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简答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垄断、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
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第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第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试论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资源配置就是指运用有限的资源能形成最佳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参与财力分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能。
(2)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①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②调节社会资源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③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3)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①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确立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公债等手段,引导并促进民间投资,吸引高水平外资和强化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试论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所谓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在价格、税收、政府支出等工具的作用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分割、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2)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调节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
(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和机制。
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试论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经济稳定与发展含义。
经济稳定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对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发生影响,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2)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一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二是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三是税收、投资和补贴政策安排;四是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试述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1)公共部门供给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合理性:从需求角度看,由于公共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及其所导致的搭便车问题,使得每个人都有动机隐藏自己的消费
欲望与支付意愿;供给角度看,许多公共品在具有公共品特性的同时,还具有广泛的外部性,使得由市场来提供纯公共品,必定会供给不足
(2)私人部门供给第一: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动机:一是,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安排,界定并规制资本利润率水平,私人资本在看得见的资本利润情况下,主动进入提供公共产品;二是由于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效率低下,为了解决公共支出不足的矛盾,政府有意识的降低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门坎,以一定的利润水平作为“诱饵”,以制度性的安排促进私人供给公共产品。
第二:私人部门供给公共品的条件:一是产品的准公共品属性;二是具备完善的排他性技术;三是政府提供交易的产权制度保障。
(3)第三部门供给第三部门供给的优势:创新优势,贴近基层、了解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
第三部门供给的方式:一是独立提供公共产品;二是与公共部门合作提供公共产品;三是与市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
试述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其分类
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收益的非排他性、效用不可分。
公共产品的分类:一是,按照商品的特征差别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其中准公共品又可以分为利益外溢的准公共品,拥挤性的准公共品和公共资源类的准公共品(亦可以按照Samuelson的分类标志将准公共品分为公地品和俱乐部品)。
二是,按照地区收益原则分为全球性、全国性、地域性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不同。
(1)两者的作用不同。
购买性支出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并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转移性支出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受益者手中,提高受益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对政府效益约束不同。
由于政府在购买性支出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且财政支出效益难以衡量,因此,此时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是软约束。
(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
由于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微观经济主体效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而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是软约束。
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
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德国着名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通过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或
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后被人们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因素分为两类,即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干预政策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上。
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财政支出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因素。
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就业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
简要分析教育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
按照教育层次的不同,教育可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不同层次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产品属性。
一般而言,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宪法对初级教育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并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就是指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每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
既然国家通过立法来确保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那么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具有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属性,因此,义务教育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主要有哪些?
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组合;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组合;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松紧”政策组合;④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紧松”政策组合。
简述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1)经济体制与政府职能。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即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
从而形成经济管理职能支出和社会行政管理支出。
一般来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职能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
另外,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对财政支出结构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目标。
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还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如果一国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快速增长必然成为其主要的政策目标,那么相应地,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比重也必然比较高。
如果该国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发达,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将是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相应地,教育、科技、社会公益事、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支出就应比较多,其投资和支出的比重也必然比较高。
简要分析卫生支出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
卫生事业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
公共卫生服务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卫生服务,如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护、职业病的研究等。
公共卫生服
务涉及面广,资金需要量大,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利益由社会无差别地享有,因而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私人一般不可能也不愿意提供这类服务。
因此,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要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
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基本特征:(1)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
(2)参与上的强制性。
(3)制度上的立法性。
(4)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5)分配上的互济性。
功能:(1)公平分配功能。
(2)社会稳定功能。
(3)社会补偿功能。
(4)调节投融资功能。
(5)平衡需求功能。
(6)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济。
(3)社会福利。
(4)社会抚恤。
简述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
(1)政府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
(2)企业(或雇主)缴纳社会保障费。
(3)个人负担部分社会保障费。
(4)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
(5)社会捐助。
简述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2)完全基金制。
(3)部分基金制。
简述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类型。
(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3)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4)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
性质:财政补贴作为转移性支出的一种形式总是和相对价格相联系,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特征:(1)政策性。
(2)可控性。
(3)时效性。
(4)特定性。
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构成。
(1)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养老保险: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失业保险。
3)医疗保险: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辅助社会保险项目:1)工伤保险;2)生育保险。
(3)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1)社会救济: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农村“五保户”救济;③灾民救济。
2)社会福利
试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机理。
(1)财政补贴可以影响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财政补贴可以调整生产结构。
(4)财政补贴可以调节消费结构。
试述影响财政收人规模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②经济结构因素;③分配制度与政策;④价格因素;⑤财政政策因素。
简述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必要性和特点。
必要性:(1)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有利于改善地区经济结构(3)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4)有利于引导非政府投资
特点:(1)投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2)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进行筹资(3)投资领域方面,政府投资由于其更加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因而其投资侧重那些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即主要投资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环境保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试析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主要区别。
(1)投资目标不同。
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
作为商品生产者,非政府投资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因此,追求赢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最主要动因之一。
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当然,政府的投资也需重视经济效益,一旦政府投资明确了方向,在其具体使用投资资金时,就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衡量其经济效益。
(2)资金来源不同。
非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社会筹资,但筹资是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投资规模往往是有限的。
而政府投资则相对宽松一些,通常可以根据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规模,通过财政拨款来进行投资,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进行筹资,因而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投资领域不同。
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非政府投资通常选择市场化程度高、投资期限短、见效快的项目进行投资。
而政府投资由于其更加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因而其投资侧重那些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即主要投资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环境保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简述我国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1)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大型节水灌溉设施、防洪抗旱设施、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等。
这些基础设施大都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单靠农户、集体经济或个别企业都难以独立完成,因此,理应成为政府投资的重(2)农业科研与推广。
一是要大力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和重大攻关项目;二是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特别要注意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良种培育、科学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进行扶持;三是要加大对农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对农业劳动者技术培训的投入;四是要增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投入。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关系。
为了使农业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增加对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水土保持等项目的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试述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是为人类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所必需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粮食和各种农副产品。
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二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稳定与否会影响整个社会物价的稳定,农业发展的稳定与否,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三是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农业劳动力就可以转移到工业及其他行业,从而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2)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产业。
在农业生产领域,除了少数的工厂化设施农业受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外,大多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作物都会受到气象灾害、病虫灾害的强烈影响,由此造成农业生产有很强的自然风险,总是处于频繁的波动之中。
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自然特点还直接导致了市场风险的产生。
这是因为农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生产周期较长,且在生产周期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二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产品价格,本期产品价格又决定下期的产量。
这样就导致了农业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滞后,农业生产者难以根据市场信息做出及时的判断和调整,以规避市场风险。
由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农业生产难免周期波动。
农业部门为了克服生产的分散性、季节性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必须不断提高其投资和物质装备水平,为了生存和发展,农业需要比非农业部门有更高的投入。
(3)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且消费偏好的同一性特征容易导致“消费性陷阱”和“谷贱伤农”。
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因此经常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农产品的供给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加上人们的偏好也具有同一性,因而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是有限的。
即使价格下降,农产品的消费也不可能很高,价格降到一定程度,还会形成“消费性陷阱”,即价格再降,农产品消费已不可能提高。
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还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导致“谷贱伤农”,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
(4)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要通过加工、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
由于直接经济效益小,所以投资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不但不具备吸引外部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能力,而且在农业内部也难以阻止资金和人力资源大规模地转出。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很难保证农业的正常资金投入,结果将危及农业的基础地位。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为财政分配提供的对象——社会产品、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越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就越高。
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价格总水平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①财政
收入增长率高于价格上涨率,实际财政收入和名义财政收入都增长;
②价格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增长,实际财政收入负增长;③财政收入增长率与价格上涨率大体一致,名义财政收入增长,而实际财政收入不变。
价格结构变动,会导致国民收入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再分配,导致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财政收入。
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及国家征税的依据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特征: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依据:政治权力
何谓税制?构成税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税制是税收制度的简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税制指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另一方面,税制指国家按一定的税收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
基本要素:纳税人、征税物件、税率
税负转嫁的形式?前转、后转、散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简述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说明了什么?
拉弗曲线略。
说明:(1)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上较为少见,但理论上是可能的。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能够自由波动;(2)在商品价格能够自由波动的基本条件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二是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易转嫁;三课税范围广的税种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税种不易转嫁;四是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难转嫁;五是从价课税的税负易转嫁、从量课征的税负不易转嫁。
举例说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可任举众多不同的案例,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课征普遍;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税负可以转嫁。
增值税的特点和优点。
(1)最大特点:在对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2)采用道道课征的方式,可使关联企业互相监督,减少偷税漏税。
(3)课征与流转环节相适应,
但税额大小不受环节多少的影响。
(4)企业的兼并和分解不影响增值税额。
(5)出口退税彻底,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
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
增值税三种类型的涵义及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内容和意义。
(1)增值税三种类型的涵义:生产型,即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收入型,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消费型,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
不同类型的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不同:从财政收入着眼,生产型的效应最大,收入型次之,消费型最小;从激励投资着眼,则次序相反。
(2)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内容及意义: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即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这既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为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超1200亿元,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税收入与税收在属性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1)相同点:都是政府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收入的归属都是国家(政府);都是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收入,体现政府行为;征收对象都是法人、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个人;征收主体都是政府机关或者代行政府职能的某些行政事业单位。
(2)区别:一是立法层级和政策制定机关不同。
税收由全国人大立法、依法征收,非税收入则主要由各职能部门、各级政府立项征收。
因此,税收的立法权限相对集中且层次高,而非税收入的立法权限(或政策制定权限)比较分散且层次低。
二是立法和政策制定的程序不同。
税收的立法或制定程序非常规范和严格,“提出立法方案、审议、表决通过和公布”四道程序缺一不可,而非税收入则不然,政府或几个甚至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立项征收。
三是征收机关不同。
尽管两者的征收主体都是政府,但具体执行机关不同。
税收由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征收,具体征收主体固定;非税收入则由政府的有关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取,具体征收主体多元且不固定,新生或派生征收主体的可能性非常大。
四是运作和管理方式不同。
税收的运作管理比较规范、科学,实行征、管、查三分离,且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管理形式单一;而非税收入的执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集征、管、查于一身,且管理形式较复杂,我国转轨时期有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是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的。
五是分配方式不同。
税收具有无偿性,税收交纳与享受公共服务并不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而大部分非税收入应以执收部门付出某些服务为前提,对应关系较明显。
政府性收费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