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选题申请表
院系所文学院
学号 1032011101083
姓名徐文娟
学科、专业艺术学理论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指导教师吴建民教授
填表日期2013 年 3 月 18 日
论文题目名称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或范围)
学位论文选题的意义:
苏轼是一位文化巨人,不但在诗文词赋各文学领域及书画各艺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诗文理论领域及书画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清代刘熙载《艺概》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尚意”书风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重视性灵的发挥,讲究笔墨情趣,注重主体“我”的表现性,表现人格、学问与精神,主张打破原有的法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苏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苏轼的书法理论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的书论文献十分丰富,理论具有系统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地全面研究。本文基于此而选题,其意义如下。
一、通过对本选题的研究,充分发掘苏轼书论中有价值的书学思想。本文主要是分三章进行研究,包括创作方法论、书家论和书法批评论。苏轼在其书论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如“意造无法”的创作方法论和“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的书法批评论等,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苏轼的书论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是中国古代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书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古代书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苏轼书论中对历代的书法家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书学审美理想,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中谈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就是其审美风格和理想的体现。而这些批评对当代人研究古代书风、书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苏轼书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和范畴,诸如书家论问题(书法家应具备哪些条件以及怎样培养书法家)、创作方法问题(“意造无法”:有法与无法)、书法批评问题(“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和“反造疏淡”)等等,不但在古代书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开拓空间:
目前学术界、书法界对苏轼书法理论的研究,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大致情况如下:
(一)涉及苏轼书论的著作:
1、颜中其《苏轼论文艺》(北京出版社,1985年),本书分为《论散文》、《论诗歌》、《论绘画》和《论书法》四部分,在《论书法》中分析了苏轼书法理论的主要文献。本书侧重于文献阐释和解读。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出版,1990年)认为,苏轼书论体现了道家艺术观,苏轼的思想是融儒、释、道于一炉,对苏轼“意造无法”、“道与艺合”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书论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3、杨克炎《历代书法咏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中有一章专门阐述苏轼的书论,分析了苏轼《石苍舒醉墨堂》、《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次韵子由论书》、《题王逸少帖》等书法文献。
4、何学森《书法学概要》(华夏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论书强调“韵”,在《桤木诗帖》、《次辩才韵诗》等中就充分显露其俊逸清劲,宛有晋人风骨。而苏轼在用笔方面讲究厚重和骨力,在结字方面则是“左秀而右枯”。
5、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中简略地谈到苏轼的书论观点,认为苏轼高揭“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的大旗,以“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为快,追求主观精神的快适。
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尚意”书法的经典理论是“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书法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是“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谈及苏轼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和思想,如早年苏轼怀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杂若干纵横家的气质,并抱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高度热情。
7、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探讨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的书法美学思想,并对苏轼的《治平帖》、《黄州寒食诗》等进行了分析。
8、丁文隽《书法通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中简略介绍苏轼的学书过程和有关书法文献,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等。
(二)检索到的相关期刊:
1、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文艺评论,1987年第4期)对苏轼“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的超功利的审美理想和苏轼“虚静”的作书精神状态进行了探讨。
2、邹建雄:《论苏轼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认为,苏轼“新”意的审美追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故为新,在唐代尚“法”基础上的“新”——重法;二是以变为新,以己之“意”变唐之“法”——从无法至无法之法。涉及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浩然听笔之所之”、“出新意于法度中”等观点。
3、张毅:《苏黄的书法与诗法》(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认为,苏轼的书体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具有“一笔书”的气韵,并简略谈到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书论观点。
4、李放:《试论苏轼的书法作品构成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论述了苏轼书法作品五要素(“神、气、骨、肉、血”)有机结合的构成观。
5、张卫青:《苏轼<寒食帖>诗书交融的苍凉意境》(文艺争鸣,2011年第6期)对“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命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了阐述。
6、李新、苏晓民:《绚烂之极是平淡》(文艺争鸣,2012年第10期)对苏轼的学书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对苏轼“点画趋肥,笔势十分圆润”、“字形扁阔,用笔有隶意,结体上松下紧,上阔下窄,攲侧而不平正”的书法风格进行了简单阐述。
7、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主要探索苏轼尚意书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及儒、释、道传统思想文化对他的影响,并对苏轼“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理想、“萧散简远”的审美境界和“技道合一”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