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针灸论文格式
【篇一:针灸论文】
我对针灸的认识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王远 1037302117
摘要: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病既可产生疗效,又可不引起毒副
反应,除操作不当性伤害外,一般不对机体造成损害,既可纠正异
常的功能状态,又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

刺灸腧穴通过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而达到协调阴阳的作用,调节是针灸最基本的作用。

针灸的镇痛、增强免疫防卫和调整功能等作用,实际上均为针灸调
节作用的结果。

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与双向性的规律。

所谓整体性,意味着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
异常功能产生影响,但对正常功能,其作用效应一般限于生理值范
围内。

双向性则反映针灸对向相反方向偏离的功能可产生反向的调
节作用,即在刺灸相同腧穴,应用相同术式的条件下,对相反状态
的功能产生反向的作用。

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是针灸
与药物治疗疾病获效的共同途径,但是针灸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显
然有别于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

绝大多数药物对机体是非感
知性刺激,刺灸腧穴则是感知性的,它首先影响腧穴感受装置与外
周神经传入途径,刺灸信号同病理信号(包括痛信号)在中枢神经
系统各级水平(脊髓、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坛)相会并
发生相互作用,经过整合作用过程,传出信号,影响中枢神经递质
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
再释放出多种分泌激素、免疫活性因子,对效应细胞、组织或器官,对内环境理化状态进行调节。

诚然,内环境也可反馈性对针灸引起
的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进行调控。

这样形成的调节环链,共同调节或维持机体的生理稳态。

针刺与艾
灸的作用途径不尽完全相同,尽管迄今对十分复杂的中枢神系统对
针灸信号的整合过程了解尚不深,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无疑是针灸作用机制中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针灸中枢神经药物机理
1.加深对针灸调节作用的认识
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经络气血偏盛可引起有
关脏腑、器官、循行部位的功能亢盛;而经络气血偏衰则可出现功
能减退性疾病。

经络气血逆乱,可致昏厥;经络气血运行阻滞,引
起疼痛,不通则痛。

针灸通过穴位的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
血的作用,这也是其独特的作用。

如阳明经气偏盛引起的身热、口渴,可取阳明经内庭、曲池泻热止渴;阳明经气偏衰引起的身寒,
可取阳明经足三里、合谷温补之。

再如足阳明胃经浊气上逆,引起
呕吐,足阳明胃经清气不升引起的腹泻、腹胀等症,均可取足阳明
胃经经穴足三里治之。

以上均为通过疏理阳明经气,调理气血,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止痛,更是通经络、疏闭阻的结果。

针灸治病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相对于中、西药来说,具有方法
简便、价格低廉、安全可靠,起效快、疗效快、疗效持续时间长等
特点。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
00多种疾病的治疗有不同种度的效果,对其中100多种左右的病症
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

其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针灸的镇痛作用: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临床常见的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落枕、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腿痛、关节炎、痛经
行等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头痛:取百会、太阳、合谷。

风袭经络者前额痛加印堂、上星、内庭;偏头痛加外关、足临泣;头顶痛加后溪、太冲、至阴;后头痛
加风池、昆仑。

肝阳上亢加风池、行间。

气血两虚加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

颈椎病:取颈部阿是穴、天宗、肩髓、曲池、足三里。

肩周炎:取肩髁、肩贞、臂膊、条口。

户内侧痛加尺泽、阴陵泉;
肩外侧及肩胛痛加后溪、天宗、阳陵泉;肩前痛加合谷、曲池、足
三里。

落枕:取颈部阿是穴、后溪。

急性腰扭伤:取人中、后溪、
委中、腰部阿是穴。

慢性腰腿痛:取肾俞、委中、阳陵泉、环跳、、悬钟、夹脊、风市、阳陵泉、犊鼻、昆仑。

根据疼痛部位,每次选
3-5穴。

痛经:取中极、次骨,地机、三阴交。

实证加关元;虚证加肾俞、关元、足三里。

2.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针灸对器官、组织、神经
功能及血液成分均且有调整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面
神经麻痹、尿失禁、尿潴留、单纯必肥胖等。

中风后偏瘫:取百会、风府、天窗。

上肢瘫加肩骼、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加环跳、
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

面神经麻痹:取
地仓、颊车、阳白、合谷。

乳突部疼痛加翳风;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承浆。

尿失禁:取关元、中极、三阴交。

肾阳不足加
肾俞、膀胱俞;肺脾气虚加气海、太渊、足三里。

尿潴留:取委阳、
中极、三阴交。

虚证加气海、关元、肾俞;实证加膀胱俞、阴陵泉。

单纯性肥胖:实证取四门穴、丰隆、曲池、合谷、太冲,虚证取四
门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脾俞、肾俞、合谷、太冲。

再配
合局部取穴及随证配穴。

3.针灸的防御免疫作用:比如用于治疗感冒。

感冒:取风池、列缺、合谷。

风寒型加支正、风门;风热型加曲池、大椎。

2.开拓提高针灸疗效研究的思路
针灸作用效应受刺灸部位(腧穴)、刺灸量和机体功能状态等因素
综合的制约。

但三者的相互关系,何者居于主导地位等尚有待探讨。

所以,有必要从中枢核团功能与神经递质的层次,研究不同单穴或
穴组,不同针灸术式或不同刺灸时机对上述过程影响的规律。

尤其
是要研究如何选用相关的特异性强的腧穴或有针对性选择有关脏器
功能峰期或谷期进行刺灸,以增强针灸调节功能的作用而提高疗效。

3.针灸调节功能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针灸治病的机理,主要在于协助机体依靠自身的组织结构与机能来
重建机体稳态。

这就意味针灸对功能的调节作用必须依赖于有关组
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机能,同时也提示针灸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如针刺麻醉中镇痛不全。

4.要客观地对针灸学术某些观点进行重新理解
袭用中药效能的知识以表述针灸作用、腧穴性能和针灸术式,显然
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自然科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揭示脑的
奥秘,所以神经科学是未来十年生物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有关学
者推断,在九十年代,神经科学孕育一场新的革命。

面对“脑的十年”所构划的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的蓝图,针灸学科尤其是实验针灸学科
应有什么作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主动地跟踪神经科
学研究的新成果,移植或嫁接神经活动基本过程研究中提出的新理论、新技术或
新方法,以进一步探讨针灸调节作用规律与机制、经络活动现象、
腧穴功能和经穴-内脏相关、针刺镇痛原理等,促进针灸学术继续
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冠军,王富春,李影主编.中国当代名医针方针术集成.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王富春主编.实用针灸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邱茂良主编.内科针灸治疗学.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
4. 王富春等编著.临床针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5. 刘冠军.现代针灸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6. 于建华,王平,王小勇等.二十世纪中医药最佳处方针灸治疗卷(上、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7. 王雪苔等.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8. 承淡安.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无锡:无锡针灸研究社,1930
【篇二:针灸推拿论文范文】
针刺、闪罐治疗面瘫30例疗效观察
提要:目的:通过针刺与闪罐的治疗,观察面瘫的恢复。

方法:
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中枢神经系
统损伤,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患者30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
辩证施治,分别进行针刺,闪罐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6例,占总
数的86.7%,显效3例,占10%,好转1例,占3.3%,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闪罐是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面瘫(中医);针刺;闪罐;综合疗法;疗效观察.
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
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
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
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4年9月至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实习期间,积极配合临床
指导老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在对30例面瘫患
者的治疗上,以针刺闪罐为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来自宝鸡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均属周围性面瘫,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13/12岁,最大75岁,其中20~50
岁患者13例,占总数的43.3%,病程最短者10小时,最长者18天;其
中风寒证19例,占63.3%,风热证5例,寒热并见证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中枢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2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7天内达高峰,1周内就
诊患者占大多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
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
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
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 病情分析
2.1 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19例,占6
3.3%;风热袭络者
5例,占16.7%;寒热并见者6例,占20%。

2.2 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
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
病。

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
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
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2.2.1 风寒型: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克于面部经络,经气阻滞,
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侧面患侧面部肌肉痉
挛且自觉发紧感,怕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感受风邪,经脉痹阻,郁
而化热,气血失和不能濡养筋肉而致面瘫,发病前可有面部麻木,
耳后疼痛及轻微外感等前驱症状,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之热象。

2.2.3 寒热并见证:系指寒热之邪同时或先后侵袭空虚之脉络而发病,面部表现为拘紧、疼痛、怕冷、抽搐等经寒证,同时伴有性急、口
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证。

3 治疗方法 3.1 针刺治疗
3.1.1 针刺选穴: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经外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

随证配穴:鼻唇沟
变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额
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额纹上部未出现,阳
白透头临泣;皱眉不能或无力取攒竹;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
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颧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

3.1.2 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1.5~2寸不锈钢
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
1.1 一般情况随之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红,
1
为主。

手法:平补平泻,风寒证以补法为主,风热证以泻法为主,
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加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间隔1天,一般2~4个疗程;但要注意的是:面瘫初期不宜带电,等5~7天病情稳定后带电,电针穴位组一般以阳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人中、承浆为主,可酌情选用1~2组。

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远红外线进行患
侧面部照射,每次15~20分钟,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
为度,风热证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远红外线照射,但必要时可根据情
况适当选用,时间宜短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2 闪罐疗法
3.2.1 物品制备:二号玻璃火罐(罐口直径为3.5厘米)2~4个,棉
球及95%的酒精100ml,持针钳1个,酒精灯1个。

3.2.2 操作方法:用持针钳夹棉球蘸少许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在瓶
口一定要挤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着后烧伤患者皮肤),燃着后往
玻璃罐里一闪火,马上扣在患者面颊所选的穴位上,即额头或鼻唇
沟附近的纹头消失部。

口往左歪,患侧在右颊;口向右歪,患侧在
左颊。

要顺序闪扣,如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

每次扣
上要马上起罐,再闪火扣罐再起罐,一般每穴位闪扣15~20下(夏
季可减为10~15下)。

若罐口热烫,可几个罐子交替轮换使用。


作完毕,用干净棉球擦净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

3.2.3 选取穴位: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等。

以上四穴为治疗面瘫
的主要穴位,每次都用,每天上午闪拔1次。

4 疗效标准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临床症状
体征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无任何后遗症。

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复,活动欠灵活,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仍有
轻度口眼歪斜。

未愈:各种原因失治误治,表情肌功能、肌力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留有永久性后遗症。

5 治疗结果(见下表) 1~20岁
n 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加重有效率 6
5 12 9
1 0 2
0 0 1
0 0 0
0 0 0
100% 100% 100%
[1]
侧);中医诊断:面瘫(风寒袭络型)。

按以上针、远红外线照射、闪罐治疗7天后面瘫明显恢复,乳突后压痛消失,休息1天后继续
治疗14天,查其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肌力完全恢复,双侧鼻唇沟、额纹相等,无口眼歪斜,bell氏征(—)。

出院后至笔者写稿时随访无复发,无任何后遗症。

7 讨论
7.1 病因分析《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喝候》记载“偏口风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
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喎僻也……”。

可见本病多由于正
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入中
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络),以致面部脉络受损,气血痹阻,经
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

本组中风寒证19例,占总数的
63.3%,风热证仅占5例。

由此可见,我们在面瘫病人的治疗与调护上,在以补法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风寒保暖,避免
风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另外要保持情志调畅,适当营养,则预后较好。

7.2 方义分析
7.2.1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此疏通此类
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祛风清热,改善局部症状,而
且具有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内侵之功效,故可治疗面瘫。

主穴
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和颊肌神经末
支有面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为足阳明经、阳跷脉
交会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攒竹穴系足太阳膀
胱经穴,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以上主穴均有主治
口眼歪斜、颊肿之效,临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阳、下关、合谷等穴具
有加强主穴的作用。

7.2.2 连续闪罐法是将传统的瘀血拔罐改进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
更加强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闪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
不显瘀血,既能除风,又能扶正。

治疗后面容依旧,不留瘀斑和紫晕,因此,深受患者的欢迎。

通过连续闪罐,达到活血通经,扶正
驱邪,恢复健康的目的[2]。

7.3结果分析综观本组治疗结果,发病以青壮年居多,但在预后方面,则青壮年的预后良好,这是由于青壮年正处于生命旺盛时期,
机体内部正气充沛,正邪相争,正胜邪负,邪去病除,体现了祖国
医学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

相反,在五十岁以上的患者
中预后则相对较差,这是由于患者年老体虚,机体内部正气相对不足,抗邪乏力,当邪气入侵时则正邪势均力敌或邪胜于正,故病程
缠绵,迁延难愈,预后较差,体现了祖国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

8 体会
8.1 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的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方案,以免耽误良好的治疗时机,尽量减2
20~50岁 12 50岁以上 12
6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55岁,检验员,于2004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一
天前乘公交车时未关紧窗户而当风受凉,第二天晨起后洗脸时发现
口角向左侧歪斜,漱口漏水,饮食含颊,不能鼓腮吹气,左侧眼睑
闭合无力,不能皱眉、蹙额,左侧面部表情肌活动无力遂来本院就诊,查:除上症外, beii氏征(+),左侧乳突压痛(+),舌前
2/3味觉减退,四肢功能活动无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玄紧,头
颅ct检查无脑梗塞及脑出血。

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左
少后遗症的问题。

8.2 中医方面,针刺结合闪罐不失为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不同病情的
患者选择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搞模式化;在远
红外线照射、闪罐、以至电疗仪的选择上也要酌情谨慎。

8.3 虽然目前我们在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上取得了良好满意的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我
们在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一些量化指标(如电针治疗仪的选择时机,闪罐、远红外线照射的适应症等方面)上,仍须继续进一步努力研究,以使我们的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更
好的为人类医学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03;(12): 27~28
[2] 胡熙明,宋祖敬.针灸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1:25-28 致谢
本文收集资料及撰写过程中承蒙??.的帮助,??。

3
【篇三:针灸推拿毕业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 赵强
学生学号: 2012z10022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年月日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
(33例)。

对照组只进行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臭氧注射
治疗。

治疗前,后进行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量化评分以评
价其疗效,并与fairbank jc的“腰痛病情计分法”对其疗效评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量化计分法评价效果
优于对照方法,表明本法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评价且较客
观的治疗方法之一。

结果: 针刺加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及自拟症状、体征、生活质量都有明显差异( p < 0. 05) 。

结论: 针刺
加臭氧注射治疗感觉性失语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注射针灸疗法
目录
引言........................................................................................................ .. (3)
第一章临床资料 (4)
1.1臭氧注射治疗原理 (4)
1.2一般资料........................................................................................................ (4)
第二章治疗方法 (6)
2.1针刺治疗........................................................................................................ (6)
2.2臭氧治疗........................................................................................................ (6)
2.3统计学方法 (7)
第三章治疗结果 (8)
3.1疗效判定标准 (8)
3.2结果比
较 ....................................................................................................... . (9)
结论........................................................................................................ .................. 12 参考文献........................................................................................................ .. (14)
致谢........................................................................................................ (15)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
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
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臭氧注射疗法是采用专用的臭氧针,它的直径只有0.3
毫米,穿刺的时候无论是盘内、关节腔、局部注射都不会损害周围
的组织。

采用重叠疗法并根据不同患者的臭氧注射浓度和注射量,
盘内注射,配合盘外注射和纤维环减压术或盘内药物注射等疗法治疗。

我科采用针刺结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临床疗效。

第一章临床资料
1.1 臭氧注射治疗原理
1.1.1氧化髓核内蛋白多糖
髓核内的主要成分之一蛋白多糖带有负电荷,可吸引正电荷至髓核
基质内,即具有固定电荷密度的特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髓核基质内
离子的分布,使髓核基质产生高渗透压,是髓核含水量高达85%的
主要原因。

o3注入椎间盘后能迅速氧化髓核内的蛋白多糖,髓核细胞膜和细胞
内结构破
坏,造成细胞变性坏死,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多糖的功能下降或丧失,使髓核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份丢失,髓核体积缩小。

因此,
有人将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这一方法称为臭氧溶核术(ozone chemonucleolysis)。

1.1.2抗炎作用
1.1.3镇痛作用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神经根,刺激椎间小关节突、邻近韧带和
椎间盘表面存在的神经末梢释放致痛物质(如p物质、磷脂梅a2等)产生疼痛。

臭氧注射后可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捎,并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
脑啡肽等物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这是臭氧治疗软组织痛的依据。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 年7月在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7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臭
氧注射组)34例和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组)33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P>
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