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模型原理公式的详细推导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的距离。 将方程改写成
u ( x)
I Rsh C cosh[( L x) / LT ] W sinh( L / LT )
(10)
Figure 5 Normalized potential under a contact versus x as function of C , where x=0 is the contact edge. L 10 m, Z 50 m, Rsh 10 / squre .
Figure 6 Transfer length as a function of specific contact resistivity and semiconductor sheet resistance
得系数为 A1 A2
I Z0 2sinh L
,最终解为(部分文献给出这样的形式) :
u ( x)
I Z0 cosh x sinh L
(8)
由于图 4 中的 x 坐标定在接触电极的右端,改成接触电极的左端,上述方程应该变成:
u ( x)
I Z0 cosh ( L x) sinh L
_ u(x+dx) + i(x+dx)
图 4 微分电路
_ Gdx u(x) Rdx + i(x)
dRC C / (W dx) 对微分电阻进行计算: dRS Rsh dx / W
所以图 4 中的 R
Rsh W ,G 。 C W
(1)
根据等效微分电路可以列出方程:
u ( x dx) u ( x) Rdx i ( x) i( x dx) i( x) Gdx u ( x)
数得出最终解(部分文献给出这样的形式) :
U I Z U I Z u ( x) 1 1 0 e x 1 1 0 e x 2 2 i ( x) U1 I1 Z 0 e x U1 I1 Z 0 e x 2Z 0 2Z 0
(9)
电压曲线在图 5 中画出, 可以看出当电流从半导体流入金属时, 接触电极下方的电压随 着 x 轴 的 方 向 而 衰 减 , 当 电 压 衰 减 到 1/ e 时 的 位 置 称 为 电 流 的 扩 散 长 度 , 有
L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C / Rsh , 扩散长度可以看成电流从半导体流入金属时, 在电极下方大部分电流
传输线原理
1、传输线模型的前提假设
(1)忽略金属电阻,假设金属为等势体; (2)假设电极下方半导体和相邻电极之间半导体的薄层电阻相同。
2、模型推导及物理解释
Figure 3 Current transfer from semiconductor to metal represented by the arrows. The semiconductor/metal contact is represented by the C Rsh equivalent circuit with the current choosing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将解的形式改写成双曲函数的形式:
(6)
u ( x) U1 cosh x I1 Z 0 sinh x U1 i ( x ) I cosh x sinh x 1 Z0
(7)
2、如果给定边界条件 x 0 处电流为 i(0) 0 , x L 处电流为 i( L) I ,可以求
该常微分方程组的通解形式为:
(4)
u ( x) A1e x A2 e x A1e x A2 e x i ( x) Z0
其中, Z 0
R 1 G W Rsh C 。
(5)
1、当给定边界条件 x 0 处电压、电流分别为 U1 、 I1 时,代入通解中求出系
方程可以改写成:
(2)
du ( x) Ri ( x) dx di ( x) Gv( x) dx
写成二阶常微分方程的形式:
(3)
d 2u ( x) 2 u ( x) 0 2 dx 2 d i ( x) 2 i ( x) 0 dx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