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大禹治水思想 解读人水和谐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大禹治水思想解读人水和谐文化

1.远古时期治水方法的转变

水利文化是一个亘古的话题,也是一个发展的命题,它需要在治水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夏朝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为大片泽国。在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时,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各部落的人们被迫逃避到一个个高地上,形成了许多孤岛。鲧是尧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领,他被流放东夷,负责变革同化东夷族,使其迅速赶上进步的黄帝族。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尧帝的臣子,当时洪水泛滥,他由四岳推荐给尧,被派去治理洪水。由于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没许多人的生命,并擅自将神庙里的青铜礼器铸成治水工具,犯下弥天大罪,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之野。鲧为了人民的利益,历经千辛万苦,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于奉献的精神尤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人类治理洪灾尚处于摸索阶段,经验不足,因而曲折是难免的。他的失败和悲剧为后继者指明了方向。

鲧死之后,他的儿子禹奉命继承了父亲未竞的事业,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并且亲临一线指挥,栉风沐雨,历经十年之久。大禹舍家为国,忘我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他足迹踏遍了九州,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战胜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

在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2.大禹治水的文化价值

大禹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留给人类

的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显而易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大禹比与自然界做斗争的父亲鲧更好的战胜了洪涝灾害。

历史上,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使我们的古先帝西起沙漠东至大海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

3.大禹治水思想是人水和谐文化的渊源

大禹治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不论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方法,还是大禹治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都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治水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人水和谐是指“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

水资源治理、保护和利用都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温家宝总理在安徽检查指导淮河防汛抗洪工作时说,只有统筹考虑人、水、地、运,管理好、利用好水资源,化害为利,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治理好淮河。国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和谐共处,作为进行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的指导思想。这无疑是对大禹治水思想的一种延续和统一,即力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

4.结语

水是生命的基因,文化的源泉。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随的是水患不断、治水不息。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先民们在治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治水哲学理念,提出了构建和谐水利文化。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水利战略的今天,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充分运用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充实和丰富其

内涵,对于把水利文化真正建设成为大众的、科学的、能促进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