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输入假说
1.语言输入假说概述
2O世纪8O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Krashen 将他的五大假说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人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语言输入假设作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区分了“学习”与“习得”的概念。他指出:学习者是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习得第二语言的。二语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语法规则,背诵单词等;而二语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无意识地学会使用母语。只有在习得一门语言之后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那么,学习者必须要置身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接受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同时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十l。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t十l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习得这门语言。
2.理想语言输入的特点
(1)可理解性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那么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可理解性”,是指对意义的理解,而非对形式的理解。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2)足够的输入量
语言输入的数量是语言习得发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习得,也就是大量地听或读,或者两者并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自然吸收许多有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否则,语言习得只是空话而已。
(3)趣味性
学习者在接收语言材料时,只有减少其心理障碍,让其自觉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才能保证较高的信息吸收率。有研究表明,焦虑、自卑、抵触等情绪都会影响到习得的质量。只有那些学习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输入的语言材料就要有意义、有趣味。
(4)非语法程序安排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不需要严格按照语法程序的习得顺序去习得一门语言,因为,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刘显才
摘要:克拉申输入假说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输入假说,教师角色转变,验证
这么多人学英语,却这么多人学不好,如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英语教育界。中、小学英语教育是基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大学毕业生,到外资企业应聘,面试时招聘者用英语问了应聘者几个问题,他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他向招聘者说:“我听不懂,不知如何回答,你能不能出几道选择题给我做?”其结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笔者的一位同事曾抱怨,他在上英语课时因讲英语太多,捱学生告他的状。由此可见,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抓好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是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探讨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从而引起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以便能运用该理论指导英语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克拉申输入假说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S. D. Krashen)。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师,他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并多次在他的著作及文章中阐述他的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
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1][P122]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
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输入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
既有趣又有关联,指的是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有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