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_王郦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论坛·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

王郦玉

提 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汉语的词汇、音韵、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拟在纵向梳理这一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的历史脉络,横向分析汉语因此所受影响的几个方面,以丰富和加深对于中国语言文化史的认识。

王郦玉,女,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主题词:佛教文化 汉译佛经 汉语 外来词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整个历史、与文化进程密切相关,文化的交流、人群的流动带来语言的接触与变化。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对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历久不衰,绵延数个时代;这种影响全面广泛,涉及到汉语的多个方面。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并享用着吸收了佛教文化的汉语的其他方面的理论成果。本文拟在梳理佛教文化对汉语产生影响的历史进程,重点在于结合现实,分析佛教在汉语的词汇、音韵、翻译方法上产生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于文化影响、语言接触和汉语自身的认识。

在整个东亚历史中,佛教传入中国,是其中具有深远意义和悠久影响的一章。中国的传统文明在吸收和改造了佛教思想和文化之后,才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总体格局,并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到民间信仰、社会组织,佛教文化的影响都无所不在。佛教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然,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现象、一个一蹴而就的孤立的历史事件。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佛教文化每一步的渗入都会在历史的前一阶段中留下伏笔,并在后一阶段中激起回声。文化人类学家也将这种文化之间的影响过程形容为水圈的波动。当一种外来的文化传入一个国家或社会时,它就像一个水圈的逆向运动一样,是由外区逐层推进到内区的。而其影响的力量也是在此过程中,由微弱而逐渐变得强大的。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就体现了这样的规律。从汉朝时并不引人瞩目的地位,到南北朝时的逐渐风靡,再到唐代的空前鼎盛、全面融入中华文化,佛教在中国的演进使其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都由浅入深、由少至多。

在这其中,语言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因为语言是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最普遍的文化因素,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①因此,考察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的影响,既是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需的,也是深刻认识语言本身所不可少的。

同时,正是由于佛教渗入中国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汉语受佛教文化影响产生变化也是一个渐进的、阶段性的进程。基本上,汉语每一次受到佛教影响都与佛经的翻译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把源于印度的梵文、巴利文佛经翻译成中国人能理解和接受的汉语的过程,也是中、印两种不同文化与语言产生激烈碰撞、寻求沟通桥梁的过程。在佛经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产生的理论总结、创造的语言规则、新的词汇都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汉语发展的走向,在此后长久的历史年代中掀起阵阵余波。

学术界通常以东汉永平十年(62年)印度僧人摩腾、竺法兰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作为汉译佛经的起始,从那时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一千多年间译出的作品数以万计,可谓汗牛充栋。这其中的大部分集中在佛教在中国较为流行和兴盛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文中,梁启超将汉末至唐末佛经翻译的主要的八百年时间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外国人主译期,其二为中外人共译期,其三为本国人主译期②。也有学者以历史朝代为界,将译经的盛期依次分为:汉末至西晋,以支谦等为代表③;东晋至南北朝,以鸠摩罗什为代表;唐代,以玄奘为代表。正是在几代译经者前后承继的努力下,正是在译经代表人物的身份由国外向本土逐步转化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以译介佛经为主要途径渗入到汉语的发展中。

佛教文化在汉语中产生的影响和留下的痕迹体现在

诸多方面。其中在当代社会体现得最为显著的是在词汇方面。以日本明治时期的望月信亨所编的《佛教大辞典》为例,其中收录的汉译佛教词语就有近35000条④。由于岁月的积淀和人们对词汇的频繁使用,我们现在正在使用和接触的大量的词汇已经无法显示出它们最初与佛教文化的渊源。正如美国汉学家芮沃寿在《中国历史中的佛教》一书中所言的:“最显著而无所不在地体现出佛教影响的就是现代的中国语言。从山村野夫的谚语到文人骚客的雅言,那些源自佛教的词语,人们信手拈来,对其由来却不甚了了⑤。”

我们可以任意选取一段当代的语料来考察佛教文化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以下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4年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

“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他谆谆告诫我们:`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⑥

'”

短短的两百多字中就有四个词来源于佛教。“真理”一词在佛教中指“真如无为”、“缘起性空”。《妙法念处经》卷三中有:“愚迷虚妄,烦恼缠缚,障覆真理,令智不起。”此后,这一佛教名相逐渐发展为哲学名词。而“世界”一词在佛教中原义就是指时间和空间,“世”表示时间概念,“界”表示空间概念。《楞严经》卷四中写到:“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知当今: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从这段经文中也可以看出,“现在”、“过去”两词最初也是表示佛教中的概念,有为之事物终灭为“过去”,有为之事物正呈作用为“现在”,都用来说明因果轮回。“真理”、“世界”、“现在”、“过去”这几个当代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词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佛教,可见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影响之深刻与普遍。

仔细分析,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就有1050条。这些词中有“塔”、“魔”、“刹那”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昙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此外,汉语的谚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

脚”等,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2)其次,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最显著的一点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最多的状况。此外,随着汉语中佛教词语的产生,动宾式词(如“结缘”、“忍辱”、“有情”)、主谓式词(如“缘起”、“自觉”、“自在”)也逐步增多。

(3)再次,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为例,全文7750字,其中双音节词就有约1500个。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如此之广,无怪赵朴初先生说:“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词汇、如果真要彻底抛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⑦”

至于佛教在汉语其他方面的影响,或许不像在词汇方面那样显而易见,但同样不容我们忽视,因为语言之间的接触和渗透,其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正如史有为先生所言:“外来词是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的一种表现。但语言的互相影响、渗透又不止语词一项。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语音上的影响和渗透,语法上的影响和渗透,以及语用上的影响和渗透。⑧”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简要地考察佛教文化对汉语音韵和翻译方法的影响。

在音韵方面,佛经所使用的梵文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宋人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区分道:“梵人长于音,所得从闻入;华人长于文,所得从见入。”郑樵又在《通志·七音略》中概括说:“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⑨可见音韵学在佛教中所占有的地位。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梵文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也被介绍到中国来。至于汉语在音韵学的哪些具体问题上受到佛教的影响,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论断:(1)汉语很可能是受梵文影响而创制了反切法。(2)守温所定的三十六字母是由印度梵文字母演化而来的。(3)四声中的平、上、入三声是模拟当时读佛经的三声而产生的,新产生的四声学说被沈约等人运用到“永明体”中。(4)最初的等韵图表出于佛家,自唐后数代的等韵学家中有不少是佛教的出家人。尽管在个别的问题上学术界仍有争议。但是我们看到,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历来存在读音难的问题,而梵文拼音化的原理和方法,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这是一个总体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入侵中国,这是继吸收佛教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引入大量国外的概念和术语。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⑩”:

·154· 

宗 教 学 研 究 2005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