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角色研究

(部分资料汇总提纲)

台湾学者林生传认为,教师至少扮演5种角色:1、传递者的角色;2、授业者的角色;3、选择者的角色;4、辅导者的角色;5、协商统合者的角色

美国学者格兰布斯认为,教师扮演两大角色:(一)学习指导者;(二)文化传播者。

学习指导者细分为1、学生成绩的评判者;2、知识与技能的择定者;3、纪律维持者;4、儿童的保护人;5、道德气氛的创造者;6、教育机构的成员;7、学校教育传统的支持者。

文化传播者细分为1、中产阶级文化的恪守者;2、青年人的楷模;3、理想主义者;4、思想界的先锋;5、有文化教养的人;6、社区事务参与者;7、社区中的陌生人;8、教育机构中的路人;9、社会的公仆。

华东师大黄书光教授认为,现代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即1、从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者(道德的象征)转变为主流价值观的推介者;2、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3、从学生的监护人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此外,教师还应成为研究者。

(以上皆引自黄书光等著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美国学者雷道和华顿保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兼有10种不同的角色:1、社会的代表;2、知识的源泉;3、裁判员或法官;4、辅导者;5、学生行为优劣的观察者;6、认同的对象;7、父母的替身;8、团体的领导者;9、朋友;10、情感发泄的对象。

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角色为: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3、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4、学习者和学者;5、人际关系的艺术家;6、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等。

国外有的学者曾根据教师的情感因素,将其作用从消极到积极分为:消极的作用:(1)替罪羊;(2)侦探和纪律的执行者。

权威者的作用:(1)家长的代理人;(2)知识的传授者;(3)模范的公民。

支持的作用:(1)治疗学家;(2)朋友与知己。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以上皆引自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2—124页)

一位研究者对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

1、“教师是蜡烛”。肯定:奉献与给予。不足:(1)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2)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2、“教师是园丁”。肯定:(1)田园式的宽松环境;(2)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3)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4)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1)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乏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2)存在着淘汰制(间苗);(3)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1)工程师——重要的职业;(2)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不足:(1)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2)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4、“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肯定:(1)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2)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和方式)。不足:(1)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2)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3)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5、“教师像警察”。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不足:(1)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2)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3)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而鼓励少。

(引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6—18页。)

北大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一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教师的隐喻,并把它们分为5类:

1、有关教师的作用,可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正面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的指挥”,“教师是球队教练”,“教师是导演”,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负面有:“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医生)”,“教师是条子(意即警察),是太平洋的警察”,“教师是法官,而且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教师是身心摧残者”。

2、有关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教师是铺路石”,“教师是太阳”。

3、有关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是水,不断更新,长流不断”,“教师是活的诸葛亮”。

4、有关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是酸酸(甘肃某县俗谚,有两重意思:一是“穷酸”;二是“摆臭架子酸”)。

5、有关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最后,作者选择4类进行分析,即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

新课程培训者认为,传统教师角色有四个强调和四个忽视:1、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2、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3、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4、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因而提出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要在3个方面进行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具体地说(95—100页),要做到:(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有人认为(102—103页)作为促进者要做到(1)积极地旁观。即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不干涉原则并不是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控制,而是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是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3)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3、教师成为研究者。要求教师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有的专家认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4个方面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