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愚昧者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呢?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大家想想,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更有着天壤之别;也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朝曾向回鹘借兵,结果回鹘兵在长安附近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而明朝在"靖难之役"等内乱中,可曾向蒙古借过兵?还有一点,汉朝、唐朝、包括后来的清廷长期实行"和亲政策",而明朝则从没有拿宗室女子送于蒙古、满洲去换回和平!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参加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光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就义前每每慷慨赋诗。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为其主题,我想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明末英雄志士的气节更是可嘉,摘抄几句明朝义士语录: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 --卫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马世奇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

"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 --吴麟征

书生笪某,被清军抓获之后,刑前司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临刑神色不变。

当年崇祯皇帝抱怨百官都不来上朝,绝望的钟声在紫禁城响起的时候,拼命抵抗的守备太监纷纷惨死在义军的刀下。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们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杀的浪潮,因为北京外城已经在头一天就被攻破了。

现仅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明朝自杀殉国官员名单:

东阁大学士,曾在大明崇祯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杀。

左都御史李邦华,投水自杀。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杀,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自杀,大理寺凌义渠上吊自杀。庶吉士魏学濂自杀。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杀,御史陈良谟全家投井自杀。吏部许直投水自杀,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杀,户部吴甘中全家自杀。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杀,

留名者有吴征,王章,于腾蛟夫妇总计不下百人,尚有无法统计者,全家自杀有马世奇,刘理顺,周凤翔,汪伟不下百家,

高其勋参将陈正指挥史王承宪游击王士杰县丞

段见锦教授杨明盛经历魏崇治司狱单国祚典史

高拱极举人杨士俊举人吴子骐乡官刘琯乡官

杨元瀛乡官曾异撰知州米寿图御史耿廷箓监军

马乾者知州席上珍举人何思知州金世鼎举人

冷阳春知州夏祖训知县段伯美举人陈昌裔知县

杜天祯举人廖履亨进士徐道兴经历焦润生知府刘廷标通判罗国瓛巡按王运开推官沈迅给事中

范淑泰进士高名衡侍郎马从聘进士耿廕楼员外郎徐汧右庶子薛一鹗知州周遇吉总兵翁之琪总兵刘肇基左都督余煌尚

书李向中尚书鹿善继太常少卿张亮者右佥都御史丘祖德右佥都御史沈犹龙右佥都御史周定仍右佥都御史熊汝霖大学士沈宸荃大学士

朱大典大学士张国维大学士乙邦才副将马应魁副将

庄子固副将楼挺副将江云龙副将李豫副将

陶国祚参将许谨参将冯国用参将陈光玉参将

李隆参将徐纯仁参将李大忠游击孙开忠游击

姚怀龙都司解学曾都司汪皞光禄少卿朱旻如镇西将军

周震中书舍人吕大器侍郎侯伟时主事那嵩土知府

任民育知府曲从直同知王缵爵同知周志畏知县

罗伏龙知县杨振熙盐运使吴道正知县王志端县丞

汪思诚副将何刚知府吴尔埙进士黄端伯主事

刘成治郎中吴嘉胤主事龚廷祥中书舍人陈于阶博士

陈用极司务王一斌游击张良佐都司刘统都司

王廷佐都司王道焜同知顾咸建知县高岱主事

叶汝厓主事伍经正知府邓岩忠推官方召知县

朱永佑侍郎刘世勋安洋将军左懋第右佥都御史祁彪佳右佥都御史张肯堂右佥都御史袁继咸右佥都御史张名扬左都督郑遵俭通政使董志宁给事中朱养时郎中林瑛主事江用楫主事

董元主事朱万年主事顾珍主事李开国主事

顾中尧主事苏兆人中书舍人戴仲明所正顾明楫参谋

刘朝太监李待问知县陈子龙给事中夏允彝主事

鲁之玙副总兵汤芬参政林嵋给事中都廷谏知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