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所谓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等,本文就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的某一方面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和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两种,本文单从意念上的被动句进行探究。
一般认为,被动句包括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将意念上的被动句撇开,认为只有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句才能称之为被动句式,也就是他所说的为字句和见
字句。郭锡良先生也将无词语标志的被动句排斥在真正的被动句之外。如果单从被动标记上来说,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汉语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语言表达严密化的要求,也是词义引申和词汇语法化的结果之一。因此,对于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我们不能忽略不计。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的意思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
1、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该句中的动词诛要译为被诛杀,整句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若不能将该句中的诛译为被诛杀,这个句子就很难理解了。
2、是时屈原即疏(《屈原列传》)。该句中动词疏要译为被疏远,即这时屈原已经被怀王疏远。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阿房宫赋》)。该句中动词举要译为被攻占,即函谷关被攻占了。
再如战国时期反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代表了战国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的《荀子》一书中,也出现过大量的意念上的被动句,占了全部被动句数量的一半以上,从它的数量和运用频率来看,在荀子生活的时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是人们极为常用的表达方式。例如:
4、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荀子君子》)
5、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师它?(《荀子成相》)
6、然而秦师至而郡陵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
7、如是&&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荀子天论》)
以上几个句子也都属于我们所说的意念上的被动句。这些句子的特点是全句没有任何可以表示被动的标志,仅从意义上来判断其所包含的被动意义。这些意念上的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多为主语+动词。但是也有例外,例①中,则侮就没有一个确定的主语,但是由于它是针对处于上位的圣王来说的,该例可以经过补充之后,可以成为主语+动词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