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怀远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概述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淮河及其支流涡河从县城中部穿过,始建于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誉。
怀远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这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省杂交稻制种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鱼、螃蟹、畜禽等。
206国道和蚌(埠)阜(阳)公路过境。
淮河、涡河、茨淮新河常年通航。
民间盛行的花鼓灯,以锣鼓伴舞,名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
3.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
(1)土地利用率
该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92188.58公顷,土地利用率为80.38%,比蚌埠市平均数89.84%低9.46个百分点。
在已利用土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面积为145294.1公顷,农业用地率为60.77%。
相较1996年有所下降。
(2)森林覆盖率
根据详查,有林地面积2295.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即本县的森林覆盖率为0.96%;含有林地、灌木林地的森林覆盖率为1.05%;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园地的森林覆盖率为1.06%。
有林地占林地的比重为98%,即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98%。
(5)水面养殖率
水面养殖率指养殖水面占水域面积的百分比。
怀远县 2004年水产养殖面积为3000公顷,水面养殖率为48%。
芡河以及一些水塘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场所。
4、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对怀远县土地变更调查,96-04年来各类用地面积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以此分析怀远土地利用现状。
可表现为:
(1)耕地
通过资料审查与计算,本县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13.4万公顷下降至2004年的12800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3.53%,8年总计减少耕地5874公顷占96年的4.39%,平均每年减少734.25公顷。
从这里可以看出怀远县作典型的农业县并成为国家重点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原因之外,也折射出怀远县耕地的丧失已经相当严重以及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非农建设挤占耕地,极少数为是农田的荒芜以及改为林地。
(2)园地
怀远县园地面积基本不变,均保持在1996年的1100公顷,占总面积的0.46%左右,也与蚌埠市的整个水平相持平。
怀远县的传统园地为石榴果园,素有“怀远的石榴甲天下”之称,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地区。
但近几年来由于县城规模的增大,以及经济工业发展的需要,很多石榴园遭到毁灭,用于别墅、商品房、厂房道路的建设。
但是与此同时怀远其他乡镇的园地规模呈现了一定的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桃树、柿树、李树的种植,使全县园地的总体
水平维持在96年水平。
(3)林地
怀远县2004年林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0.96%,为全市水平的1/2、全省水平的1/16、全国水平的1/19、本省六安市的1/44。
形势相当严峻!但值得一提的是从96年至2004年,全县的林地面积增长也相当迅速,8年内增林地57.60%,平均每年增加104.86公顷。
(4)牧草地
怀远县为全国商品粮供应基地,绝大部分土地为耕地,牧草供应几乎没有,但最近几年由于经济需要某些地区也出现牧草种植,面积达到7.17公顷。
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标志着怀远县经济的多元化。
(5)非农业建设用地
1996年以来,怀远县的非农建设用地发展相当迅速。
2004年非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19.62%,其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13.15%,包括县城居民点用地为0.42%、乡镇居民点用地
3.31%、农村居民点用地为8.87%;工矿用地及特殊用地0.55%;交通用地1.84%;水域用地
4.63%。
2004年怀远县交通用地为4399.6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1.84%,高于全市的1.65%的比例。
8年来增加421.97公顷,主要是乡村公路的增加以及省级公路在全县的建设。
(6)未利用土地减少
1996年至2004年,全县土地利用面积为46911.4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19.62%,为全市同期水平的1.9倍。
较96年减少3114.57公顷,占96年未利用土地的6.23%。
怀远县未利用土地主要是皖北荆涂山脉所占山地分布在县城及周围乡镇。
近些年通过不断开发,改为耕地、园地、林地及乡镇县城扩建用地。
一方面提高了全县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全县土地供求矛盾的紧张程度。
5、存在问题: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属于较低程度
主要表现为:
(1) 土地利用不充分,土地闲置普遍
由于违规圈占土地,独立工矿用地没有按照严格的土地规划用地,分散零散,致使出现大量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2004年全县有共闲置土地836.85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0.35%,其中,以河溜、万福,城关等乡镇较多。
(2) 城镇土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城镇布局松散,疏密失调,集聚性较差,城镇建设用地多占用优质土地,土地使用效益低下。
首先,怀远县集镇平均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低,镇建筑密度仅为30%,建筑容积率仅为0.86,大部分建筑层数3-4层,空间系数普遍较低。
其次,虽然低位次的城镇发展较快,但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度仍不高,许多建制镇规模小,对周围乡村的经济活动的集聚力不足再者,城镇主要集中在公路干线两侧经济活动频繁且基础设施较好地带或建设在条件优越的地段,用地布局不规范,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3) 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较低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怀远县在耕作方式上仍以传统粗放式耕作为主,资金投人低,投人产出效益低下;二是全县的耕地的经营管理严重不足,造成大量优质土地浪费,污染,荒废。
(4) 建设用地总共给量富裕,但浪费大,从而出现反常用地需求矛盾
目前,宏观上怀远县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用地需求量大,特别是对城镇建设用地、工业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加之一些地方没有科学的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或者没有严格的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定使用土地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突出,建设用地紧张。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当地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大批特批土地,大建特建工业产业园区,造成大量土地闲置。
(5) 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户均面积大,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怀远县的农村居民点多为自然村落,具有山区与丘陵地区呈点状居民点分布的普遍特征,分布零散。
随近几年有所改变,但一户多宅与闲置宅基地现象普遍,而且布局极为不科学,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与土地的大量闲置浪费。
6、对策与建议
(1) 建立权威与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处理好规划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一要科学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土地利用过程中,要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力度好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三规合一”,从而确保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二要强调规划的执行力,树立土地规划的中央权威。
‘土地规划具有强制约束力,一经批准,绝不允许随意突破,擅自、越权修改。
三要强化规划制定与执行的社会监督,督促土地使用者按规定进度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
建立“规划决定供给、供给引导需求”的土地供应新机制。
(2) 盘活城镇存最土地,提高建筑容积率,走内涵式挖潜的发展道路采取无偿收回与有偿收回相结合的办法对闲置、废弃地收回进行储备或另行安排使用,盘活改制企业土地资产,充分发挥存量土地资产效益,减少新建、扩建项目用地,以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规定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向空中、向地下、向集约型发展,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同时进行实施旧城改造,对城市建成区内的低层、低密度旧房屋地段进行重点改造,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居住人口密度。
(3)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发挥聚集效应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发挥土地集中利用的规模效应。
在项目建设中,要严格项目用地指标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标准,做到从严控制非法占、供地;在城镇化的进程,要注意统筹城乡用地,要探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减少相互置换的政策措施,搞好土地置换与指标调控,使土地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度。
(4) 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建立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供地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自觉节约用地。
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发挥最大效益的最有效的手段。
应进一步推进县域土地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的进程,逐步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人有偿使用的轨道。
(5) 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土地集约利用要完善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度,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责任意识,建立长效机制。
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指标。
另外,优惠的政策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手段。
可实行物质补助和资金奖励农村迁村并点;减免推进旧城改造、企业搬迁改造、企业在规定层数内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等有关税费及给予其他优惠政策以推进区域土地集约利用。
7 、结语
基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有限供给的状况,土地利用应适应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要求,积极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地。
虽然当前在推进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但我们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研究制定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下决心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式的根本转变,这是缓和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还有就是这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规划以及正确的决策与领导上的。
8、参考文献:
[1]邵晓梅.刘庆,张衍敏.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3.
[2]丁春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 5, 33 (7):1 333-1334.
[3]刘文位.张传翔.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城市经济的持续德定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6(5):5 4-57.
[4]何伟,赵国龙.耕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若干问题研究[J] .安徽农业科
学.2006,34(9):1940-1941.
[5]李创求,探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方法[J].浙江经济,200 6, (14):4345.
[6]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3).
[7]乔丽.包头市九原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6
[8]安徽省怀远县土地利用规划
[9]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