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的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糖不耐受症的研究现状
吴佳珉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7109408 动医094
摘要:乳糖不耐受症,常指由于小肠粘膜乳糖酶缺乏(lackase deficiency,LD)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当乳糖酶缺乏只引起乳糖吸收障碍而无临床症状时,称为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LM)。本文从乳制品加工工艺改良的角度,疏浅地整理综述了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机制、研究现状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乳糖不耐受症;乳糖吸收不良;乳糖酶
Research of Lactose Intolerance Disease
Abstract: Lactose Intolerance, LI, which is often caused by the intestinal of lactose enzyme
( lackase deficiency, LD), lead to lactos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bstacles and cause a series of clinical symptoms. When the lack of lactose enzyme only causes of lactose absorption obstacles but no clinical symptoms, it is called lactose to absorb bad (lactose malabsorption, LM).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 thin shallow organizing reviewed the lactose intolerance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olving methods.
Key words: Lactose Intolerance; lactose malabsorption; lactose enzyme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特有的糖类,它由1分子D-葡萄糖和1分子D-半乳糖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双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之一, 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机能,具体表现为: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调整肠道菌群(在结肠内促进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 参与细胞活动;水解后所产生的半乳糖对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具有促进作用[1]。因此,乳糖与人体健康,特别是婴幼儿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某些人群缺乏相应的乳糖酶, 从而造成机体无法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同时造成人体胃肠道不适, 即表现为乳糖不耐受症。有研究表明,我国汉族人群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75% ~ 95 %, 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也相当高, 属于乳糖不耐受症的高发国家[2,3]。因此, 研究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 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病机制及影响
乳糖不耐受症普遍存在, 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其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然而存在种族差异, 以亚洲人群情况最为严重, 其发生率约为75% ~ 100% [4],有研究证明我国87%的儿童乳糖酶活性下降的年龄在7~8岁,我国成年人的乳糖不耐受症指数达90% [ 5]。
1.1乳糖在正常人体内的代谢
乳糖是人乳中存在的唯一双糖,人乳中的乳糖含量约为70g / L,牛乳为47g / L[6]。乳糖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小肠中的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随即被小肠吸收。半乳糖比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更快, 两者的吸收系数分别为122和100。葡
萄糖被吸收后进入机体的葡萄糖池而被利用。半乳糖主要是在肝脏中转化成葡萄糖, 对这个代谢途径起调节作用的是尿苷二磷酸半乳糖- 4-表异构酶。正常情况下,有94%的半乳糖通过这条途径代谢,此外,也可以由红细胞代谢或由尿排出。尿中半乳糖的浓度约为血中的10倍[7]。
1.2乳糖在乳糖酶缺乏者体内的代谢
乳糖被乳糖酶缺乏者摄入之后, 大部分未能在小肠内被分解而进入结肠,并进一步被肠中的细菌代谢,发酵成断链有机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和气体如甲烷、H2、CO2等,大部分可被结肠重吸收。乳糖发酵过程可引起肠鸣、腹痛、直肠气体和渗透性腹泻。严重的乳糖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多余摄入一定量乳糖后30min至数小时内发生。乳糖不耐受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并会同时伴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有时伴恶心反应。乳糖酶缺乏者中仅有20%左右的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而且乳糖不耐受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不耐受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与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他类食品有关。
乳糖吸收不良可产生一系列慢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乳糖不耐受者为避免不耐受症状,往往会不饮或少饮牛奶,从而可能影响其营养状况;对于没有不耐受症状的乳糖吸收不良者来说,虽然不会刻意避免牛奶,但由于本身乳糖酶缺乏也会使牛奶中营养成分得不到充分吸收。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一个有效因子,但由于乳糖吸收不良,将会大大降低钙质的吸收,这是乳糖吸收不良引起的另一个重要的慢性影响。
2. 人体内乳糖酶活性及其调控
乳糖酶又称β-半乳糖苷酶,对乳糖起水解作用的酶确切地说应是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 lactase- phlor izin hydrolase, LPH)。LPH是一种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膜上的糖蛋白, 具有两种酶活性: ( 1)乳糖酶(β- D-半乳糖苷-半乳糖水解酶) ; ( 2) 根皮苷水解酶( 糖基- N -神经酰胺-葡萄糖水解酶)。最适作用pH范围为5. 5~6. 0。妊娠8~34 周,胎儿的乳糖酶活性已经形成并逐渐上升, 妊娠晚期发展更为迅速,婴儿期出现峰值。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乳糖酶活性持续至2~15 岁, 然后下降至成人乳糖酶缺乏的水平,大约为正常婴儿酶活性水平的5%~10%。白人, 特别是北欧人群,乳糖酶活性可终生持续稳定或稍有下降而维持正常水平[ 8]
2.1 肠道内乳糖酶的活性分布
乳糖酶活性在肠道中的分布是不均一的,肠绒毛-隐窝轴的分布情况为, 最大活性表达位置在绒毛的顶部成熟吸收细胞。因此乳糖酶对绒毛的损伤也最敏感。肠道乳糖酶活性起始于十二指肠, 空肠内最高,呈块状分布。对鼠和家兔的研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