粮食安全,所以必须重视农业问题。
3.错误处理民族问题导致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联,最终苏联解体
众所周知,苏联国土面积世界第一,但苏俄土地大多是沙俄时期侵略扩张的战利品。
沙俄征服了120多个民族,但也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祸根。
列宁认为苏联采取联邦制度是向最终统一的过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去完成民族融合,但继任者过于急于求成,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为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不顾及历史沿袭,以行政命令代替协商解决,造成民族关系紧张,且占总人口不足50%的俄罗斯人却拥有90%以上的政府要职,享有政治特权。
苏联领导人忽视了实际情况,认为民族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的建成已经解决,错误估计形势,造成民族分离主义大肆传播,特别是90年代初加盟共和国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顶峰,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退出苏联,直至俄罗斯共和国退出,苏联解体。
民族分离主义虽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在解体过程中充当了主角,是苏联解体的推手。
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始终有着重要地位,虽然强大的主体民族可以暂时的压制少数民族,但压制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商解决才可能不出问题。
压制的后果就是问题最终集中地爆发,爆发得彻底,爆发得无可挽回。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要注意把握改革的时机,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战后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也非常期待改革,主客观条件都非常有利。
但是斯大林不仅没有进行改革,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战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弊端,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错失了走上正常发展道路的机会。
现在中国也面临着改革的关键时刻,且长期的和平发展道路给我国造就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中国必须顺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抓住经济改革的良机,使我国的经济快车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2.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资源的支配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只是作为辅助手段。
就中国现状来说,地方政府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地位,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也很大,这就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要想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必须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
3.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以僵化的教条主义为原则。
我们要结合实际来理解经济理论,不能把社会主义理解为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市场经济,邓小平说过:计划经济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
中国要想加快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必须坚决实行和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的多元化才能是市场经济保持活力和发展动力。
4.经济体制改革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前苏联属于粗放型的经济模式,靠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消耗来保证经济的增长,这样就导致经济质量与效率低下、资源消耗严重。
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着很大比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到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如加快推进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中国才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之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不会在这股全球化的潮流中被淘汰。
5.要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约束,经济发展要符合客观实际规律。
在中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中,中国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因此,中国要从自身正处于社会主义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6.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要进行相适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共领导人要推进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号召力,才能确保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正逐步崛起并开始扮演苏联的角色。
但是中国现在也面临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关键时刻,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演变之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与发展方案,顺利推进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上继续走下去,朝着更高的社会主义目标迈进。
中国能否真正崛起为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而不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吸取前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