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肝损伤:轻者转氨酶升高,重者肝细胞变性坏
死,发生率较低。
5.心血管反应: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心律不齐、
血压升高、心悸等,选择性COX-2抑制药发生率高。
6.血液系统:几乎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
林引起不可逆反应)、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等。 保泰松、吲哚美辛发生再障危险度较大。
7.其他: CNS症状:头晕、耳鸣、耳聋等。
1. 口服吸收快,大部分在小肠上部吸收; 2. 在体内很快水解成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0-90%),分布于全身; 3. 在肝代谢,口服大于1g时以零级动力学代谢,
t1/2延长(15-30h)。 4. 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
碱化尿液可促其排泄。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1)解热镇痛作用强,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 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治疗。
(2)为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
大剂量使风湿热症状24-48h内好转,可作为急性 风湿热鉴别诊断依据。
*注:抗风湿时用到最大耐受剂量(3-5g/d),注 意监测血药浓度。
2. 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抑制TXA2生成,较 大剂量抑制PGI2生成。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理教研室 董晓霞
教学目的
掌握: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的共性作用和作 用机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熟悉:苯胺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 良反应。
了解:其它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用途 和不良反应。
第一节 概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 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又成为非甾体 抗炎药(NSAIDs)或阿司匹林类药物。
PG合成增加
协同作用
组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扩张血管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 研究进展: NSAIDs还能抑制某些粘附分子的表达;清除过量 氧自由基抑制组织损伤;阿司匹林可抑制某些转 录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基因的转录。
*注:NSAIDs可以明显缓解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症状,但不能根除病因,也不能阻止病程的发展 和并发症出现。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烯醇酸类:吡罗昔康
吲哚类:吲哚美辛
吡唑酮类:保泰松
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 异丁芬酸类: 舒林酸
(一)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COOH OH
COOH OCOCH3
水杨酸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这类药物不仅临应床用广泛,且都进入家庭,其 临床地位较重要。
甾体化合物 阿司匹林
共同作用机制: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 活性,减少局部前列腺素(PG )合成。
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其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预防和 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延缓角膜老化等)。
附图: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部位示意图
COX-1
COX 概念
花生四烯酸
内毒素.细胞因子 有丝分裂原
COX-2
血栓素 A2 前列环素 前列腺素E2 (血小板) (胃肠粘膜) (肾)
炎性前列腺素
生理保护功能
非甾体类药物 促发炎症
副作用
抗炎镇痛作用
COX-3已被发现,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1. 解热作用
附表:氯丙嗪与阿司匹林作用特点比较
※临床上采用小剂量(50100mg)防治血栓形成疾 病:缺血性心肌病、心绞 痛、进展性心肌梗塞,血 管成形术等。
花生四烯酸 (AA)
环氧 化酶
PGG2 、PGH2
TXA2 合成

PGI2 合成

TXA2 血小板
PGI2 内皮细胞
3. 其他:
(1)降低胆管内pH值,治疗胆道蛔虫病;
(2)大剂量促进尿酸排泄,用于痛风;
二、常见不良反应
1. 消化道不良反应:最常见不良反应,可能与
阻断COX-1,使PGs生成减少,胃酸分泌增多有 关。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或抗酸药可减轻。
2. 皮肤反应:皮疹、瘙痒、荨麻疹、剥脱性皮炎、
光敏等过敏反应。
3. 肾损害:健康个体治疗量很少引起。长期服用
可引起低血钠、高血钾、慢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 等,主要由于抑制了PGE2、PGI2等维持肾血流的 重要因子生成。
(—)
组胺、缓激肽
PG
致痛
痛觉增敏 致痛
感觉神经末梢
*注:①镇痛部位主要在外 周,仅有部分NSAIDs在中枢 产生镇痛作用。②对直接刺 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 (如内脏绞痛、创伤性锐痛) 无效。
致痛
附表:吗啡与阿司匹林镇痛作用的比较
吗啡
阿司匹林
药物类别
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作用部位
中枢
主要在外周
作用机制 直接兴奋阿片受体
1. 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小剂量直接刺激胃粘膜,大剂量刺激 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引起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等症状。与抑制COX-1生成PGE2有关,较 大剂量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餐后服药肠溶片, 或同服抗酸药、胃粘膜保护药可减轻。
*注:溃疡病患者禁用。
正常胃粘膜
胃粘膜溃疡
2. 凝血障碍:
(3)儿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治疗。
4. 进展:
(1)有研究认为老年痴呆症与COX-1过表达有关,服用阿司匹 林对老年痴呆有遏制作用;
(2)有报道称孕妇血液中TXA2/PGI2比值增高与妊高症和先兆 子痫的发生有关,每天服用40-100mg阿司匹林可减少妊高 症和先兆子痫的危险。
不良反应
不可逆抑制环氧酶,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抑 制PGI2生成作用弱而可逆,使 TXA2/PGI2下降,抑 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 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VitK可预防)。
作用强度
强镇痛
作用特点
各类疼痛
慢性钝痛比急性锐痛好
临床应用 缓解其他药无效的剧痛
抑制炎症局部PG的合成
中等镇痛
创伤剧痛、内脏绞痛无效 慢性钝痛有效
(伴PG增多的炎性疼痛)
缓解慢性钝痛
不良反应 易成瘾,呼吸抑制 安全性大,无耐受、无成瘾
3. 抗炎作用
NSAIDs
损伤性物理、化学、生物因子
(—) PLA2及COX活化
Baidu Nhomakorabea
氯丙嗪
阿司匹林
药物类别
抗精神病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效应
抑制体温调节
解热
机制
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PG的合成和释放
特点 1.环境温度低--降温
只降发热体温
可降发热、正常体温
不降正常体温
2.高温环境——升温
用途 低温麻醉、人工冬眠(降温)
解热
2. 镇痛作用
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
解热镇痛药
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