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发展历史及现状 测井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路运输发展历史及现状测井的发展历史
及现状
水路运输发展历史及现状目录一、水路运输发展历史(一)、古代水路发展历史(1)、奴隶社会(2)、春秋战国(3)、秦汉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明清(二)、近现代水路运输发展历史(1)、清末水路发展状况(2)、改革开放后水路发展状况二、水路运输发展现状 20xx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情况(一)、水运建设投资额分析(二)、水路货运货物完成量(三)、水路货运运输格局(四)、水路运输的机遇挑战 20xx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情况(一)国内沿海航运市场总体平稳。
(二)海峡两岸间航运市场。
(三)国际航运干散货市场总体较好,集运市场平稳,原油市场触底回升。
三、水路运输设备发展现状(一)、中国船舶发展情况水路运输简介:
水路运输是以船舶为主要运输工具、以港口或港站为运输基地、以水域包括海洋、河流和湖泊为运输活动范围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运至今仍是世界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特点:
水路运输是为目前各主要运输方式中兴起最早、历史最长的运输方式。其技术经济特征是载重量大、成本低、投资省,但灵活性小,
连续性也差。较适于担负大宗、低值、笨重和各种散装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其中特别是海运,更适于承担各种外贸货物的进出口运输。
一、水路运输发展历史(一)、古代水路发展历史(1)、奴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交通多恃水道,并始用木板造船。夏、商、周各代的国都,为便于诸侯朝贡和人员往来,均务求舟楫之至。另据史载,当时长江、黄河与淮河都已通船。如在黄河流域,船只可溯航至禹门口一带,并经汾水可通至山西曲沃,经渭水可通达秦都雍(今陕西凤朔、宝鸡间);
在长江流域,船只西可通达四川的宜宾和成都(溯岷江),北经汉水转唐白河可抵河南的南阳,南分别经湘水及其支流来水可通到广西全州和湖南郴县。通过海上,同附近的日本和越南也时有往来。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仍主要发展水运,先后开凿有沟通江、淮两大流域的邗沟运河(今苏北里运河的前身),和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等,使我国东部形成有黄、淮、江三大水系相互连接的水运交通网,进而也推动了原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吴、越等地的开拓与发展。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在河运方面,此时最著名的建设工程有:秦时开凿的沟通长江、珠江水系的灵渠,以及东汉末年曹操在河北修建直通冀东北滦河下游的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一系列运河。从而到3世纪初,在我国东部广大南北方之间,便出现有滦、海、黄、淮、江、珠六大水系相连通的伟大水运壮举。在海运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航船已利用舵来操纵航向,并出
现有碣石(乐亭)、转附(芝芣半岛)、琅琊(胶南)、吴(苏州)和番禺(广州)等有名港口。同日本、朝鲜的海上往来更多了,并开辟有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航线。
(4)、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我国造桥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隋代所建河北省赵州安济桥(亦称赵州桥),跨径长达37.37米,气势雄伟,结构合理,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先进的,该桥至今仍相当完好,比欧洲同类桥型的出现要早千余年。此外,在沿海,除广州港外,扬州、华亭(松江)、杭州、明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密州、登州、楚州(掖县)、平州(卢龙)、都里镇(旅顺口附近)等港口与城镇,也都发展到一定或相当的规模。我国同海外通商的地域范围逐渐在扩大。内河水运已建成有以洛阳为中心的,东北至涿郡,东南到余杭,总长达2700余公里的南北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5)、宋元明清时至宋元明清,我国交通运输业又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如内河水运,通过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等等的开发,也将举世闻名的,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建成通航。再如海上交通,随着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和海图的出现及其应用,为发展我国远洋国际航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而便出现有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及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地,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促进了我国同这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从而也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由于海运事业的辉煌成就,早在宋、
元时期,我国广州、泉州和明州等港,都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海港,特别是泉州港,还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与最著名的海港。
正是由于宋、元时代倡导的开放政策和鼓励海外贸易的做法,加上设置管理机构市舶司实行有效管理,使得泉州港等成为国际性贸易大港,中国对海外的贸易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南宋年间,市舶司的收入一度占国家总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明代的海禁和清代的“迁界”政策,尤其是顺治十八年(公元1161年)的大规模强迫沿海民众内迁,严重阻碍了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其后果则造成私商贸易漫延,并形成内地向东南亚大规模移民。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二)、近现代水路发展历史(1)、清末水路运输状况客运清末,本县帆船运输均为客货兼运,始有远江号小轮客运。民国初首有合股经营小轮客运。福太号、华顺号每日由五河至临淮往返1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小客轮被国民党军队拉差装运军火,从此淮河客运中断。
1949年9月8日,蚌埠至柳巷航线,途经长淮卫、沫河口、十里程、临北、毛滩(今大新)、新集、安淮、小溪、五河、朱顶、黄盆窑等站,每日对开1班,先后有淮光、淮伟等7只大轮正常航行。遇逢年过节另有加班。1959年,水运公司将船厂自造的拖船改造后命名为先锋号客轮,客运于从五河到固镇的浍河航线。时逾年余,因浍河冬季水位枯竭、夏季杂草丛生,通行不畅而停航。1978年后,实行开放搞活,有私营挂机小轮从杨庵到浍南管家渡开辟新航道经营
客运。有时从杨庵开到五河北店子,时行时止,班次不定。
货运清末,淮河为皖苏北境货运大动脉。民国初期津浦铁路通车后,改变淮河货运旧秩序,减少了货运量。但本县货运仍以水路为主。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县货运任务一直较为繁重。1952年,仅木帆船货运量达4.36万吨,周转量达345.8万吨公里。1978年后,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开放搞活日趋扩展,货运量在逐步增大。1985年河内航程159公里,拖驳轮运货量达12.5万吨,周转量3349万吨公里。木帆船运货量达2.9万吨,周转量1576万吨公里。合计运货量15.4万吨,周转量4925万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加2.5倍、13.28倍。港口货物吞吐量,1966年进口9.8万吨,出口5.7万吨。最高年份1973年进口89.8万吨,出口11万吨。1985年,由于陆路交通发展,港口货物吞吐已有减少。是年,进口7.17万吨,出口9.98万吨。
(2)、改革开放后水路运输状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出台了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船舶运输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运作规则,积极推进水运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准入和竞争秩序,全面放开国内水路运输价格和港口内贸货物装卸作业价格,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在国际船舶代理、理货等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
以积极的姿态坚持对外开放。在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还拓展了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