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宋初文学(2课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宋初诗文对唐代文学的继承和模仿,是宋代文学发展的摸索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重点:王禹偁的诗、文;林逋的诗;西昆体的盛衰。
难点: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第一节自学,第二、三节略讲,第四节详讲。
教学过程: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宋初文学》。这一章名为《宋初文学》,其实只有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宋初文学,后面几节介绍的都是诗文方面的情况,将标题改为《宋初诗文》似乎更加准确。宋代前期的词则放在第二章单独介绍。这样的编排,既突出了词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含有重视和加强宋代诗文研究的意味。
宋初,指从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到宋仁宗庆历(1041——1048)之前的一段时期。共七十余年,占了北宋(167年)将近一半的时间,占整个宋代(320年)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了北宋中期,欧阳修等巨星相继登上文坛,特别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宋代诗文的新纪元。苏东坡有一段话:“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见课本P19)这段话出自《六一居士集叙》。六一居士就是欧阳修。可见,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反观欧阳修登上文坛之前的七十余年,虽然也有王禹偁这样的诗人、散文家,有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一代诗风、文风。而那些在宋初风靡一时的作家,如西昆体作家杨亿、刘筠、晚唐体作家九僧、林逋等,由于缺乏开拓精神,其文学成就其实有限。
学习本章,我们应对宋诗中的“宋初三体”有所了解,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宋初作家中,王禹偁的诗文成就比较突出。作品方面,我们重点学习王禹偁的散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诗《对雪》、《村行》;以及林逋的诗《山园小梅》。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偁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我们教材上在提到“散文”这两个字的时候,体现的主要是现代人的观念。
教材上对散文这一概念的使用有些混乱。请大家翻到教材的第19页,看第一节第一段第二行,有这样一句话:“他们入宋以后的散文仍多为骈体。”这是将骈体文也视为散文的一种。但是有些时候,骈文与散文又被视为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文体。大家回去以后,不妨翻一下这套教材第二卷第三编第八章,那一章题目为《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在那一章中,骈文与散文就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文体。又如本卷《宋代文学》第十一章,题目为《南宋的散文和四六》,其中的散文也是散体文的意思。
19页这句话中的“散文”二字改为“文章”要好一些。
其实教材上的说法也不算错。导致混乱的的原因,主要在于古今散文观念的不同。我们今天的散文观念是五四时期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和诗歌、小说、戏剧一样,是文学样式的一种。在我们今天的观念中,散文和应用文是不同的。同学们写请假条,写总结,写申请,首先考虑的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让对方看得懂,文学性是次要的。但是在中国古代,许多应用性的文体都可以作为文学作品被收入文集。这容易导致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一味追求华美的词藻,而忽视文章的用途。这种倾向,在骈体文流行的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
并不是说骈文不好。
骈文形成于魏晋,从南北朝开始盛行起来。在骈文盛行时期,几乎一切文章都可以用骈
文的形式写作。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秦汉古文,倡导“古文运动”,这是对骈文泛滥的一种反拨。古文运动在当时影响很大,但没有从根本上压倒骈文。晚唐五代时期,骈文又重新盛行起来。宋初承接晚唐五代的余绪,骈文盛行,文风浮靡华艳。宋代较早起来对时代文风提出不满的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等人,其中王禹偁的散文创作成就较高,柳开、穆修虽然在理论上旗帜鲜明,但一味求古,实际创作水平并不高。
王禹偁
1、生平: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家世务农,父亲以磨制面粉为生。王禹偁自幼奋发求学,五岁能诗,九岁能文。相传济州从事毕士安有一次在筵席上出了一句诗:“鹦鹉能言难似凤”,座客皆不能对。碰巧王禹偁替他父亲给公府送面,来到阶下,竟不假思索地对了一句:“蜘蛛虽巧不如蚕”。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王禹偁三十岁时进士及第。初授成武县主簿,次年改知长洲县。太宗端拱元年(988),他被召赴京,任右拾遗、直史馆。次年正月,太宗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他献《御戒十策》,三月,太宗亲试贡士,召他作歌,他写了《皇帝亲试贡士歌》,得到太宗的赞赏,被任命为左司谏、知制诰。这是他仕途上最得意的时期。然而他没有利用谏官的职位阿谀奉承,以求自己青云直上,而是以国事为重,对朝纲弊端不遗余力地抨击批评,因此得罪了皇帝,触怒了权贵,以致“八年三黜”。第一次被黜是在淳化二年(991)。妖尼道安诬告徐铉(事见《东都事略》卷三十八),王禹偁上书为徐铉辩护雪诬,触怒皇帝,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后召还京师,为翰林学士。第二次是太宗至道元年,因“谤讪”罪被贬,出知滁州。真宗即位,召还,预修《太祖实录》。因秉笔直书,被宰相张齐贤加以“议论轻重其间”(《宋史》本传)的罪名,在咸平元年(998)遭到第三次罢黜,出知黄州,故后世称他为王黄州。连遭罢黜而不改初衷,曾作《三黜赋》,表示“屈于身分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他卒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仅四十八岁,一生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甚多,可惜大部分已散佚,现存《小畜集》三十卷,自序说:“因阅平生所为文,散失焚弃之外,类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小畜卦,所以叫《小畜集》。后来他的曾孙王汾收集其逸文遗篇,又编为《小畜外集》十三卷(现残),两集共存诗五百多首,文二百余篇。这是王禹偁的生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王禹偁的散文创作。
2、王禹偁的散文创作。
宋初的散文:入宋以后,散文仍多为骈文,风格浮艳,与五代如出一辙。
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主张: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元,意思是继承韩愈、柳宗元(见张景所撰行状);后改名开,字仲涂。自谓能开圣道之涂。(“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也,将开今人之耳目使聪且明也,必欲开之为其涂矣,使古今由于吾也。”见《补亡先生传》、晃公武《郡斋读书志》)他是以维持道统不堕的一代新教主自居。
在柳开之后,穆修(979——1032)继续倡导韩柳古文。由于柳开、穆修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实际创作成就并不高。
柳开叹息说,他本以为自己“立身行道必大出于人上而遍及于世间,岂虑动得憎嫌,挤而斥之”(《再与韩洎书》);穆修也说自己的古文被人视为“语怪”,被人“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即指以为惑”(《答乔适书》)。
章培恒本文学史指出,关于柳开、穆修及王禹偁对后来散文的影响,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从实际创作来说,后来的散文主要是沿着王禹偁的方向发展的;他的文章中既重视表现理念又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和化骈入散、清晓流畅而又具有韵律感的文字风格,在欧阳修、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