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楚辞研究史(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3、王逸在注释《楚辞》的同时,还注意到楚 辞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中国古 典文学的巨大影响。 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孔丘终没以来, 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 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离骚后叙》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比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此谗 佞……。 —《离骚后叙》
3
古代楚辞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汉代(开创期) 二、魏晋至唐五代(发展期) 三、宋代(崛起期) 四、明清(高峰期) 五、小结
4
第一节 汉代和楚辞研究(开创期)
西汉是辞赋兴盛的时代。上层统治集团爱 好辞赋,招致天下文士;而四方之士也竞相献 赋以取悦皇上,并因此得到一官半职。这样的 社会风气自然刺激了楚辞创作的兴盛,同时也 开了楚辞研究之风。 此时为屈原等人立传(司马迁)、为作品 作注(刘安)、《楚辞》编辑成书(刘向)、 出现集大成的著作《楚辞章句》(王逸),为 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5
一、《楚辞》的编辑 《楚辞》被编辑成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977年安徽阜阳发掘汉初汝阴侯夏侯灶之 墓,出土多种先秦简册本。内有《离骚》、 《涉江》残简各一枚(《离骚》存四字,《涉 江》存五字。)这是现存有实物证据的最早之 楚辞文本。
6
据汤炳正研究,夏侯灶之前的宋玉最先辑 《离骚》、《九辩》为书,后(汉高祖刘邦之 孙)淮南王刘安在宋玉基础上增补《九歌》、 《九章》、《天问》、《远游》、《卜居》、 《渔父》等,并增加自己的《招隐士》(署名 淮南小山),奠定《楚辞》大致规模。
29
《辨骚》(《文心雕龙》第五)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 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 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 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 者,可谓兼之。 ”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 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 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 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 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20
4、尤为可贵的是,王逸在高度评价屈原创作 成就的同时,充分肯定屈原高尚的品格。 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班固《离骚序》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挈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昏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 过矣。 —班固《离骚序》
27
唐人的注本和评论: 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 —宋朱熹《楚辞集注· 序》 唐人的楚辞注本,不见于其它记载,唯朱熹 在《楚辞集注》序中如是说。虽不知为哪五、 六家,但唐人注本,朱熹自然是见过的。 明代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一书,辑有 唐人评论楚辞者九人:李白、韩愈、李贺、柳宗元、 杜牧、刘知几、贾岛、皮日休等。并自述曾得有唐 李贺手批《楚辞》本。唐代对楚辞作出评论者,数 量超过以往诸朝。 唐人也多有写诗赞屈原者。
25
隋〃释道骞的《楚辞音》 (《隋书经籍志》 著录): 道骞生平不详,隋时僧人。 今存的有敦煌石室藏本残卷,存八十四行(其 中凡释《离骚》文一百八十八,注文九十六。起 自‚驷王虬以乘鷖兮‛至于‚杂瑶象以为 车。‛) ,原件为法人柏里和盗走,今存于巴黎 国民图书馆中。
26
以下这些只在史书中有著录,原书都已失传: 晋〃徐邈《楚辞音》一卷(见《晋书》卷九十 一《儒林传》) 南北朝宋〃何偃《楚辞删王逸注》(见《隋 书〃经籍志》:《楚辞》三卷后注) 南朝宋〃处士诸葛民《楚辞音》一卷(见《梁 书》卷五十一《处士传》) 隋〃孟奥《楚辞音》一卷(《隋书经籍志》著 录) 隋〃皇甫遵《参解楚辞》七卷(《隋书经籍志》 著录)
30
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 依《经》立义;驷虬乘鹥,则时乘六龙;昆仑 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 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及汉宣 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 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 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 者也。 以上第一部分。列举并认为前人对屈骚的 评价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鉴而弗精,玩而 未核。
8
二、评论和立传 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博辩善为 之辞,甚重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 时上。 —《汉书·淮南王安传》
9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 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 述汤武,以刺时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 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 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 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1
东汉初,班固在肯定屈原作品价值的同时, 对屈原未能‚全命避害,不受世患‛颇不以为然, 说屈原‚非明智之器‛,对屈原的人格和品行作 了比较明确的否定。
22
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 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 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王逸《离骚后叙》 王逸针锋相对地批驳班固,充分肯定屈 原高尚的品格。王逸所论,虽不能摆脱儒家 释诗的传统,但已是难能可贵的。
16
2、王逸注还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首先,它在资料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汉代 以来的旧说。 《离骚》《天问》的序文中提到班固、贾逵 的《章句》和刘向、扬雄的解说,可见王注中杂 有刘、扬、班、贾的旧注无疑。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是汉人解说《楚辞》 的总结,它反映了汉代关于《楚辞》研究所取得 的成就。
2
一部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具有永 恒的生命。两千多年的楚辞研究,可分为古代、 近现代、当代三期。 (鸦片战争前为古代,鸦片战争到‚五四‛ 为近代期,之后到建国前为现代期,建国后为 当代期。)
我们先看古代期。鸦片战争前的楚辞研究, 汉代是开创期,魏晋南北朝唐代是继承期,宋代 (主要是南宋)是崛起期,元代是沉寂期,明清, 尤其是清代,是高峰期。
24
第二节 魏晋至唐的楚辞研究(发展期)
自魏晋至唐五代,史籍记载的楚辞注本不多。
晋〃郭璞《楚辞注》三卷(见于《晋书》卷 七十二的本传): 郭璞(字景纯,注《尔雅》、《山海经》等书) 之本已全佚,但释道骞《楚辞音》残卷中保存有 部分郭璞遗说。又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中, 也引用了许多郭璞的注文。从引用遗文情况看, 郭璞的注文,引用了《山海经》中的许多资料来 解释楚辞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是很有意义的,可 惜难睹全貌了。
三、王逸《楚辞章句》 东汉的王逸(约89-158年),字叔师,南郡 宜城人(今湖北宜城县)人,汉代最重要的楚辞 注家。汉安帝元初中(114-120年)为校书郎。 王逸对楚辞有特别的感情,他说:‚逸与屈原同 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
15
1、王逸的注每篇都有序文(惟《离骚》 《天问》各列二序,一前一后)旨在说明作者和 写作意图。 如在《九歌序》中,明确了《九歌》是用于 祭祀的,指出屈原在加工所写过程中,倾注了他 的主观情感,不失为创见。 王注楚辞,逐句作解,详为训诂,所言多有 所依据,因而受到后代楚辞注的称道。
7
武帝时刘安奉诏作《离骚传》。 约百年后,(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玄孙)刘 向,奉命校书,增加了《招魂》、《九怀》、 《七谏》等,附己作《九叹》,并定名为《楚 辞》。后有人又增加《哀时命》、《惜誓》、 《大招》成十六卷本。 至东汉王逸,据十六卷本,附自己的《九 思》,成《楚辞章句》十七卷本,一直流传至 今。
第二讲 楚辞研究史(上) 古代楚辞研究
1
从屈原去世(按袁本所说卒于前285年) 到2010年端午,共2295年。两千多年以来, 历代学者对楚辞作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 我国研究屈原的著作,截止到1985年, 共二百三十多种。据周建忠统计,从1985年 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到1989年,四年之间,出 版楚辞研究专著七十多部,以平均每年十八部 的速度递增。九十年代以来,速度放慢(未作 具体统计)。
12
此后,为《离骚》、《天问》作传的还有班 固、贾逵、刘向、扬雄。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以为十六卷。孝章 继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 改易前疑,备录《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 阙而不说。 —王逸《离骚后叙》 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世相教传,而莫 能说。《天问》以文义不吹,又多奇怪之事, 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至于刘向、扬 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所阙者 众,多无闻焉。 —王逸《天问后叙》 13
23
5、王逸《楚辞章句》的不足 有时释词牵强附会,望文生义。 例如解释《九章》,章者,著名也(章彰) , 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名也。 另把所有诗歌中的男女恋情一律解释为写屈 原与怀王关系的。
据《后汉书》载,和王逸同时为楚辞作注的 还有汉代经学家马融,宋〃洪兴祖《楚辞补 注〃大招》中引了他的解释,可知他注的不仅是 《离骚》。
有人以为,在王逸以前,刘向所编十六卷《楚 辞》,仅《离骚》一篇有注,实不然。王逸之前还 有刘向、扬雄曾对《天问》作过解说。 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 符验,章决句断。 —王逸《离骚后叙》 王逸没有说明前人共注多少,但《九歌》、 《九章》等篇的注释中,不少地方都在作出自己的 解释后又写上‚或曰‛如何,说明他保留了他人的 解说。而凡传本不同之处,王逸则写上‚一作‛什 么,如《九章〃涉江》,‚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 光。‛注曰:‚同寿‛,一作‚比寿‛,‚同光‛, 一作‚齐光‛。 14
28
从汉至唐,留下来的楚辞专著不多,但各代 文人对楚辞的评论资料还是不少的。总的来说, 自东汉班固和王逸对屈作的评价上产生较为尖锐 的矛盾以后,后之学者,基本上是沿着这两种观 点论辩。 但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 中对这 两种观点作了总结,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楚辞在文 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后人虽尚有异词者,但已难 以动摇楚辞的这一地位了。 《文心雕龙〃辨骚》正文分四部分,第五部分 是赞词。
10
刘安之传现已不存,但司马迁《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中引用的这一段,班固便说是淮 南王刘安《离骚传》中之语(班固《离骚 序》),刘勰沿用了这种说法。这是目前可以 见到的对《离骚》所作的最早评价。
百度文库11
真正的楚辞研究则可能开始的更早。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 于孝武帝 ,恢廓舒道训,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 经章句,则大义卓然。” —王逸《离骚后叙》 不少人认为,在淮南王刘安的《离骚》 传之前,楚辞研究应是一片空白,据王逸此 论,则知研习者众。
17
《四库全书总目》说:‚逸注虽不甚详赅, 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按之其书, 王逸对别人旧注的去取,也有所别择。从《离 骚》《天问》的后序看来,王逸对前人旧注的 缺点有所不满,而对其中可取之处,则在注文 中加以转引和吸收。颇采众说,非一家之见。
18
其次,《楚辞章句》的《抽思》以下诸篇的 注文中,往往隔句用韵,可为研究古韵的参考。 如‚执心不回,志不困也‛,‚遭逢艰难, 思忠臣也‛(《思美人》);‚遁去风俗 , 独隐存也‛(《远游》)等等。 再次,王逸生长楚地,时代又去楚未远,因 此,他对《楚辞》中的方言土语,多能指出,对 后人学习《楚辞》很有帮助。 如云,‚扈,被也;楚人名披为扈‛, ‚羌,楚人语词也‛(均见《离骚》)等等.
31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 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 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 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 九重,忠恕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 《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 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骅日, 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 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 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 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3、王逸在注释《楚辞》的同时,还注意到楚 辞在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中国古 典文学的巨大影响。 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孔丘终没以来, 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 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离骚后叙》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比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此谗 佞……。 —《离骚后叙》
3
古代楚辞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汉代(开创期) 二、魏晋至唐五代(发展期) 三、宋代(崛起期) 四、明清(高峰期) 五、小结
4
第一节 汉代和楚辞研究(开创期)
西汉是辞赋兴盛的时代。上层统治集团爱 好辞赋,招致天下文士;而四方之士也竞相献 赋以取悦皇上,并因此得到一官半职。这样的 社会风气自然刺激了楚辞创作的兴盛,同时也 开了楚辞研究之风。 此时为屈原等人立传(司马迁)、为作品 作注(刘安)、《楚辞》编辑成书(刘向)、 出现集大成的著作《楚辞章句》(王逸),为 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5
一、《楚辞》的编辑 《楚辞》被编辑成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977年安徽阜阳发掘汉初汝阴侯夏侯灶之 墓,出土多种先秦简册本。内有《离骚》、 《涉江》残简各一枚(《离骚》存四字,《涉 江》存五字。)这是现存有实物证据的最早之 楚辞文本。
6
据汤炳正研究,夏侯灶之前的宋玉最先辑 《离骚》、《九辩》为书,后(汉高祖刘邦之 孙)淮南王刘安在宋玉基础上增补《九歌》、 《九章》、《天问》、《远游》、《卜居》、 《渔父》等,并增加自己的《招隐士》(署名 淮南小山),奠定《楚辞》大致规模。
29
《辨骚》(《文心雕龙》第五)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 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 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 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 者,可谓兼之。 ”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 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 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 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 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20
4、尤为可贵的是,王逸在高度评价屈原创作 成就的同时,充分肯定屈原高尚的品格。 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班固《离骚序》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挈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昏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 过矣。 —班固《离骚序》
27
唐人的注本和评论: 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 —宋朱熹《楚辞集注· 序》 唐人的楚辞注本,不见于其它记载,唯朱熹 在《楚辞集注》序中如是说。虽不知为哪五、 六家,但唐人注本,朱熹自然是见过的。 明代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一书,辑有 唐人评论楚辞者九人:李白、韩愈、李贺、柳宗元、 杜牧、刘知几、贾岛、皮日休等。并自述曾得有唐 李贺手批《楚辞》本。唐代对楚辞作出评论者,数 量超过以往诸朝。 唐人也多有写诗赞屈原者。
25
隋〃释道骞的《楚辞音》 (《隋书经籍志》 著录): 道骞生平不详,隋时僧人。 今存的有敦煌石室藏本残卷,存八十四行(其 中凡释《离骚》文一百八十八,注文九十六。起 自‚驷王虬以乘鷖兮‛至于‚杂瑶象以为 车。‛) ,原件为法人柏里和盗走,今存于巴黎 国民图书馆中。
26
以下这些只在史书中有著录,原书都已失传: 晋〃徐邈《楚辞音》一卷(见《晋书》卷九十 一《儒林传》) 南北朝宋〃何偃《楚辞删王逸注》(见《隋 书〃经籍志》:《楚辞》三卷后注) 南朝宋〃处士诸葛民《楚辞音》一卷(见《梁 书》卷五十一《处士传》) 隋〃孟奥《楚辞音》一卷(《隋书经籍志》著 录) 隋〃皇甫遵《参解楚辞》七卷(《隋书经籍志》 著录)
30
王逸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 依《经》立义;驷虬乘鹥,则时乘六龙;昆仑 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 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及汉宣 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 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 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 者也。 以上第一部分。列举并认为前人对屈骚的 评价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鉴而弗精,玩而 未核。
8
二、评论和立传 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博辩善为 之辞,甚重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 时上。 —《汉书·淮南王安传》
9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 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 述汤武,以刺时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 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 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 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1
东汉初,班固在肯定屈原作品价值的同时, 对屈原未能‚全命避害,不受世患‛颇不以为然, 说屈原‚非明智之器‛,对屈原的人格和品行作 了比较明确的否定。
22
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 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 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王逸《离骚后叙》 王逸针锋相对地批驳班固,充分肯定屈 原高尚的品格。王逸所论,虽不能摆脱儒家 释诗的传统,但已是难能可贵的。
16
2、王逸注还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首先,它在资料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汉代 以来的旧说。 《离骚》《天问》的序文中提到班固、贾逵 的《章句》和刘向、扬雄的解说,可见王注中杂 有刘、扬、班、贾的旧注无疑。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是汉人解说《楚辞》 的总结,它反映了汉代关于《楚辞》研究所取得 的成就。
2
一部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具有永 恒的生命。两千多年的楚辞研究,可分为古代、 近现代、当代三期。 (鸦片战争前为古代,鸦片战争到‚五四‛ 为近代期,之后到建国前为现代期,建国后为 当代期。)
我们先看古代期。鸦片战争前的楚辞研究, 汉代是开创期,魏晋南北朝唐代是继承期,宋代 (主要是南宋)是崛起期,元代是沉寂期,明清, 尤其是清代,是高峰期。
24
第二节 魏晋至唐的楚辞研究(发展期)
自魏晋至唐五代,史籍记载的楚辞注本不多。
晋〃郭璞《楚辞注》三卷(见于《晋书》卷 七十二的本传): 郭璞(字景纯,注《尔雅》、《山海经》等书) 之本已全佚,但释道骞《楚辞音》残卷中保存有 部分郭璞遗说。又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中, 也引用了许多郭璞的注文。从引用遗文情况看, 郭璞的注文,引用了《山海经》中的许多资料来 解释楚辞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是很有意义的,可 惜难睹全貌了。
三、王逸《楚辞章句》 东汉的王逸(约89-158年),字叔师,南郡 宜城人(今湖北宜城县)人,汉代最重要的楚辞 注家。汉安帝元初中(114-120年)为校书郎。 王逸对楚辞有特别的感情,他说:‚逸与屈原同 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
15
1、王逸的注每篇都有序文(惟《离骚》 《天问》各列二序,一前一后)旨在说明作者和 写作意图。 如在《九歌序》中,明确了《九歌》是用于 祭祀的,指出屈原在加工所写过程中,倾注了他 的主观情感,不失为创见。 王注楚辞,逐句作解,详为训诂,所言多有 所依据,因而受到后代楚辞注的称道。
7
武帝时刘安奉诏作《离骚传》。 约百年后,(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玄孙)刘 向,奉命校书,增加了《招魂》、《九怀》、 《七谏》等,附己作《九叹》,并定名为《楚 辞》。后有人又增加《哀时命》、《惜誓》、 《大招》成十六卷本。 至东汉王逸,据十六卷本,附自己的《九 思》,成《楚辞章句》十七卷本,一直流传至 今。
第二讲 楚辞研究史(上) 古代楚辞研究
1
从屈原去世(按袁本所说卒于前285年) 到2010年端午,共2295年。两千多年以来, 历代学者对楚辞作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 我国研究屈原的著作,截止到1985年, 共二百三十多种。据周建忠统计,从1985年 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到1989年,四年之间,出 版楚辞研究专著七十多部,以平均每年十八部 的速度递增。九十年代以来,速度放慢(未作 具体统计)。
12
此后,为《离骚》、《天问》作传的还有班 固、贾逵、刘向、扬雄。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以为十六卷。孝章 继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 改易前疑,备录《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 阙而不说。 —王逸《离骚后叙》 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世相教传,而莫 能说。《天问》以文义不吹,又多奇怪之事, 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至于刘向、扬 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所阙者 众,多无闻焉。 —王逸《天问后叙》 13
23
5、王逸《楚辞章句》的不足 有时释词牵强附会,望文生义。 例如解释《九章》,章者,著名也(章彰) , 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名也。 另把所有诗歌中的男女恋情一律解释为写屈 原与怀王关系的。
据《后汉书》载,和王逸同时为楚辞作注的 还有汉代经学家马融,宋〃洪兴祖《楚辞补 注〃大招》中引了他的解释,可知他注的不仅是 《离骚》。
有人以为,在王逸以前,刘向所编十六卷《楚 辞》,仅《离骚》一篇有注,实不然。王逸之前还 有刘向、扬雄曾对《天问》作过解说。 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 符验,章决句断。 —王逸《离骚后叙》 王逸没有说明前人共注多少,但《九歌》、 《九章》等篇的注释中,不少地方都在作出自己的 解释后又写上‚或曰‛如何,说明他保留了他人的 解说。而凡传本不同之处,王逸则写上‚一作‛什 么,如《九章〃涉江》,‚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 光。‛注曰:‚同寿‛,一作‚比寿‛,‚同光‛, 一作‚齐光‛。 14
28
从汉至唐,留下来的楚辞专著不多,但各代 文人对楚辞的评论资料还是不少的。总的来说, 自东汉班固和王逸对屈作的评价上产生较为尖锐 的矛盾以后,后之学者,基本上是沿着这两种观 点论辩。 但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 中对这 两种观点作了总结,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楚辞在文 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后人虽尚有异词者,但已难 以动摇楚辞的这一地位了。 《文心雕龙〃辨骚》正文分四部分,第五部分 是赞词。
10
刘安之传现已不存,但司马迁《史记〃屈 原贾生列传》中引用的这一段,班固便说是淮 南王刘安《离骚传》中之语(班固《离骚 序》),刘勰沿用了这种说法。这是目前可以 见到的对《离骚》所作的最早评价。
百度文库11
真正的楚辞研究则可能开始的更早。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至 于孝武帝 ,恢廓舒道训,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 经章句,则大义卓然。” —王逸《离骚后叙》 不少人认为,在淮南王刘安的《离骚》 传之前,楚辞研究应是一片空白,据王逸此 论,则知研习者众。
17
《四库全书总目》说:‚逸注虽不甚详赅, 而去古未远,多传先儒之训诂。‛按之其书, 王逸对别人旧注的去取,也有所别择。从《离 骚》《天问》的后序看来,王逸对前人旧注的 缺点有所不满,而对其中可取之处,则在注文 中加以转引和吸收。颇采众说,非一家之见。
18
其次,《楚辞章句》的《抽思》以下诸篇的 注文中,往往隔句用韵,可为研究古韵的参考。 如‚执心不回,志不困也‛,‚遭逢艰难, 思忠臣也‛(《思美人》);‚遁去风俗 , 独隐存也‛(《远游》)等等。 再次,王逸生长楚地,时代又去楚未远,因 此,他对《楚辞》中的方言土语,多能指出,对 后人学习《楚辞》很有帮助。 如云,‚扈,被也;楚人名披为扈‛, ‚羌,楚人语词也‛(均见《离骚》)等等.
31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 汤武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 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 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 九重,忠恕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 《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 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骅日, 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 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 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 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