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2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晨 静
轻观



·

清 晨 静 观 图
2020/9/13
24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 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 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作者借南国之秋的慢、润、淡,
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
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
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向往和眷 恋之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作者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为我们描绘 了五幅故都的秋景 图,请分别给以概 括。
秋落清 秋
佳 日 秋 果
秋 雨 话 凉
蝉 残 鸣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 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秋 草……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
清闲中的孤寂、落寞。
2020/9/13
25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 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 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 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 景物,这是为什么?
▪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 秋天的自然色彩。
▪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 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有关咏秋诗回顾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020/9/13
—— 王勃《滕王阁序》1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2020/9/13
——王实甫《西厢记》 2
不无
尽边
——
长落
杜 江木
甫 滚萧
《 登
滚萧 来下
高 》
。,
2020/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3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2020/9/13
42
▪ 表达技巧
1.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 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 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 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 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 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 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 ,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 的情怀。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 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 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 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 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 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 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 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 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作者 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二 落 蕊 轻 扫 图
2020/9/13
28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
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 受。写触
2020/9/13
38
▪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 水似的遁世文学”。
▪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 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着怎样的情感? 向往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 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 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 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热爱眷念
▪ 读第一、二自然段,同学们思考,郁达夫 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
▪ 这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是故 都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 章的基调和色彩。它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 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 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20交20/9融/13 的画面。
10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
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受。
2020/9/13
11
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zhuì) 辍学(chuò) 混沌( dùn ) 馄饨( tún ) 萧条( xiāo) 笙箫( xiāo) 落蕊( ruǐ ) 一椽( chuán )扫帚 (zhou) 槐树( huái) 平仄( zè) 著单衣(zhuó)
。“慢”(màn)“润”(rùn)“淡”(dàn)”,它们都
是响亮的音节、声调相同,前后两字又叶韵,这
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 国秋的比较。
思考: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
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 为什么?
·

佳 日 秋 果 图
2020/9/13
35
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 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 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 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 不艳丽,而“西北风”、 “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 的凉意。
2020/9/13
36
文化氛围 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
外写秋诗文的议论?
▪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 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 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 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020/9/13
--宋玉 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0/9/13
5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可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 2020/9/13
相同的秋天,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6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
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 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 “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勾画关键词)
▪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
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
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
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
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
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
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
这里写了视 觉形象、 听觉形象。 景物写 得非常细致,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如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也写了观景、赏 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 “静对” ,透露 出清闲、惬意。总 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 故都之秋的情怀。
这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 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 泊的特征 。若改用红、黄、橙等“热色”, 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 都 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 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 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 悲凉的气氛,牵动着作者的 心魂,加“浓”了秋味。
2020/9/13
31
·

秋 雨 话 凉 图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2020/9/13
32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 渐 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 了
2.描写
▪ 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 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 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 分的秋意。
2020/9/13
39
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 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 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的清 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围绕“清 ”“静”“悲凉”的特点,逐一描绘故都的 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 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议论部分,从说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 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解放殉难的烈士”。
2020/9/13
8
郁 达 夫
1919年夏在名古屋 高校毕业留影
2020/9/13









9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总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思 路 与 结 构
分写
记 叙 议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论 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2020/9/13 总括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41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 ”“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 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 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 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 ,情景浑然一体。
觉,给读者以逼真、细腻的感受。这里寂静无
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
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
又是寂寞的。 2020/9/13
29
·

秋 蝉 残 鸣 图
2020/9/13
30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 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 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思考:“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
“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两字 指明描写的地点, 含有深切的眷念 之意,也暗含着 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 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 一起,暗含着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 观相融合的一种
▪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 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
▪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 写出 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 、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 非常细致。
人物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 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 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
?
▪ 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 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似乎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 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