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作为一种认识论,又是一种世界观,它曾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传统心态。在这种传统心态之下,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平和,谦让,知足之性格特征,而且也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尚礼传统。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中庸思想的认识及发展,“中庸”一词,由“中”与“庸”二字组成,,《说文》的解释是“中,正也”,“庸,用也”。从字义上来看,“中庸”即为
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原则,在孔子以前,执中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已在《尚书》中有所体现。《酒浩》有“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意为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中正之德。《盘庚》篇告诫臣子“汝兮酞念以相从,各设计中于乃心”,也是指中正之德。《洪范》中更强调了“中”的“不偏不倚”之含义,“无偏不彼(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有反侧,王道正直”。
真正地把“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提出的始于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论语》中他虽没有明确说明“中庸”是指什么,但从一些论述中可见,“中”即指事物适当的标准,亦即一定的“度”,中庸,即是一种“执其两端用其中”的方法原则。他说:“天之历数在尔躬,久执其中”,“过犹不及”,“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猖者有所不为也”。可见,“执两用中”,无过不及是其“中庸”的主旨。
战国时期的子思继承孔子的中庸思想专门作《中庸》篇来论述中庸之道。他对“中庸”解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篇中,他把人性之“诚,,看作“中”,要求人的性情“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诚”的原则而不偏不倚,亦就是达到“和”,认为“致中和”,则天地秩序井然,人各安其分,“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万物也得以自然生长发育。
宋明时代,理学家极为推崇《中庸》。程颐说“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朱熹也说《中庸》“盖其优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功,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对于“中庸”,程颐的解释是“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不易谓之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也”。还说:“天地之化,虽廓然无容,然而阴阳之度,明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在二程看来,中庸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与二程没什么差异,他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他认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实质就是恰到好处,“中者,未动时恰好处;时中者,已动时恰好处”不过在朱熹看来,中庸也是一种方法论,“执其两端,而量度取中”。对于如何“取中”,他继承孟子“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思想,认为“两端不专是中间,如轻重,或轻处是中,或重处是中”②,反对绝对“执中”。
接下来,我想主要讲解一下中庸思想的阶级实质及其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中庸,就其本义来说,要求人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要有一个度的标准,反对过犹不及,这无疑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辩证法因素。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他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
正是在这忍让文化的灌输和熏陶下,我们民族形成了怒而不争的传统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又有谁能说它是一个争强好战的民族呢?历来有域外的民族入侵,而很少见华.夏跨出疆界去掠人霸土,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和亲”以及无数次修
筑、加固长城,就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民族忍让不争的传统心态。同时在此要指出的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忍让不争的心态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是我们民族追求民族和谐、人类和平的精神所致。和谐一直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建构的价值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和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理念、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进步思想家对理想社会所作的一些设想虽然有很大的空想性,但却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基础。几千年来,“和谐”一直被认为是“天地秩序”和“万物法则”,由此而产生了儒家学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墨家学说的“兼爱”、“非攻”,和道家学说的“知和曰常”的社会和谐思想。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和谐的主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描绘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同样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