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及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陈逸建筑0804 P1601080402
摘要:留心观察今天的埃及,我们不难发现其社会和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历史。

经验的复合性和文化成分的差异性。

埃及纵横7000年的文明史历经法老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会贯通,留给今日的尼罗河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理念修复重建文物服务局文物保护法
地理上的埃及,是指尼罗河下游所冲击的一条狭长的盆地和三角洲。

埃及东接红海和阿拉伯大沙漠,南接非洲内陆的原始丛林,西接撒哈拉大沙漠,北滨地中海,四周都有天然屏障。

埃及气候燥热,通常都是晴空丽日,雨量稀少。

尼罗河畔由于夏季降雨充沛定期泛滥,两岸肥沃的黑土沉积,使得此处居民很早便开始有了农业。

大约在公元四千年左右,埃及从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当然尼罗河畔充沛的水源也常常带来灾难,在太古时期,人类认识有限,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感到软弱无力,于是就诞生了宗教信仰。

埃及人原先的宗教是拜物教1,给每一项自然界的事物偶臆造出一个神,埃及人生活在宗教之中,他们建造了宏大的庙宇来供奉“神”。

原始宗教信仰曾经长期被保留了下来,但到了阶级社会里,那原先的宗教又获得了新的社会属性,宗教信仰已经与王权的崇拜结合在一起了。

1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引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

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埃及人的文化,是围绕着宗教信仰而发展的,埃及人因为迷信死后的永生,所以不惜靡费大量人力物力给死者建造坟墓,并在里面摆着各式各样生前的生活必需品。

巍峨宏伟的金字塔,便是埃及帝王的陵墓。

金字塔在埃及文中“Pyremus”,就是“高”的意思。

因为它从侧面看来像汉文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在尼罗河下游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高可摩天的金字塔,绵延达数十里。

其中最大一座金字塔,是“法老”胡夫2的陵墓,约建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

这座金字塔位于现今开罗西郊的吉萨(Gizeh),占地约六百公亩,用二百三十万块花岗石砌成,平均每块花岗石的重量约为2520公斤。

原先,这座金字塔基底每边的长度约为230公尺,高约147公尺。

但经过四千八百多年风化作用和地层陷落,目前它基底每边长度约为225公尺,高约为138公尺。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经法老时代、希腊罗马时代、基督教时代和伊斯兰教时代。

悠久历史在埃及留下的各类文化遗址,大约占世界文化遗址总量的30%。

可以说,埃及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

在多年的文物保护过程中,埃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物保护理念。

文物古迹重建是埃及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埃及的文物重建主要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的展现文物的价值。

埃及重建
2胡夫(Khufu)全名胡尼胡夫,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希腊人称他为奇阿普斯(Cheops)。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就是胡夫金字塔。

文物古迹有两个著名例子,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3神庙的重建和亚历山大图书馆4的重建。

哈特谢普苏特神庙是埃及历史上唯一的女法老。

在成为法老以前,她是图特摩斯二世法老的妻子。

图特摩斯二世法老死得早,他的儿子图特摩斯三世成了继承人。

那时,图特摩斯三世还小,哈特谢普苏特于是作为继母,担任摄政王。

但后来,她就取而代之,自己当上了法老。

据说后来图特摩斯三世长大后,对继母夺取他的法老位子非常记恨,对哈特谢普苏特法老的神庙进行过破坏。

19世纪中期这座神庙被发现时,已经是一片废墟。

这座神庙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由波兰和英国的一个联合考察队进行了重建。

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彻底被毁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学早在1974年就提出重建图书馆问题,并希望尽可能在原址原样恢复。

可是考古研究几乎没什么发现,使得后来的重建工作基本是在没有多少历史资料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

重建是在1995年开始的。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古代文明中对全人类发挥过重大影响,所以埃及特别强调重建工作必须考虑历史因素。

据了解,最后的方案是既要适应21世纪的特点,又要能与亚历山大这座充满欧、亚、非异国文化情调的“历史之都”相融洽,还要尽可能符合和体现图书馆厚重的历史风采。

最后解决的问题是收集馆藏图书。

埃及希望“复活”的亚历山
3哈特谢普苏特是埃及十八王朝著名法老,也是唯一女法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503至1483年,正值古埃及兴盛时期。

4设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古代经典学术中心。

该馆是一所组织成系别的由一名教长领导的的研究机构,有著名的图书馆,建于皇宫附近,可能是由托勒密二世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建成,或是由其父托勒密一世(救星)所建造。

现存的对这所博物馆的最好描述出自斯特拉博。

博物馆的建筑在公元270年被人摧毁了,不过该机构的教育兼研究功能似乎一直持续到5世纪。

大图书馆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并专门收藏埃及的古代珍贵手稿和世界各地的著名图书。

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捐助下也得到了解决。

通过国际社会的帮助,亚历山大图书馆现在征得了大量珍贵图书、典籍、手稿、书画和影像制品。

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埃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物保护理念。

第一个理念:文物是埃及的,更是世界的。

埃及的文物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光靠自己来保护和研究,力量有限。

所以,埃及认为,埃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埃及的,更是世界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Convent 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 ural Heritage)指出,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个别国家,而且属于全人类。

正是有了这个理念,埃及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不断探索发展国际合作、拓宽国际援助的路子。

第二个理念:借助外力,筹集资金。

保护文物当然需要钱,但政府的资金有限,得自己想办法筹钱。

埃及的做法,就是借助外力来弄钱。

比如,埃及博物馆在去年建立了埃及的第一个DNA实验室,目的是对木乃伊等重要文物进行DNA检测,确定文物的身份,也就是“验明正身”。

但建立一个DNA实验室,耗资巨大。

埃及文物部门采取了出卖考古项目电视拍摄权的形式以获取资金。

还有前年闹得沸沸扬扬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一个国际公约。

该《公约》提出对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特别保护,因为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环境、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的金字塔考古直播,文物部门也是把直播权卖给电视机构,从而获得大笔资金,进行文物保护。

还有一个弄钱的办法,即收取复制文物的版权费用。

我们知道,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古城的帝王谷和神庙都是代表埃及的符号。

如果真要复制,就得缴纳版权使用费,这笔费用将用来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第三个理念: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才培养。

埃及在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了文物保护系;在卢克索地区开办两年制的文物保护专科学校,大力培养自己的文保研究人员,扩充埃及自己的文保专业队伍。

另一方面,每年从专职从事文保研究的专业人员中选派人员,赴欧美等科学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进修。

通过学习培训之后,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做到独立地完成各类文物的基础保护工作。

有了这些理念的支持,政府引导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埃及政府自从1859年就设置了“文物服务局”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时隶属于公共事务部,后又经由信息部、教育部等领导,自1960年至今为埃及文化部的一部分。

1970年,根据2828、1971号总统令,该部门更名为“埃及文物局”。

受文化部领导。

1994年,根据82、1993号总统令,埃及文物局经过再次调整,成为今天的埃及,最高温务委员会文化部长兼任委员会主席一职。

1997年起,埃及环境部开始承担对于埃及境内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根据不同时期及文物类别的多样性,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下设5个职能部门,包括:史前、古代埃及及希腊=罗马部,伊斯兰及科普
特部,博物馆部,技术服务部和资金策划部。

1983年埃及政府117号法令讲文物保护的司法权赋予了这些部门。

此外,埃及政府在探讨如何完善和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寻求国际合作的道路。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埃及境内许多世界著名文化遗址的修复和挖掘工作都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外文物考古专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鼎力协助,例如:阿布辛贝神庙、阿斯旺菲莱神庙、卢克索王后谷、努比亚遗址、希拉克里雍海底古城等世界知名文化遗址的修复和重建。

埃及最高文物文员会颁布的一份调查数据中曾经提到:目前,来自6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考古队正在全埃及境内500多个文化遗址进行考古挖掘。

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飞速发展,以及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埃及政府开始了在数据及信息领域寻求国际合作的新尝试。

实际上,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早于1983年就开始了对埃及境内所有物质及文化遗产的重新登记注册。

这一工程于2000年得以进一步充实完善,计划与新兴网络技术相综合,在因特网上建立完整额信息数据系统,记录有关文化遗产的精确数据。

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保存埃及文化的特色以对抗全球化带给埃及的负面影响。

这系统一旦完成,将为政府有关机构提供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便于政府更好的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即便对于各国有兴趣赴埃及进行考古挖掘工作的专家组也是无价之宝。

该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将“地理信息地图”上传到因特网,该图将设立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三个版本,计划分3层界面打开,涵
盖埃及境内所有文化遗址的准确数据:第一层,主页界面即为全国地图,将包含埃及所有文化遗址的略图,例如吉萨金字塔群、帝王谷等;通过点击各遗址略图进入第二层界面,这一层主要介绍遗址内主要的建筑成分,例如吉萨金字塔群6中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7、太阳船等;经再次点击相关建筑进入第三层界面,着重介绍每座建筑的建筑风格、起源、内部装潢等。

要制作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网上信息数据系统,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所面临的来自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仅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需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

来自国际相关领域及外国政府的协助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资金方面,芬兰政府通过其外交部与埃及国际合作部达成协议,对埃及文化遗址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了慷慨的资金支持;技术方面,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将与世界著名电脑公司IBM公司合作,利用该公司领先的数码成像等高科技,完成地理信息地图的网上制作。

此外,IBM公司还将为此项目投入250万美金,用于购置设备、软件,支持研发相关技术及培训当地的网络电脑技术人员,为将来的网络维护做准备。

除此之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埃及颁布文物保护法并在1983年8月12日生效,后又在2010年1月26日经过埃
6主要由大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组成。

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7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脸长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

一只耳朵,有二米多长
及人民议会法律委员会的讨论,通过了埃及文化保护法修正案,以加大对埃及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打击文物盗窃和走私行为。

该法案重点就文物和历史遗产的界定做了明确的规定,将凡是具有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且超过一百年历史的动产和不动产均被列入文物和历史遗产范畴,力求从严管理和保护埃及境内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

埃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古法老文化、托勒密8、罗马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遗留下来的众多文物和遗产。

自十八世纪古法老文明逐渐被世人认识和关注,埃及境内的非法文物挖掘与文物走私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1911年埃及政府为了弥补经费上的不足,曾立法允许自携经费在埃及境内从事文物挖掘的西方考古队,在不损害埃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与埃及政府分享挖掘出来的文物,加上当时统治者对外赠送的文物,埃及流失在外的古法老文物数不胜数。

仅意大利就拥有18座大小不一的方尖碑。

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博物馆均收藏着大量精美的埃及古法老文物,其中不乏拉希德黑色玄石碑和古埃及最美丽王后纳弗尔提提半身像等稀世珍宝。

1983年8月埃及政府正式颁布文物保护法,明确禁止文物买卖和交易,以遏制疯狂的非法文物挖掘和走私行为,规定除祖传以外,禁止任何人收藏文物。

2007年,埃及文化部长法鲁克·胡斯尼针对境内日以猖獗的非法挖掘和走私文物的现象,下令组建由知名文物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针对文物保护法提8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其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的王国。

定都亚历山大里亚。


行神权君主专制,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繁荣。

公元前二世纪六十年代后,爆发人民起义,王朝统
治趋于瓦解。

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灭。

出39项修订意见,加大了对文物犯罪的处罚力度。

该修改草案在正式提交埃及人民议会后一年多以后,终于在2010年初获得议会法律委员会的通过。

古埃及的历史,是人类迈入文明的第一步,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认识,这一步是漫长而巨大的,古埃及的历史延续长达三千多年,那比从古希腊文明初期直到现在这一段整个的时间还要长。

在那邈远的古代,埃及人就建立了国家,拥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制定了太阳历,发明了铜器的使用,发明了烧制陶器和玻璃器的方法,创造了文字并发明了书写工具,建造了巍峨宏伟的金字塔和神庙,产生了算术和几何学。

除此之外,他们在工艺、美术、建筑、文学和医药等各方面,也都有极重要的创获。

古埃及是灭亡了,但埃及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仍在世界史上永远炫耀这不灭的光辉。

他们留存下来的那些建筑和雕刻,至今在某些方面还是后人所不可逾越的。

这些灿烂的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埃及人的使命所在,更应该是全人类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1、《埃及文化遗产保护法》
2、《古埃及文化遗产》出自《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第03期作者:郭圣铭
3、中国世界遗产网.国外保护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