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小学科学课尝试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课外开展拓展性探究。
一、拓展的内容
在拓展活动中,选题至关重要。选择拓展的题材应当适于小学生进行研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也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拓展题材可以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材中能编写学习的知识和探究活动也有限,还有许多的内容可进行深入研究。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有一个“喷泉”实验,做这个实验时,学生都很兴奋、非常感兴趣。而在这里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课外探究发现怎样使喷泉喷得更高,喷泉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有了李老师的这节《怎样喷得更高》。这节课既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
2.来自生活的拓展
小学生天生就有好奇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呢?如在喝可乐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喝完可乐为什么会嗝气?可乐中究竟有哪些物质?可乐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我们可以对此进一
步地探究;学生肯定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些学生可能会怀疑:运用这种方法,乌鸦真的可以喝到水吗?学生探究后会
发现容器的形状,水的多少,石子的大小都会影响到乌鸦最终是否能喝到水。
二、拓展的形式
选好拓展的内容后,针对不同的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拓展。这就如同烹饪,选好菜后,该用何种方法进行烹饪才会“美味”。
1.小制作
在《我给虾做个名片》的拓展课中,教师通过六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物》引出生物二维码名片,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学生分组制作标本以及二维码名片并展示。
2.设计——制作——评价——改进
单纯的小制作课只是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课程标准中希望学生在课上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生先进行设计后制作的课就符合我们的期望。如在《会发光的“魔杖”》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哈利波特挥舞魔杖”的视频引出“魔杖”,学生猜测“魔杖”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后根据材料进行自主设计,分组进行制作、展示、评价、改进。
3.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再设计进行自主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这是拓展课常用的形式。
拓展性探究活动是一种有创意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的一种探索,值得认真研究与实践。在拓展课
中,学生没有传统科学课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享受着研究的乐趣,体味着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