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建设史-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3.
福利住宅体制的建立
工业化政策开始实施以后,城市执行低工资、低消费政策,住房虽 然实行了租金制,但是住房仍然不是一种生活消费品。为保证重工业 优先的发展政策,政府采取了农业资源向工业强制性转移的政策。对 于,城市,政府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消费和工资的增长。 具体方法:控制城市人口,实行城市居民基本消费品的配给和补贴 制度,控制工资水平随工业化水平的增长而增长,从而保证资源向工 业化积累上的集中。这正是住宅实行低租金和福利分配制度的原因。 这样做得好厨师,住房供应完全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住房的产量、标 准、消费量、分配等都由政府决定,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调整。 住房分配制和低工资结合,逐步形成了以低房租为特征,由国家包下 来,看似无偿分配的住房制度。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1.
为工业生产服务的 住宅建设
以上海为例,1957年居住房 屋总面积比1950年怎增加了480 1950 480 多万平方米,其中工人住房占 了57.3%。 这个时期的基本建设投资、 非生产性建设与住宅投资的变 化,可以反映出住宅建设的基 本情况(见左图)。
居住区——模仿与形式主 义,标准设计的概念。中国 东北地区是最早引入住宅标 准设计方法的地区。住宅为 砖混结构、采取住宅单元定 型和由单元组成的郑栋住宅 楼定型,包括建筑、结构、 给排水、采暖、电器照明全 套设计。(周金祥,1985)。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6.
城市住宅规划与设 计的几个发展阶段
6.
城市住宅规划与设 计的几个发展阶段
周边式街坊——居住区布 局形式上,来自欧洲的城市 居住区形式。强烈的轴线, 建筑沿街道走向布置,东西 走向和南北走向,服务性公 共建筑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 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秩序感 (见图,长春一汽) 。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6.
城市住宅规划与设 计的几个发展阶段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1.
城市住宅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57年的15.4%增至到1960 年的19.7%。1961年经济调整开始,精简城市人口和减少 城镇数量成为了整顿工作主要措施之一。 住宅租金调低。1956年全国降低住宅租金后,1958年 再次调低。

1.
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住宅建设
“一五”前,在旧城区,城市建设以环境卫生改善、基础设施建 设为主。“一五”开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和变消费城市为 生产性城市的原则下,围绕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开始经济建设,新的 施政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在新工业城市和旧工业城郊的新建工业区。为 缩短工人上下班交通距离和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新的工人居住 区——工人新村——在新兴工业城市和城市外围工业区的附近形成。 工人新村成为这个时期城市住宅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旧城区的改建相 对较少。
分为两个阶段:
1958-1960年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

福利住宅体制得到延续和加强,“大跃进”要求住宅建设为工业 让步,节约原则走向了极端,出现了大批质量低劣、不适合居住的住 宅。另外,“双百”形成了结合国情思想,结合实际经济,类型丰富。 城市人口急剧变化。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4.
计划经济下的城市住宅建设管理体制
公有住房管理体制:投资主体趋向一元化。1956年5月8日,国务院 颁布了《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 《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 强调“为了新工业城市和工人镇的住宅和商店、学校等文化设施建设 经济合理,应逐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 统一分配和统一管理。”形成了主管部门负责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 “条块分割”现象。 “条块分割”投资体制,地方政府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发展公共文化、 娱乐和卫生设施,而每个单位无论其居住区规模的大小,都要建立一 整套基本的生活福利设施,以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单位 不再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经济单位,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基本自足的生 活单位。城市就由这些一个个的“单位社会”组成。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5.
居住概况
“一五”期间住宅投资占基 建总投资的比例变化(如图)。 住房主要位于旧城区,缺乏基 础设施,同时由于房少人多, 住房条件和环境状况普遍较差。 “大杂院”是这类住房的一个 典型代表,原来由一个大家庭 居住的四合院或里弄中的一套 住宅被接管后,往往成为一个 宿舍的宿舍,由许多家庭合住, 造成很多干扰和不便,而且很 多没有自来水和厕所等基本的 生活设施。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6.
城市住宅规划与设计的几个发展阶段
行列式居住区——南北朝向的底层,方向好, 施工方便,用地节约、管线造价低;空间单调。 邻里单位——如1951年,开始修建上海曹杨 新村,苏联居住区概念引入后受批判。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Biblioteka Baidu(1949-1957)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2.

城市住宅建设的相关状况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巩固 中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事实上是一种农业经 济向工业经济“纳贡”的经济发展模式,他要求农业生产 剩余向工业发展的强制性转移;同时用行政手段控制城市 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控制消费,以保证较高的社 会积累用于扩大工业再生产。 中国的城乡二院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的具体制度组成 的。如中国特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镇住房制度等。
源 远 住 流 长 过 对 于 这 个 转 变 成 功 与 的 否 调 研 争 化 的 文 的 住 中 国 期 时 型 转 渡 的 , 宅
式 社 会 最 高
建 的 社 会 学 意 成 就 的 四 合 院 向 今 天 单 元 封 国 中 由 是 的 究 研 义 我 们
存 的 质 量 时
居 城 住 的 比 重 人 类 可 集 以 中 占 生 到 城 活 市 居 建 住 的 设 用 地 域 地 的 生 活 是 市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1.
城市住宅发展的社 会经济背景
年到1965年的8年间,住宅建 设投资之占基建总投资的 4.82%,远远低于“一五”期 间的9%的水平(见图)。但是, 由于该期间基本建设投资大幅 增加,实际竣工住宅面积1.53 亿平方米,比“一五”时期增 加62%。1961年经济调整工作 开始,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减少。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2.
城市住宅所有权的变革
——城市公有住宅的形成和私有住宅的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城市住宅是以私有制为主的。从1949年 至1956年期间,政府对于城市中小房地产主采取了保护政策。直到 1956年,城市住宅中共有房屋仍只占有很少一部分,而私有房屋占了 绝大多数。1952-1956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后,政府在1956年提出了《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警醒社 年提出了《 年提出了 会主义改造的意见》 会主义改造的意见》,开始了私有住宅的公有化。在此后的近二十年 内,全国范围内私有房屋在城市房屋总量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的趋 势。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5.
居住概况
城市旧住宅仍然是城市居民解决居住问题的一个主要途 径,居住水平参差不齐。在城市新建的共有住宅中,人均 居住面积为4—7平方米左右。 缓解住宅短缺问题途径:政府通过城市基础改善, 提高 城市原有住宅的居住水平;另一方面,采取简单易行的方 法大量、快速的进行城市住宅建设。在新兴工业城市和城 市的外围工业区兴建了一批半临时性的成片的行列式低层 住宅或宿舍式楼房。
背景资料(1949—1966)
中国城市住宅体系形成图解:
高积累,低消费 先生产,后生活 政治基础 为重工业发展节省资金、资源 经济基础
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形成
社会基础
配套的城市工资、福利、户籍等一系列制度
制度基础
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基础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标准设计方案基础上的标准 图集,定额指标体系通过人均面 积或户均面积和造价的规定,国 家计划投资建设。造成了“合理 设计、不合理使用”。设计人均 6-9平方米,实际人均4平方米— —“远近结合,以远期为主”。 造成了几家合住。
经济恢复与“一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6.
城市住宅规划与设 计的几个发展阶段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2.

城市住宅建设的相关状况
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 工业的发展增加,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工业新区和 住宅新区,一些城市发展面临日益紧迫的土地和人口问题, 改造旧城区和发展卫星城市成为了大城市解决城市土地问 题的主要途径。 例如,北京总体规划当时提出了“分散集团”的布局, 弱化了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把一个完全按照功能分区的 城市改造成了工业、居住及其他设施的集团。
和 做 好 现 在 改 变 ! 过 去 至 少 我 们 可 以 控 制 和 责 利 指
态 度 看 待 曾 经 的 错 误 待 如 果 我 们 没 有 权 的 和 用 平 建 筑 , 看 光 眼 的 史 用 历
史 们 的 , 思 考 可 以 用 公 正 的 视 角 看 待 历 ,
我 议 至 今 仍 然 喋 喋 不 休 希 望 我 们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3.
住宅规划与设计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大跃进”时期极左意识形态下的片面节约。 如出现了哈尔滨的“四不用”三层土坯住宅(如图)。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3.

住宅规划与设计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大跃进”时期极左意识形态下的片面节约。
小面积住宅的发展。“以近期为主、适当照顾远期”原则。合理分 户,有自己的厕所和厨房。 标准设计方法和住宅工业化的发展。1959年,住宅标准设计工作 由过去的国家建委统一组织,改为各省、市、自治区自己组织。注意 地方性。
50%, 当 解 决 住 宅 区 便 肩 负 了 更 为 重 要 生 注 关 始 开 们 人 的 饱 了 温
写 在 前 面
,
.
,
, ,
.
,
凋零的早期现代城市住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大片国土沦陷,城市遭到战争 的严重破坏,建筑活动停滞。 对于城市中的普通居民来说,由于住宅建设的停滞、战争的破坏以及难民的 涌入,房屋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而且大部分居民的收入降低,支付房租的 能力下降,所以多户家庭合住一栋住宅的现象比比皆是,住房更加拥挤。许 多大城市近郊的棚户也随战乱年年增加。 抗战结束后,内战接踵而来,房地产业萧条,除了少量政府部门投资的为工 作人员提供的住宅建设外,只是修补一些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住宅。长春、 哈尔滨等被日本占领并作为战略基地的城市虽有一定的发展和建设,但是普 通的住宅建设极少。
意思形态下的:“社会主义内 容,民族形式”——传统建筑大 屋顶与苏式立面构图的解决方法。 按照西方古典三段式的建筑构图 原则。55年因经济原因遭到批判 前,充分发挥。五花山墙、垂花 门和窗楣守法等。阳台成了构图 需要,不是实际功能。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1.
城市住宅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3.

住宅规划与设计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大跃进”时期极左意识形态下的片面节约。
基本建设投资迅速增加,住宅建设投资比例下降。城市人口膨胀, 对于城市住宅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因此节约在一次被提到意识形态 的高度,成为住宅建设中决定性的原则。 住宅标准波动。节约降低每平方米住宅的造价,减少使用钢材等紧 缺材料。因此,形成了盲目降低住宅建筑主要构件的数量和标准。形 成了质量低、标准低——矮、小、窄、薄的住宅。
住宅建设投资的波动。1958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
2.

城市住宅建设的相关状况
城市化的异常发展 1958-1960年的三年时间,重工业生产年均增长49%。 工业快速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直接结果是:
新增城市42个,城镇人口平均年增长1041万。 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加剧了农业减产的局势。 给城市该来了巨大的压力,从工资的发放到粮食的供应,到住房建 设面临巨大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