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
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下深化改革,全面落实贯彻素质教育,是每一位语
文教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且笔者认为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完成新课改的全新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转变角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
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
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转换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单纯的知识
传授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了,因为新课标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教师给
学生“授业、解惑”,更需要让学生们学会学习,让学生喜爱学习,积极主动学习,倡导民主、开放,强调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教
师要学会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参与者和引导者转换。在新课改全新的要
求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笔者在教学中,就像学生
的学习伙伴一样,在他们的学习道路上只是一个引路人,不直接告诉他们最终的
答案,但是会教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帮助他们寻求最佳途径寻找目标。同时也
帮助他们制定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让他们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采用激励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激励法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激励,可以带给学
生成就感,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学习动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能
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赞扬下学习,那学生对学
习会越来越有兴趣,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但是如果学生
在教师的批评和斥责中学习的话,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甚者还有
厌恶的情绪。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
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课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或回答应给以大力的
鼓励,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和猜测,如果学生的
思维有偏差,教师也不要持否定态度,而是要进行巧妙的转化,或者进行婉转的
改正,但是首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不会磨灭学生的思维
火花,不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有勇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
自己观点的勇气。课下,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让学生
在学习过程之余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倡导平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
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
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
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
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
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
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平民总统孙中山》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
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
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
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
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
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如果一味地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
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
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
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四、培养学生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有经验的有先见之明的语文教师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都
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其一,一定要让学生读书。教师少讲点,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因为书中有不少的地方只能靠读,靠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出来。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指导中学生如何去读书。关键是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特别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
读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
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其三,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假期读、茶余饭后读;学会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读文学的、科普的、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教师要
有眼光和魄力,向学生推荐贴近学生生活的精美短文和经典作品,指导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大师。教学生学会读书,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其四,要经常开设读书讲座,如“名人与读书”、“如何写读书笔记”、“怎样读书收获大”等各项活动。根据学
生实际,询问书中的重点章节,提出问题,测查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
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