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融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五字”发力 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
——上海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宣部宣教局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调研任务的要求,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通过召开市区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研讨会,走访基层单位,考察特色项目和听取一线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调研,形成本调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人口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传统社会管理面临挑战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基本形成“四脚落地”的工作格局。
一是市委有要求。2014年4月,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上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从宣传阐释、重点项目、实践载体、工作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规划布局。韩正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与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纳入“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6年8月,召开全市培育核心价值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推动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社会生活,更加注重教化弘德、践行崇德、建制立德、聚力厚德,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
2.在“做”字上抓落地,以核心价值观提升幸福指数。一是鼓励善行义举。聚焦凡人选榜样,组织动员广大市民、网民举荐好人好事,评议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2014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报送近千个先进个人(团队),覆盖各类社会人群。全市先后上报“身边好人”近200个,其中,数十人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榜”。社区、企业、学校、村镇和窗口单位设立善行义举榜,定期张榜更新,褒扬凡人善举,弘扬美德善行。二是倡导和谐家风。注重家风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户润心。2015年5月7日,召开全市“三个注重”建设工作座谈会,市委宣传部等七家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系列活动,共收到市民投稿的家风好故事3000余篇、家训3.5万余条,吸引市民网上留言27850条。三是创建文明村居。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小区创建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村居、进楼组,使核心价值观建设惠及民生。各地区把村居和楼组作为落小落细的路径,围绕“忠孝、勤俭、诚信、礼和”,开展“家训、家规、家风”大讨论、大征集活动,深化“美丽楼组”、“漂亮楼道”、“美好家园”创建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上海各地区、各部门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五字推动法”:
1.在“宣”字上下功夫,以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舆论。一是阐释解读。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托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讲坛”举办点以及“道德讲堂”、“书房讲堂”、“职工书屋”、“浦江学堂”、“宅基课堂”、“茶楼书院”等文化阵地,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的方式,面向干部群众开展宣讲解读,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每年组织群众性宣讲5000多场次,参与听众达到80万以上。二是系列点赞。推出“中国梦·申城美”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中国梦·劳动美”、“中国梦·邻里美”、“中国梦·校园美”、“中国梦·公益美”等,活动涵盖普通劳动者、社区居民、教师、青少年、志愿者等社会人群,通过发动群众寻找和推荐身边的最美人物,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为“最美劳动者、最美校园人、最美志愿者、最美社区邻里、最美党员先锋”等点赞,形成鲜明的价值观导向。三是社会传播。营造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精心制作“图说党的诞生地”、“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作品,鼓励各地区创作推出了“诚实守信”、“崇德向善”、“规范言行”、“文明新风”、“美丽家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创意新颖、生动感人的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建筑围档、公共交通等,利用橱窗展板、道旗灯箱、车载电视、电子显示屏等张贴刊播,在地铁换乘站、商业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有机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
3.在“渗”字上求生根,以核心价值观浸润日常生活。一是向基层渗透。市委宣传部等推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以全市119家教育基地为原点、以“三公里”为服务半径,以契约化形式固化服务对象,“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已覆盖16个区,共纳入3166家基层单位,以“展、讲、演、映、访”为载体,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42500余场,受众超过2927万人次。市司法局开展“法治城区”、“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举办群众性法治宣传活动,推动“法治文化”进社区,使“法治”价值观落地生根。二是向生活渗透。依托全市448个志愿者服务基地、180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重病等特殊社会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志愿帮扶活动,同时组织党员、公务员和公众人物就近就便参与,开展邻里互助、签约包助、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三是向百姓渗透。突出市民主体作用,在全市开展“文明居住”大讨论活动,征集文明居住“金点子”,颁布“市民修身行动纲要”,开展“中国梦·申城美·修身行”,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七不”规范,就是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秩不插队,引导推动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庭、渗透百姓、浸润人心。
4.在“实”字上做文章,以核心价值观滋养市民心灵。一是引领市民的价值航向。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故事化传播,2014年,以“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为主题,举办全市微电影大赛,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2015年,以“行进上海·精彩故事”为引领,开展全市微电影大赛和市民微电影节,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累计征集到1660余部影片,通过文汇新媒体、新浪上海、优酷土豆、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平台等进行展映展播。充满正能量的微电影故事在银幕公映、视频传播、网络点击,潜移默化浸润受众的心灵。二是增强市民的法治意识。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生活管理,破解城市管理瓶颈,探索“五违四必”治理模式,依法加强对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违法用地进行全面整治,做到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脏乱差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优化依法治市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形象。三是夯实市民的道德基础。把目光投向“平凡的大多数”,用真实的呈现反映医学救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激发更多的善心、善念、善行。市卫计委、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急诊室的故事》和《人间世》电视广播力作,采用蹲守式采访、沉浸式拍摄、解剖式分析方法,用真实感动市民、感动社会,用真实赢得理解、支持、尊重、认同。《急诊室故事》电视收视率名列全国前三位,腾讯点击量2700万人次。《人间世》被誉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力作。
5.在“带”字上化力气,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一是重点人群“树标杆”。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市主要媒体每逢周一,报台网合力发布、集中报道一位先进人物,先后推出了各行各业120余位先进典型,树立了一批敢于担当的优秀基层干部形象,如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梁慧丽等等作为基层干部代表,走进市委常委的学习会,这些先进典型既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树起标杆。二是模范人群“作示范”。充分发挥模范人群的示范作用,以感动中国“双百”人物杨怀远的“扁担精神”作为德育资源,打造学校的德育文化,创设“扁担精神代代传——德育资源室”、“杨怀远志愿者服务社”,编写《启蒙篇》、《学校篇》、《感悟篇》、《实践篇》等德育课本,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扁担精神”实践活动,使“立德树人”价值取向扎根中小学、融于学生心灵。三是公众人群“引品行”。注重发挥文艺界、影视界、学术界等大师、明星、专家学者等社会公众人物的品行引领作用,在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审中,坚持德艺双馨标准,“德”有欠缺的一票否决。同时树立周小燕、秦怡等著名公众人物的先进典型,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大使”。上海大学开放教授鲍鹏山,创办《浦江学堂》,坚持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凝聚民族的办学宗旨,坚守感发志意、化育气质、倡导文明的教学理念,用传统文化经典诠释核心价值观,2010年至今,开设国学系列讲座30多场,受到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欢迎。
四是实践有特色。集成全市新闻、理论、文艺、社会、网宣、对外宣传优势,“六宣联动”,放大“乘数效应”。以微电影为载体,每年举办微电影大赛和市民微电影节,镜头聚焦凡人善举、典型故事,千余部作品,讲述感动、励志、温暖的追梦人故事。持续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各类群众性宣讲,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通俗。依托“上海书展”平台,推出数百种核心价值观优秀图书,策划各项专题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颂先进、扬正气形成常态,每年举办“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先后推出汤庆福、邹碧华等一批重大典型,每逢周一,全市报、台、网合力发布展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形象,成为市民身边鲜活的价值观。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举办“日出东方”——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等,给广大市民以情感滋养、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宣传阐释具象化、典型引领立体化、实践养成分众化、文化滋养生活化,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条块有部署。根据市委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部署工作任务,制定措施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市区联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之中、落实到媒体舆论引导之中、落实到文艺作品创作之中、落实到改革发展成就宣传之中、落实到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之中、落实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落实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之中,落实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之中、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之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正效应。
三是培育有重点。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在贯穿结合融入、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通过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等,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广泛开展“7+1”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优良家风,积极倡导优良校训,精心培育企业精神,营造社区和谐文化,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益,强化党员志愿服务……推出实施“市民修身行动计划”,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三、对策思考
1.聚焦“社会生活”五个领域,注重细分融入。一是关注消费生活,实现“愉悦快乐”的价值需求。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消费生活,当个体或群体成为消费者的时候,会产生许多“价值观需求”或“价值观诉求”,如买房人期盼售房人足够“诚信”、买衣人希望卖衣人态度“友善”、用餐人注重餐馆“文明”等。吃穿住行的本质特征是服务,要在服务行业大力倡导“诚信”、“友善”、“文明”,把核心价值观落细于各个环节。二是聚焦社区生活,实现“平安和睦”的价值需求。社区生活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活动区域,当居民、村民享受平安、和睦生活的时候,内心的幸福感会不断升华。平安和睦的本质特征的幸福,核心价值观应当转化为幸福场景。要深化“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在每个社区践行“和谐”、“友善”、“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居民村民的幸福指数。三是聚焦邻里生活,实现“近邻胜亲”的价值需求。近邻胜亲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对邻里生活的愿望。要传承“近邻胜远亲”的传统理念,针对超大城市和社区居民构成特点,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改变“同住一栋楼、互不相往来”的“陌生邻里”状况。四是聚焦家庭生活,实现“爱亲孝养”的价值需求。爱亲孝养是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家和万事兴”。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和谐和睦,深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打牢社区、社会和谐的基石。五是聚焦职场生活,实现“人际生态”的价值需求。人际生态是每个职场人的内心追求。人际生态的本质特征是文明,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场生活,营造职场良好的“人际生态”,消除职场潜规则,传播职场正能量。
——上海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宣部宣教局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调研任务的要求,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通过召开市区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研讨会,走访基层单位,考察特色项目和听取一线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调研,形成本调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人口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传统社会管理面临挑战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基本形成“四脚落地”的工作格局。
一是市委有要求。2014年4月,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上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从宣传阐释、重点项目、实践载体、工作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规划布局。韩正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与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纳入“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6年8月,召开全市培育核心价值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推动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社会生活,更加注重教化弘德、践行崇德、建制立德、聚力厚德,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
2.在“做”字上抓落地,以核心价值观提升幸福指数。一是鼓励善行义举。聚焦凡人选榜样,组织动员广大市民、网民举荐好人好事,评议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2014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报送近千个先进个人(团队),覆盖各类社会人群。全市先后上报“身边好人”近200个,其中,数十人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榜”。社区、企业、学校、村镇和窗口单位设立善行义举榜,定期张榜更新,褒扬凡人善举,弘扬美德善行。二是倡导和谐家风。注重家风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户润心。2015年5月7日,召开全市“三个注重”建设工作座谈会,市委宣传部等七家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系列活动,共收到市民投稿的家风好故事3000余篇、家训3.5万余条,吸引市民网上留言27850条。三是创建文明村居。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小区创建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村居、进楼组,使核心价值观建设惠及民生。各地区把村居和楼组作为落小落细的路径,围绕“忠孝、勤俭、诚信、礼和”,开展“家训、家规、家风”大讨论、大征集活动,深化“美丽楼组”、“漂亮楼道”、“美好家园”创建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上海各地区、各部门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五字推动法”:
1.在“宣”字上下功夫,以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舆论。一是阐释解读。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托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讲坛”举办点以及“道德讲堂”、“书房讲堂”、“职工书屋”、“浦江学堂”、“宅基课堂”、“茶楼书院”等文化阵地,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的方式,面向干部群众开展宣讲解读,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每年组织群众性宣讲5000多场次,参与听众达到80万以上。二是系列点赞。推出“中国梦·申城美”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中国梦·劳动美”、“中国梦·邻里美”、“中国梦·校园美”、“中国梦·公益美”等,活动涵盖普通劳动者、社区居民、教师、青少年、志愿者等社会人群,通过发动群众寻找和推荐身边的最美人物,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为“最美劳动者、最美校园人、最美志愿者、最美社区邻里、最美党员先锋”等点赞,形成鲜明的价值观导向。三是社会传播。营造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精心制作“图说党的诞生地”、“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作品,鼓励各地区创作推出了“诚实守信”、“崇德向善”、“规范言行”、“文明新风”、“美丽家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创意新颖、生动感人的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建筑围档、公共交通等,利用橱窗展板、道旗灯箱、车载电视、电子显示屏等张贴刊播,在地铁换乘站、商业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有机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
3.在“渗”字上求生根,以核心价值观浸润日常生活。一是向基层渗透。市委宣传部等推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以全市119家教育基地为原点、以“三公里”为服务半径,以契约化形式固化服务对象,“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已覆盖16个区,共纳入3166家基层单位,以“展、讲、演、映、访”为载体,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42500余场,受众超过2927万人次。市司法局开展“法治城区”、“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举办群众性法治宣传活动,推动“法治文化”进社区,使“法治”价值观落地生根。二是向生活渗透。依托全市448个志愿者服务基地、180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重病等特殊社会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志愿帮扶活动,同时组织党员、公务员和公众人物就近就便参与,开展邻里互助、签约包助、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三是向百姓渗透。突出市民主体作用,在全市开展“文明居住”大讨论活动,征集文明居住“金点子”,颁布“市民修身行动纲要”,开展“中国梦·申城美·修身行”,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七不”规范,就是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秩不插队,引导推动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庭、渗透百姓、浸润人心。
4.在“实”字上做文章,以核心价值观滋养市民心灵。一是引领市民的价值航向。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故事化传播,2014年,以“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为主题,举办全市微电影大赛,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2015年,以“行进上海·精彩故事”为引领,开展全市微电影大赛和市民微电影节,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累计征集到1660余部影片,通过文汇新媒体、新浪上海、优酷土豆、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平台等进行展映展播。充满正能量的微电影故事在银幕公映、视频传播、网络点击,潜移默化浸润受众的心灵。二是增强市民的法治意识。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生活管理,破解城市管理瓶颈,探索“五违四必”治理模式,依法加强对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违法用地进行全面整治,做到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脏乱差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优化依法治市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形象。三是夯实市民的道德基础。把目光投向“平凡的大多数”,用真实的呈现反映医学救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激发更多的善心、善念、善行。市卫计委、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急诊室的故事》和《人间世》电视广播力作,采用蹲守式采访、沉浸式拍摄、解剖式分析方法,用真实感动市民、感动社会,用真实赢得理解、支持、尊重、认同。《急诊室故事》电视收视率名列全国前三位,腾讯点击量2700万人次。《人间世》被誉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力作。
5.在“带”字上化力气,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一是重点人群“树标杆”。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市主要媒体每逢周一,报台网合力发布、集中报道一位先进人物,先后推出了各行各业120余位先进典型,树立了一批敢于担当的优秀基层干部形象,如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梁慧丽等等作为基层干部代表,走进市委常委的学习会,这些先进典型既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树起标杆。二是模范人群“作示范”。充分发挥模范人群的示范作用,以感动中国“双百”人物杨怀远的“扁担精神”作为德育资源,打造学校的德育文化,创设“扁担精神代代传——德育资源室”、“杨怀远志愿者服务社”,编写《启蒙篇》、《学校篇》、《感悟篇》、《实践篇》等德育课本,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扁担精神”实践活动,使“立德树人”价值取向扎根中小学、融于学生心灵。三是公众人群“引品行”。注重发挥文艺界、影视界、学术界等大师、明星、专家学者等社会公众人物的品行引领作用,在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审中,坚持德艺双馨标准,“德”有欠缺的一票否决。同时树立周小燕、秦怡等著名公众人物的先进典型,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大使”。上海大学开放教授鲍鹏山,创办《浦江学堂》,坚持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凝聚民族的办学宗旨,坚守感发志意、化育气质、倡导文明的教学理念,用传统文化经典诠释核心价值观,2010年至今,开设国学系列讲座30多场,受到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欢迎。
四是实践有特色。集成全市新闻、理论、文艺、社会、网宣、对外宣传优势,“六宣联动”,放大“乘数效应”。以微电影为载体,每年举办微电影大赛和市民微电影节,镜头聚焦凡人善举、典型故事,千余部作品,讲述感动、励志、温暖的追梦人故事。持续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各类群众性宣讲,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通俗。依托“上海书展”平台,推出数百种核心价值观优秀图书,策划各项专题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颂先进、扬正气形成常态,每年举办“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先后推出汤庆福、邹碧华等一批重大典型,每逢周一,全市报、台、网合力发布展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形象,成为市民身边鲜活的价值观。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举办“日出东方”——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等,给广大市民以情感滋养、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宣传阐释具象化、典型引领立体化、实践养成分众化、文化滋养生活化,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条块有部署。根据市委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部署工作任务,制定措施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市区联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之中、落实到媒体舆论引导之中、落实到文艺作品创作之中、落实到改革发展成就宣传之中、落实到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之中、落实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落实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之中,落实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之中、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之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正效应。
三是培育有重点。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在贯穿结合融入、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通过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等,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广泛开展“7+1”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优良家风,积极倡导优良校训,精心培育企业精神,营造社区和谐文化,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益,强化党员志愿服务……推出实施“市民修身行动计划”,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三、对策思考
1.聚焦“社会生活”五个领域,注重细分融入。一是关注消费生活,实现“愉悦快乐”的价值需求。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消费生活,当个体或群体成为消费者的时候,会产生许多“价值观需求”或“价值观诉求”,如买房人期盼售房人足够“诚信”、买衣人希望卖衣人态度“友善”、用餐人注重餐馆“文明”等。吃穿住行的本质特征是服务,要在服务行业大力倡导“诚信”、“友善”、“文明”,把核心价值观落细于各个环节。二是聚焦社区生活,实现“平安和睦”的价值需求。社区生活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活动区域,当居民、村民享受平安、和睦生活的时候,内心的幸福感会不断升华。平安和睦的本质特征的幸福,核心价值观应当转化为幸福场景。要深化“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在每个社区践行“和谐”、“友善”、“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居民村民的幸福指数。三是聚焦邻里生活,实现“近邻胜亲”的价值需求。近邻胜亲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对邻里生活的愿望。要传承“近邻胜远亲”的传统理念,针对超大城市和社区居民构成特点,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改变“同住一栋楼、互不相往来”的“陌生邻里”状况。四是聚焦家庭生活,实现“爱亲孝养”的价值需求。爱亲孝养是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家和万事兴”。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和谐和睦,深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打牢社区、社会和谐的基石。五是聚焦职场生活,实现“人际生态”的价值需求。人际生态是每个职场人的内心追求。人际生态的本质特征是文明,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场生活,营造职场良好的“人际生态”,消除职场潜规则,传播职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