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科学、巧妙地设计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各种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究提问的艺术。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实效不高;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优生每节课点起来回答,学生没意见,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学习内容传授,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中“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
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经过一个学期来对本课题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习所得,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提问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联系课文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
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
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三)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某些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四)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提问,要学生补述“我”从昏倒至醒来这段时间内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这个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在补述中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获得情感熏陶。但是仅仅提出“补述”这个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高。
于是,这位教师便提出了学生可以接受的具体问题:
1.从“炸弹即将爆炸的一瞬间……”这一句后接下去补述。
2.先说指导员是怎么做的。
3.再把“受伤后的指导员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说清楚。
4.最后说说指导员又是怎样昏过去的。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四个小问题,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