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最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08经济三

0825*******麦美霞0825*******老国本

在不断恶化的农业生产环境与消费人口不断膨胀的双重胁迫下,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农产品的安全供应是人类长期努力的方向。20世纪50、60年代以矮化育种为主的品种改良技术结合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技术、灌溉技术等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曾使世界粮食产量在20多年内增加了1倍,但自此以后,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农作物产量增幅逐渐下降的趋势,各种报道显示多种农作物的产量上限长期未能实现新的突破。因此,许多人开始怀疑以常规育种为主要手段的品种改良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水平上的潜力,同时许多人更加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近20年来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带动力,为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展示了新的希望和动力。“绿色革命”的核心是“种子革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目前最具潜力和最成功的领域仍然是种子产业,由此可以相信,在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将带来一场新的种业技术革命。

1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与趋势

1.1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世纪末以来,生物技术出现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成为了“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全球生物技术发展呈现了4大趋势:①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越来越强;②技术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生物技术产品商品化速度越来越快;③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生物技术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影响日益增强;④生物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农业领域,水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多种作物多种外源基因的转化成功等技术突破使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出现了3个明显的趋势:即研究方式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趋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趋势和生物基因资源争夺白热化趋势。其中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和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大的亮点,据世界银行一个研究机构估计,2000年世界范围内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为转基因作物)的交易额为20亿美元,2005年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60亿和200亿美元。

1.2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状况

继1983年世界首批转基因植物问世和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面积商业化生产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96—2002年的6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总面积累计达到2.35亿公顷,连续7年增幅超过10%。即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至2002年的587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由1996年的6个逐渐增加到2002年的16个。200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中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分别占62%、21%、12%和5%。2002年上述4种农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全球采用率分别达到了51%、9%、20%和12%。在转基因性状上,一直以耐除草剂、抗虫(Bt)用二者结合特性为主,同时也有抗病毒和品质改良等性状。2002年全球约600万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益,其中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

1.3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与产业化现状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位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并开始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科技计划历来将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已经有转基因耐储番茄、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矮牵牛、

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花等几种独立研制的转基因作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阶段。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国家,目前为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4个国家之一,2001年和2002年分别种植转基因作物150万公顷和210万公顷,分别占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的3%和4%左右。在主要农作物中,抗棉铃虫转基因棉花、抗螟虫转基因水稻和抗白粉病转基因小麦已经形成种植规模。其中,我国在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进展最为迅速,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等办法,2002年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全国棉花总面积的51%以上,其中黄河流域棉区80%的面积为抗虫品种,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的抗虫棉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在自主研发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国家,截至2001年底已经将杀虫基因成功地导入了41个优良的主栽棉花品种,获得了1000多份优良转基因抗虫棉种质资源材料,并选育出转单价基因抗虫棉优系44个、双价抗虫棉优系13个,杂交优势组合17个,多个品种(品系、株系)通过安全性评价,一些品种被迅速推广应用。已经培育了一批优良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其中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2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国产抗虫棉已经占抗虫棉总面积的30%,近5年累计种植100万公顷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也基本形成,建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行业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研究体系,其中包括以基因克隆等研究为主的上游部分、以植物遗传转化为主的中游部分和以生物技术育种为主的下游部分,3个部分的重点分工与有机结合使整个研究体系实现了顺利运作。同时,技术产业化的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产学研紧密结合和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目前国内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已经超过200家,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队伍约有1万人。但据农业部公布的资料,截至目前,仅有4家种子企业取得了合法的转基因种子的生产经营资格。

2.种子产业的发展

2.1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继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农业种子消费总量增长了18%之后,从80年代起,种子年度消费总量平均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尽管世界种子消费总量增长趋于停滞,但地区间种子用量和种子品种结构变化差异较大,国际间种子贸易日益活跃。

在转基因作物种子方面,1995~1999年间,世界转基因种子的贸易额增长了36倍,2002年达到38亿多美元,转基因种子贸易额约占全球种子交易额的13%,至2006年,全世界转基因种子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同期世界转基因作物面积仍将以7.2%递增,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将达到250亿美元。

2.2我国种子工作现状与种子产业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每年需要约120亿千克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目前种子商业化率约35%左右,市场价值约200亿元。建国以后,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以国营机构组成和以政府公共投入为主的种子工作体系,为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在解决千百年来困扰我国的农产品安全供应特别是粮食的安全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种业技术方面,我国的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前我国种子产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实行产业化战略是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最终方向,目的是提高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