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欣赏文学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欣赏文学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文学名著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关键词新课改文学名著语文修养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心灵,是学生成为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语言自由的人,已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搞好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欣赏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名著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
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点,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须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名著,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有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
《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让学生在与《红楼梦》如此亲近阅读中丰富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变得轻松、快乐、真实、有品位,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名著,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名著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
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其实,我们阅读文学名著一定要寻找情感体验点,寻找激发学生情感的活性因子,这也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情
感。比如我们学习《春望》,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时应该品味:战乱之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花、鸟都流泪害怕,那么有血有肉的人何以堪?这样,类似无声的两句简短的诗句控诉了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了人们对战争的痛斥和对和平、安康、幸福的渴望。又如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随着年轻学生口中整齐、响亮、有感情、脆生生的诗句传向渺渺窗外,你会感受到那种背井离乡骨肉剥离的残酷,你会感受到自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缠缠绵绵的乡愁就不曾离开过你,不舍不弃,永不老去。再如学习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一文中读到:“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我无数次脚印”“我吃过我亲手种的白菜”“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到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的誓言与今天我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寸土不让的严正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可以让学生的思绪飘回到沦陷年代的东三省,变成漂流关内的东三省热血青年,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绪降临到钓鱼岛海域的中国驱逐舰上,变成意志坚定的解放军钢铁战士,进行一次热爱祖国、誓死保卫家乡的情感体验。
总之,加强文学名著阅读欣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车辐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