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病毒性肝炎得健康指导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几种不同得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得以肝脏变性、坏死、炎症反应病变为主得一组感染性疾病,就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与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确定得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其中甲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得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得可能。病毒性肝炎按照临床表现得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得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得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得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得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得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得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得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得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她原因可解释得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得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及重度(有明显或持续得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她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与/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

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对于多数得慢性乙型肝炎整个病程又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不同时期得临床转归不尽相同。

⑶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她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③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得基础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并发生重型肝炎得表现。

(4)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得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⑸肝炎肝硬化:就是慢性肝炎发展得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代偿性肝硬化就是指早期肝硬化,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

<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失代偿性肝硬化就是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

如血清白蛋白<35g/L,A/G35μmol/L,ALT与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得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三、病毒性肝炎得治疗

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治疗均不需抗病毒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辅以适当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避免饮酒、疲劳,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需住院隔离治疗至起病后3周、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到1年。急性乙型肝炎得治疗基本同上,至于就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需根据患者HBVDNA及乙肝五项血清学转换得情况来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若具备抗病毒治疗得适应症,在上述保肝治疗得基础还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我国2010年乙肝防治指南对乙肝抗病毒治疗得适应症为: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②对ALT 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得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干扰素类起效相对较慢,但若取得疗效维持稳定得机会相对较高,疗程相对较短,缺点就是副作用相对较多;核苷(酸)类似物起效快、副作用小,但疗程较长,停药后复发得机会较多。所以要根据患者得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并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得应答情况适时调整方案来进行个体化治疗。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还需注意病毒耐药变异得可能。

丙型病毒性肝炎,无论急性还就是慢性,只要HCV RNA能够检测到就需进行抗病毒治疗。标准得抗病毒治疗方案就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若经济调节不允许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也可用普通干扰素来代替,疗程根据患者在治疗得4周、12周及24周时得应答情况来确定(即应答直到得治疗——RGT治疗)。对于应答不佳得基因型为1型患者还可以考虑加用直接作用得抗病毒药物如博赛匹韦(Boceprevir,BOC)或特拉匹韦(Telaprevir,TVR)

治疗。

四、病毒性肝炎得预后

不同类型得病毒性肝炎预后不同。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无慢性化,预后好。重型肝炎得发生率约占全部甲肝病例得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得免疫力。多数戊型肝炎得预后良好。多在1~4周恢复,没有发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得病例。小部分伴随着胆汁淤积得患者病程可能会长一些。成年感染得急性乙型肝炎多能完全康复,少数会转成慢性肝炎,而在婴幼儿时期感染得乙型肝炎常常转成慢性,并经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等过程,有些患者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需积极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经积极抗病毒治疗可痊愈,未经治疗得患者亦有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得可能。

五、病毒性肝炎得预防

甲型、戊型肝炎按消化道疾病得隔离措施,如加强水源管理、保护水源、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得卫生习惯等,目前还有甲肝疫苗可用于预防甲肝。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按血液传播性疾病来预防,如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与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与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及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此外目前已有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个体间得传染(包括阻断母婴传播),但丙型肝炎目前尚无有效得疫苗问世。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于阻断母婴传播时还需于婴儿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

六、病毒性肝炎得健康指导

1、饮食:急性肝炎患者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少者可由静脉补水及维生素,维

持身体得各项需要。饮食改善后,适当增加热量及蛋白质,鼓励多吃水果与蔬菜,不食不洁食物,不食高糖与高脂肪饮食,防止并发糖尿病及脂肪肝。

2、活动得各型肝炎在活动期均要注意休息,症状减轻则动静结合。发病期以卧床休息为主,

恢复期可以从事轻工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无疲乏为度,临床治疗三年内均应避免剧烈体育活动及粗重体力劳动。

3、复查时间及指征:病毒性肝炎特别就是慢性肝炎出现病程反复,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

能正常后三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肝功能复查,三个月后每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年二次,

如出现下列情况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指导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指导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所引起的急慢性肝脏炎症。【传播途径】 (1)丙肝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a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b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

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目的: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指导】 (1)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2)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3)经皮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4)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5)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病毒性肝炎得健康指导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几种不同得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得以肝脏变性、坏死、炎症反应病变为主得一组感染性疾病,就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与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确定得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其中甲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得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得可能。病毒性肝炎按照临床表现得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得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得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得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得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得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得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得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得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她原因可解释得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得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及重度(有明显或持续得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她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与/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

传染病健康教育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宣教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川表 现和转归等;向病人解释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意义;强调急性肝炎彻底治愈的重要性,以及早期隔离的必要性;保持空气流通,减少陪护和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 2.心理指导长早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正确对待疾病,消除不良情 绪;指导病人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情。 3.作息与饮食指导病人应按要求适当休息,注意规律的生活有利于 疾病的康复;切实遵循饮食计划,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 避免劳累、营养不良、吸烟、饮酒、暴饮暴食、不合理用药、感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 4.观察病情指导家属能及早识别病情变化;配合观察生命体征、神 志、尿量。 5.行为指导找到病人及家属护理和自我保健:①学会采取适当的家 庭隔离措施,避免传染。如家庭分餐制,病人有专用的生活用具。 ②指导病人做好皮肤护理,皮肤瘙痒时,应及时修剪指甲,用清 水清洗,再用吸水性强的布擦干;有出血倾向时,避免碰撞、损伤,不可用手挖鼻、有牙签剔牙。③鼓励尽早进行预防接种④对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做好健康指导,如正确对待疾病,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禁饮酒,定期随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血液、唾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环境;适当隔离。

6.用药指导①按医嘱用药,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避免滥用药物或 使用苯巴比妥类、磺胺类、抗结核等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②抗病毒药必须在医师指导监督下用药;对应用干扰素者,鼓励多饮水,解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肝功能、HBV-DNA定量、HBe-Ag和-HBe。 第二节肝硬化 健康教育: 一、一般治疗: (1) 休息肝功能代偿者,宜适当减少活动,失代偿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2) 饮食一般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可口的食物为 宜。忌食尖硬、有刺激性食品,以免造成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血。 有水肿或腹水者,应限制盐的摄入。肝性脑病病人严格限制蛋 白。 (3)黄疸可致皮肤瘙痒,因病人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血小板少,应做好皮肤护理,可用温热水擦浴或涂止痒剂,防止抓伤皮肤 引起出血、感染。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肝病病人的悲观失望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安慰,并设法解除病痛;做好口腔护理,以消 除肝臭味,增进食欲,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 (4) 支持疗法

乙肝病的健康教育

乙肝病的健康教育 乙肝病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为了遏制乙肝的传播,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将详细介绍乙肝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乙肝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了解乙肝病的基本知识:乙肝病是一种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的病毒性肝炎。通过教育人们了解乙肝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可以提高公众对乙肝病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感染。 2. 掌握乙肝病的预防方法:乙肝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如何正确接种乙肝疫苗,并掌握预防乙肝病的有效方法。 3. 提高对乙肝病的风险认识:乙肝病是一种具有很高传染性的疾病,而且可引起严重的肝病甚至肝癌。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乙肝病的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接触乙肝病毒。 4. 引导人们进行乙肝病的筛查和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症状携带者,而无症状携带者可以成为乙肝病的传播源。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以控制乙肝病的传播。 5. 重视母婴传播的防控:乙肝病的母婴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醒妇女在怀孕前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预防措施,避免将乙肝病传给新生儿。

6. 消除对乙肝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乙肝病患者常常面临就业、婚姻和社交等 方面的歧视和偏见。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加强对乙肝病的正确认知,消除对乙肝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为乙肝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7. 鼓励人们参与乙肝病的科研和志愿者活动:乙肝病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而科研和志愿者活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参与乙肝病的科研和志愿者活动,为乙肝病的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乙肝病的健康教育需要覆盖全社会,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等不同层面。只有通过加强对乙肝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才能有效控制乙肝病的传播,减少乙肝病带来的健康和社会负担。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甲型、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 心理指导: 因肝炎传染性强,常受他人的回避,心理压力大,病人易产生焦虑、孤独、失望等心理,应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指导: 急性肝炎病人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为宜;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量的热量和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少食多餐;有腹水者,钠盐限制在3〜6g∕天,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给予易消化软食,避免刺激性粗糙食物,有肝昏迷先兆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休息活动指导: 急性期1〜2周除进食、大小便外,严格卧床休息;重症肝炎病人进食、大小便均不宜下床;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室内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用药指导: 以支持疗法为主,主要为维生素C等药物对消除黄疸、减轻症状、降低谷丙转氨酶有帮助;肝炎病人有不现程度的胃粘膜糜烂,加上凝血因子缺乏,易引起胃出血,应服用护胃药以保护胃粘膜;干扰素是目前国内外治疗慢性肝炎、抑制乙肝、丙肝病毒复制较为有效的药物,不良反应常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等感冒样症状,伴有粒细胞减少,应定期复查血象。 护理方法指导: 一、重症肝炎和瘀胆型肝炎病人黄疸深引起全身皮肤瘙痒影响休息与睡眠, 应修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和皮下出血,可用温水擦洗,必要时用止痒水止痒; 二、行肝穿后,绝对平卧2小时,并用腹带加压包扎,进食、排便均不宜下床。 三、重症肝炎或肝硬化腹水病人,应准确记录尿量,为用药和观察疗效提供依据。 隔离知识指导: 日常生活用品如剃刀、梳子等均专用,不外借他人;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如有价值交医护人员消毒处理,无价值的应焚烧;甲、戊型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3 周,乙、丙型在HBSAg和HCvDNA转阴前,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献血。 出院指导:

肝炎 健康宣教

肝炎之马矢奏春创作 肝炎,就是肝脏有了炎症。是由多种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等侵害了肝脏,破坏了肝脏的细胞,使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得了肝炎,就引起了身体的很多不舒适,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是由甲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而这只是“肝炎”家族中一个重要分支。而我们文中所说的肝炎,其实不但仅限于病毒性肝炎,如:营养不良、劳累,甚至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造成肝功能的损害。 在病毒性肝炎里,有一个知识需要知道: 体内有肝炎病毒,但肝脏功能是好的,医生叫它为——肝炎病毒携带者,这是不需要治疗的。 体内有肝炎病毒,但肝脏功能欠好,医生叫它为——病毒性肝炎,这是需要治疗的。 得了肝炎或体内有肝炎病毒的人,首先要解决两个误区: 一是肝炎病人的误区:说肝炎传染性强,不克不及一起吃饭,不克不及接触妻儿父母;说病人的免疫力低,什么药能增强免疫;说肝炎会发展成肝癌,得了肝炎,就是得了“不治之症”! 二是社会的误区:说乙肝、丙肝也像甲肝一样,会通过饮食

传染;说肝炎病毒携带者会传染,不克不及工作和上学;说身体有了肝炎病毒,就是得了肝炎。 其实,误区里的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携带带着只要注意下面问题就行了。 1.坚持乐观的情绪。焦虑、忧虑、愤怒,会使人免疫力下降, 晦气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2.不要听信街头小广告和黑心诊所的瞎话,为了“转阴”,走 上了漫漫地求医之路,使一些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恢复期病人可介入轻微活动,待体力 完全恢复后介入正常的工作。 4.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坚决戒酒。 5.稳定用药,以免加重肝脏的损害。 6.适当的家庭隔离,如病人的餐具、用具应专用。 7.定期到医院复查。 8.甲型和戊型肝炎要消化道隔离,用具、餐具须消毒。乙型、 丙型、丁型肝炎的预防重点,是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9.接触病人后要洗手。易感者可接种疫苗。 10.得了肝炎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肝病专科诊治。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2、评估患者的精神、食欲、黄疸及有无出血倾向等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衰竭应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 2、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3、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在疾病中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有针对的进行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疾病知识指导:加强预防疾病、预防接种指导,讲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预后等相关知识,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 2、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遵医嘱抗病毒治疗,明确用药剂量、使用方法、滥用药物或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 3、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四、注意事项 1、不易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应禁饮酒。 2、注意观察抗病毒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胃肠道反应、脱发、血象改变等。 3、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肾衰竭、感染等。 4、注意加强隔离:甲肝、戊肝行消化道隔离,乙肝、丙肝、丁肝及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行血液隔离。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

乙肝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疾病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类,乙肝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为了区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过肝穿病理检查来判定。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液中HBsAg(+)持续时间低于6个月,6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sAg阴转,可遗留感染过HBV的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个抗体阳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现时间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HBsAg阴转。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机体内超过6个月。 2、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分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

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无出现黄疸(即按症状特点),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该分型多针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 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ALT 升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社区预防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

病毒性肝炎社区预防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病毒性肝炎是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 性传染病。患者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无症状感染常见。护 士应做好社区预防健康教育和护理工作,避免易感者发病,控制病人病情,不断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现将病毒性肝炎社区预防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社区预防健康教育 1.1 控制传染源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 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高低,复制活跃者予抗病毒治疗。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 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 1.2 切断传播途径 要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制度。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消毒。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医疗单位应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医疗器械和用具实 行一用一消毒措施。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献血员和每一单元血液都要应用最敏感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 丙肝抗体,有条件应同时检测HBV DNA和HCV RNA。 1.3 保护易感人群 抗HAVIgG阴性者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其他高危人群,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对近期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易感者,可预防注射人丙种球蛋白,越 早越好,免疫期2~3个月。 易感者均可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应进行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特殊人群是主要接种 对象。一般采用0、1、6月接种程序,高危人群可适当加大剂量。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部分人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如果少于10IU/L,最好加强注射1次。 HBV感染母亲新生儿出生时注射10μg乙肝疫苗,生后1和6月时再分别挺凉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80%以上。如30μg/次并加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后1和6月时分别注射1次乙肝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新生儿,保护率可达90%以上。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属于被动免疫。目前主要用于新生儿及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应及早注射,保护期约3个月,必要时可在此期限后重复注射。 2.社区护理 2.1 基础护理 急性肝炎早期应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以1月为宜,以减轻肝脏负担,增加肝 血流量,有利于肝脏恢复。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工作。慢性肝炎则宜采用动 静结合的原则,活动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静止期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体力工作,适当进行体 育活动,但要避免过劳。对乏力明显及活动耐力下降者应与病人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循序渐

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按病原分类,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至少可分为甲、乙、丙、工、戊、庚、TTV七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和TTV病毒的致病性问题目前尚有争议。 (二)健康指导 1.病人住院期间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治愈出院者,仍需全日休息3个月,肝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正常生活和轻型工作,半年内不宜参加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在工作期间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过度疲劳,以免复发。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节,饱饿适度,保持充足睡眠,不能熬夜,因为熬夜可使抵抗力下降。可以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加抵抗力。 3.指导病人正确处理身边的任何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丰富生活乐趣。如听音乐、养花、打扑克、下棋等,以保持心情舒畅平和。

4.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禁饮酒为原则。一日三餐以微饱为宜,切勿暴饮暴食。急性肝炎应给予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饮食,鼓励多饮水,多吃水果与新鲜蔬菜,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如谷类、面包、水果、豆类)。慢性肝炎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的饮食,不宜食过量的糖,可服用酵母、多酶片及山楂片等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腹胀。重症肝炎有肝昏迷前驱症状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全日蛋白质<40g/d。有腹水者应限制钠盐、水分的摄入,入水量在1000ml/d,摄钠<2g/d,少食易产气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5.病人的牙刷、剃刀,毛巾不可与家人共用,不将咀嚼过的食物给儿童吃。病人的食具、用具应与他人分开放置,食具可单独煮沸30分钟消毒。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衣物可用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洗涤剂浸泡清洗,病人用过的书报。被褥等可在烈日下曝晒4~6小时消毒。地面、厕所、物体表面等可用含有效氯消毒剂喷洒、擦拭。同时,关好纱窗,消灭苍蝇、蜂螂。加强个人卫生。 6.控制传染源:包括对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和管理,以及观察接触者和管理献血员。 7.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源管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制"等。搞好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搞好粪便管理、食具消毒等。 8.保护易感人群: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接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肝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目前已明确有6种病毒性肝炎,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即A,B,C,D,E,G〕型,其中甲型与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乙、丙、丁和庚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局部乙、丙、丁和庚型肝炎可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少数患者可并发肝癌。因此,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毒性肝炎。诊断主要靠抽血进行检查。 甲型病毒性肝炎 1. 患者必须与家人隔离,隔离期为30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2. 急性期卧床休息,出院后继续休息1~3个月,以后逐渐恢复工作。工作时以不疲劳为原那么,定期复查l~2年。 3. 饮食宜清淡,热量要足够,蛋白质应到达每天每公斤体重l~,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C,如新鲜蔬菜、豆浆及其他豆制品、水果等。不强调高糖和低脂饮食,恢复期逐渐增加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 4. 防止饮酒、过度劳累。 5. 适当辅以中药治疗。防止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 6. 做好集体卫生工作,如食具消毒、水源、饮食、粪便管理等。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乙型、丙型、丁型和庚型病毒性肝炎 1. 及早诊断,早治疗,注意休息〔体力与脑力〕。 2. 重型肝炎需住院以保证绝对卧床休息,中、轻型肝炎适当休息,可在门诊治疗,至肝功能正常、临床病症消失后,仍需要休息3~6个月。 3. 不吸烟,不饮酒,不过度疲劳。 4. 以清淡饮食为主,进食后舒服为宜;以植物蛋白为主,适当配优质动物蛋白;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少吃海中蟹、虾及无鳞鱼类;不宜进食过多糖分,以免导致肝性糖尿病。 5.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以中、西药物治疗,药物不宜过多,防止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

2021病毒性肝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1病毒性肝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乙型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约有700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和1000万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健康体检是目前我国发现HBV与HCV感染者和患者的主要途径之一。 2021年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织多个学科专家代表制定了《病毒性肝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帮助负责病毒性肝炎管理、检测、关怀服务实施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病毒性肝炎的筛查、预防和管理中做出合理决策。 《共识》结合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风险评估与筛查、感染者的管理与教育,制定了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与管理流程(图1、2)。 图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与管理流程

图2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与管理流程 一、流行病学 《共识》中关于乙肝流行病学指出,HBsAg持续存在是发生慢性肝病并在疾病晚期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的主要危险性标志。积极预防接种、积极预防筛查、积极治疗是消除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随着国内药物可及性的提高,找到HBV感染者并对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是降低肝硬化、HCC风险的有效途径。关于丙肝,《共识》指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属低流行地区。但是针对丙型肝炎低认知率、

低诊断率、高慢性化率的现状,在不同地区如何更多地发现并治疗丙肝患者成为目前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工作重点。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学检测 (二)病毒学检测 (三)生物化学检查 (四)肝脏疾病进展评估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精选)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精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病毒侵袭肝脏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等。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旨在 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以促进患者的康 复和社会的公共卫生。 一、了解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通过病毒感染而引发的肝脏疾病,在病毒的侵害下, 肝脏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和损伤。这些病毒通常通过血液、体 液和性传播途径传染,也可以经由母婴传播。患者应了解各类型肝炎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程和临床表现等,以便能够正确应对和预防疾病 的发展。 二、预防传播 1. 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肝炎传播的基本措施。患者应勤洗手、避免接触血液和体液,尽量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牙刷、 刮胡刀等个人用品。此外,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分或保 质期不明的食物。 2. 免疫接种:针对甲型和乙型肝炎,已经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应及时接种疫苗,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预防疾 病的传播。

3. 安全性行为: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性传播。患者应采 取正确的安全性行为,包括正确使用避孕套,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以避免病毒的传播。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合理饮食:患者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适量摄入各类营养素。多 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蔬菜和水果等。避免暴饮暴食和喝酒,以减轻肝脏负担。 2. 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非常重要。患者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适度锻炼身体,增 强免疫力。 3. 健康心态: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消极情绪。积极参与社交和体育活动,与家人和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四、严格遵医嘱和药物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和饮食调整等措施。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不可自行停药、减量或更 换药物。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定期复查和血液检测也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五、积极参与支持团体和社会活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