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周恩 来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 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 合作。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 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 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访问苏联:
2、内容 增强企业活力 中心环节:
A、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B、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 制度 C、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小结
对内改革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对外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 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国有企业)
经济特区
材料一: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乔治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 中心代表团时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 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 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
(1)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 (2)1973年成功的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 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 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 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 ——摘编自《百年 中国》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电视机产量的数据 制作下表:(单位:万台)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②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二个以上)试 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请结 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 (2)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5)不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 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6)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 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 会议的圆满成功等。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 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请思考:
城市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1、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看图解答 请回答: (1)图上分别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2分) (2)分别写出这两个地区是何时回到祖国怀抱的?(2分) (3)对于这两个地区的回归你有什么感想?(4分)
(1)香港和澳门 (2)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3)从统一是历史的潮流这一角度发表感想,
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 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 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 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 (2)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 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 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参考答案:( 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 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 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 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 平。 材料二:风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 年增产 1980年5.02亿公斤1981年5.70亿公斤1982年7.15 亿公斤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在党内的核 心领导地位,党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你认为: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 么? (3)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最关 键有哪两条?
(1)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 和1999年12月20日 港人治 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现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 (2)荷兰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 (3)水力、矿产、森林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 位置重要等 (4)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 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南京条约》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或经济实力的提高, 国际地位的提升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 料 分 析 题
材料分析题复习
材料一: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 “历史性握手”,成为国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有一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 诗:“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 入互相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 路。”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 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网民的诗“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 路”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愿望? (2)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 政策?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解决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你认为:“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 谁也抵挡不了的,请说明理由?
澳门问题也是这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国收回香港、澳门的方式是什么?港澳回归分别是什么时候? 收复后港澳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1662年郑成功从哪个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895年日本通过什 么条约割占台湾?什么时候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到祖国的怀抱? (3)简述台湾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原因? (4)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的观点是什么? (5)材料三中英国通过什么条约割占香港岛?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推 动 了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内地
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 的三件大事
1、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71.10.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 法席位 3、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时间:1956年 。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 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总路线是什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期间,出现的失误是什 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4、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了哪些模 范人物?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请回答: (1)材料一“回来吧,就缺你了!”的画中的母亲代表什么? 两位正在欢迎的小朋友分别代表什么?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 友代表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是什 么? (3))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请说 明理由? (1)母亲----中国(祖国);正在欢迎的小朋友分别代表-----香 港、澳门;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友-------台湾。(2)一国两 制、和平统一;(3)因为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 祖国统一体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 愿望;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教育水平及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 高;分裂祖国,搞台独不得人心等。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什么指导思想?(2分) 曾有人将这一思想称作是“天才的构想”,请回答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4分) ③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
参考答案:①反映邓小平根据台湾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 “一国两制”思想。 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 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③“一国两制”首先被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 实践。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 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如期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我 们还要准备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台湾问题,相信一定 会成功。
参考答案:(1)期盼祖国早日完成统一 (2)“一国两制” 1997年香港回归(2分)1999年 澳门回归。 (3)只有一个中国 (4)因为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体现 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 望。(答到任何一点便可得分。)
材料一: 右图为一位同学为表达盼望祖国统一而绘制的标题 为“回来吧,就缺你了!”的画 材料二: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 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 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 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 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第七条 国家主张通过台湾 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 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材料三:2005年四五月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具有 重大的历史意义,……仿佛大海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剎那 间冲垮了禁锢两岸交流的“无形堤坝”,形成一股难以阻挡 的势头,为两岸关系带来了正面的重大效应。两岸对话交流 的大势已定。
阅读下列材料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时说:“我们要 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 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用独特的模式,台 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 还可保存它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即使武力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 变。”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 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 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 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何在?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4)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请 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6)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 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①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 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②提示:发现 问题如电视机产量不断增加(原因:电视生产能 力提高、人们购买能力增强等);彩电需求不断 增加(原因:人们对电视质量与档次的要求越来 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在提高。);黑白电视退出 消费舞台(原因:电视生产技术和功能更新快)等 均可。符合题意的均可给分。③主要原因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 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请回答: (1)依据 图(1),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 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一: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周恩 来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 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 合作。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 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 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访问苏联:
2、内容 增强企业活力 中心环节:
A、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B、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 制度 C、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小结
对内改革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对外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 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国有企业)
经济特区
材料一: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乔治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 中心代表团时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 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 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
(1)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 (2)1973年成功的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3)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 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 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 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 ——摘编自《百年 中国》 材料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电视机产量的数据 制作下表:(单位:万台)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②分析材料二中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二个以上)试 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以上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请结 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 (2)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 (5)不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 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6)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 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 会议的圆满成功等。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 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请思考:
城市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1、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看图解答 请回答: (1)图上分别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2分) (2)分别写出这两个地区是何时回到祖国怀抱的?(2分) (3)对于这两个地区的回归你有什么感想?(4分)
(1)香港和澳门 (2)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3)从统一是历史的潮流这一角度发表感想,
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 各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表 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8个 23个 16个 62个 148个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我们的朋友遍及五大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越来越 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说明了什么? (2)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重 大事件,请根据材料二说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共和国 外交史上的大事。 (3) 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参考答案:( 1)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 的提高。 (2)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 加亚非万隆会议,广交天下朋友;重返联合国;改善中美 关系,中美、中日建交。 (3)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增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以更积极更活跃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 平。 材料二:风阳县粮食产量连续三 年增产 1980年5.02亿公斤1981年5.70亿公斤1982年7.15 亿公斤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在党内的核 心领导地位,党和政府决定在农村开始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你认为: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 么? (3)联系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最关 键有哪两条?
(1)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 和1999年12月20日 港人治 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现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 (2)荷兰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 (3)水力、矿产、森林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 位置重要等 (4)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 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南京条约》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或经济实力的提高, 国际地位的提升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 料 分 析 题
材料分析题复习
材料一: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 “历史性握手”,成为国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有一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 诗:“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 入互相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 路。”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 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网民的诗“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 路”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愿望? (2)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 政策?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解决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你认为:“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 谁也抵挡不了的,请说明理由?
澳门问题也是这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国收回香港、澳门的方式是什么?港澳回归分别是什么时候? 收复后港澳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1662年郑成功从哪个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895年日本通过什 么条约割占台湾?什么时候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到祖国的怀抱? (3)简述台湾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原因? (4)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的观点是什么? (5)材料三中英国通过什么条约割占香港岛?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推 动 了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内地
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 的三件大事
1、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71.10.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 法席位 3、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时间:1956年 。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 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总路线是什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期间,出现的失误是什 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4、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了哪些模 范人物?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请回答: (1)材料一“回来吧,就缺你了!”的画中的母亲代表什么? 两位正在欢迎的小朋友分别代表什么?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 友代表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是什 么? (3))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抵挡不了的,请说 明理由? (1)母亲----中国(祖国);正在欢迎的小朋友分别代表-----香 港、澳门;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友-------台湾。(2)一国两 制、和平统一;(3)因为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 祖国统一体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 愿望;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教育水平及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 高;分裂祖国,搞台独不得人心等。
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什么指导思想?(2分) 曾有人将这一思想称作是“天才的构想”,请回答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4分) ③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
参考答案:①反映邓小平根据台湾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 “一国两制”思想。 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 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③“一国两制”首先被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 实践。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 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如期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我 们还要准备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台湾问题,相信一定 会成功。
参考答案:(1)期盼祖国早日完成统一 (2)“一国两制” 1997年香港回归(2分)1999年 澳门回归。 (3)只有一个中国 (4)因为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体现 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 望。(答到任何一点便可得分。)
材料一: 右图为一位同学为表达盼望祖国统一而绘制的标题 为“回来吧,就缺你了!”的画 材料二: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 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 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 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 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第七条 国家主张通过台湾 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 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材料三:2005年四五月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具有 重大的历史意义,……仿佛大海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剎那 间冲垮了禁锢两岸交流的“无形堤坝”,形成一股难以阻挡 的势头,为两岸关系带来了正面的重大效应。两岸对话交流 的大势已定。
阅读下列材料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时说:“我们要 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 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用独特的模式,台 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 还可保存它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即使武力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 变。”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 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 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 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何在?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4)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请 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6)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 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
①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 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②提示:发现 问题如电视机产量不断增加(原因:电视生产能 力提高、人们购买能力增强等);彩电需求不断 增加(原因:人们对电视质量与档次的要求越来 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在提高。);黑白电视退出 消费舞台(原因:电视生产技术和功能更新快)等 均可。符合题意的均可给分。③主要原因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 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请回答: (1)依据 图(1),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 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一: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