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初中生解答物理问题的五大思维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初中生解答物理问题的五大思维障碍
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时心中没底,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究其原因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从而无法理清解题的思路,导致不能按准确的思路解题,本文针对学生常碰到的一些思维障碍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消除障碍的方法。

一、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对身边的物理视而不见
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物理习题和考题都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果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对身边的物理视而不见,学生在解题时定会受到巨大的思维障碍而导致解题失败,这样的例子比较多,请看下面例举。

例1:洗过头让头发干后,用梳子梳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是什么原因?
例2:第十七届足球赛期间,某同学家中看了中国对哥斯达黎加队的比赛等节目,他家的电能表由
,该同学看电视消耗了 度电,他看了 小时电视(设电视机功率为100W ,其它用电器不工作)。

例3:某人双手压皮球时,皮球被压扁说明了什么?
例1、例3是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和力的作用效果现象,例2是电能表的计量认识和相关的简单计算,学生在回答和计算时所以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不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或对观察到的现象不予思考,常去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类现象。

只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随着生活知识的丰富,就一定能实现思维的飞跃,达到理想的被岸。

二、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出现偏差
学习物理过程中一旦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出现偏差,由此而出现的思维障碍极大,常常会使解题者陷入思维绝境或进入岐途。

例1:物体温度超高,则所含的热量越多或能量一定越大,比热容越大,对它做的功一定越多,这些说法是否正确。

例2:一电铃标有“4V 3.6W ”现有一电压为12V 的电源,欲使电铃接到该电源上能正常工作,应给它怎么连接一个多大的电阻。

例3:一瓶酒精倒出一半后,余下一半的比热容、热值和密度分别度为原来的多少。

例1中对热量、能量的概念理解不透,会认为含热量多,能量一定大,对比热容遵循的规律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理解不准,便会认为做的功一定很多,比热容就越大。

例2中对串联电路遵循的规律及正常工作的含意不理解,也就无法分析求解,例3中密度、热值、比热容遵循的规律不理解透彻,不可能作正确的判断。

这些类型的障碍排除就是要以“双基”教学为重点,教会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概念,并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

让学生思考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三、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
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这是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思维障碍,这种障碍表现为找不到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条件,也就不会选择适当的规律去表示这一物理过程,思维在此停滞不前,解题夭折。

例:如图所示中,电源电压不变,两灯均标“6V 3W ”字样,当S 1、S 2、S 3都闭合时,小灯泡正常发光,当S 1、S 3断开时,S 2闭合时,滑动变阻器滑片P 分别置于c 点(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最大阻值的4
1)和最右端b 点时,滑动变阻器耗电的功率相等,求:
①电源电压;②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③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本题中抓住S 1、S 2、S 3闭合时,L 1与L 2并联,变阻器被短路,由于灯泡正常发光
∴U =U 1=U 2=6V
I =I 1+I 2 =灯灯U 2P ⋅ =26W 3W ⨯=1A 当S 1、S 3断开,S 2闭合时,L 1与变阻器串
联在电路中,P 置于c 、b 点时,变阻器P c =P b
∴变变=R I 4
1I 22b c R ⋅ 即2222R R U 41R 41R U ⎪⎪⎭⎫ ⎝⎛⋅⎪⎪⎪⎪⎭⎫ ⎝
⎛变变+=+ 则R 变=2R 2=()Ω⋅243W
6V 22= 从这道题可看出,要突破这种障碍,首先要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用基本概念和规律去分析每个物理过程;其次应注意积累分析的方法和经验,以便能触类旁通。

四、应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应用教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一种基本的能力要求,但许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①计算能力差,要么解不出结果,要么算错结果;②应用能力差,不知道应用何种知识去建立相应的方程,解题者碰到这种情况,将题就终止于此。

例1:甲、乙两运动员在400m 的园形跑道上从起点现时同向起跑,已知甲的速度为8m/s ,乙的速度为7m/s ,则它们第一次相遇时跑了几圈?
这里可设甲跑了n 圈,既然是同向跑,则第一项相遇时乙跑的圈数必然比甲少一圈(n -1),同时起跑,那么从起跑到相遇时跑的时间必然相等。

所以
()7
40018400-=n n 去分母并约简得:7n =8(n -1)
n =8
例2:把两电阻R 1、R 2并联起来,它们的总电阻为R 。

①用欧姆定律推导R 与R 1、R 2的关系;
②分析R 与R 1、R 2的大小关系。

解:①R 1与R 2并联
则I =I 1+I 2
∵2
22111R U I R U I R U I =,=,=
∴2
211R U R U R U == 并联时U =U 1=U 2 ∴2
1R 1R 1R 1+= ②欲分析R 1与R 2的大小关系,必须将右边两项合并,才能找出其关系:
1
2122112211R 1R 1R 1R R R R R R R R R R +=⇒+=⇒+= 22
21121R R 1R R )R (1<<均为正数、⇒⇒<+R R R R 同理可得出R <R 1
即R 既小于R 1,又小于R 2。

消除这类思维障碍的方法是,贯彻“充分寻找各物理量在其现象中的关系,建立方程一解(或推)到底”的方针,培养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其次要加强数学思维训练,使学生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先入为主的贯性思维
所谓“贯性思维”就是原有的印象或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并且成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原来的印象和观念,导致正确的物理概念很难建立,将这种思维方式用在解题上,往往不注意题设条件,采取先入为主的观点,错误地理解题设条件。

最后导致解题失败。

例:一正方体铁块缓慢、正立地从一容器内的水面浸入水中,铁快受到的浮力F 浮与铁块下表面到容器底部距离h 的关系,下列哪个图象表示是正确的?
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后,认为物体浸入某液体时,排开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故往往会认为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而选B ,还有的会认为浸没前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浸没后所受浮力与深度无关而选C ,但本题中的h 是表示物体下表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在物体浸没前F 浮是随h 的减小而增大,浸没后F 浮的大小与h 无关,故正确的结果应是A 。

从该例中可看出,如果学生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根据题目描述情景和题设条件进行认真分析推理,就能做到不受惯性思维的干扰,迅速得出正确的结果。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