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全球气候类型与气候变化
一、单选题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

1.对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1.D
2.D [解析] 第1题,对比1936年和2015年图示,可以得知:该地区气候变暖,年蒸发量可能增加;冰川消融,补充河湖水量,但河湖水量不一定持续稳定增加;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冰川是地表淡水资源的主体,冰川融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总
量减少。

所以D正确。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为了判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我们需要掌握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等信息,无须掌握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所以D项符合题意。

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①地②地
3.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4.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
C.地形
D.纬度位置
3.A
4.C [解析]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②地夏季(6—8月)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冬季(12月—次年2月)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结合该地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故选A。

第4题,影响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因素是盛行西风。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②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地形。

降水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上升100 米,降水的变化量。

读某山地一侧1月、7月均温及降水垂直变化率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侧山地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约为( )
A.1200 米
B.1500 米
C.2300 米
D.3000 米
6.该山地可能为( )
A.天山
B.峨眉山
C.乞力马扎罗山
D.安第斯山
5.C
6.B [解析] 第5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降水垂直变化率大于0,说明降水量在增加;降水垂直变化率小于0,说明降水量在减少。

该侧山地最大降水量应出现在降水垂直变化率
减小到0时,其对应的海拔高度为2300 米。

第6题,该侧山地海拔500米处1月均温约为7℃,7月均温约为28℃,应属北半球亚热带地区的山地。

天山纬度较高,冬季山麓附近气温低;乞力马扎罗山和安第斯山均位于南半球。

据此推知该山地可能为峨眉山。

地理要素既有共性,更具个性。

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是同类地理要素的概括;个性是地理要素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差异性,是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具体表现。

下表数据是图中四个城市的海拔、气温和降水资料。

据此完成7~9题。

四个城市的海拔、气温和降水资料
地点(海
项目1月4月7月10月拔)
气温(℃)13.5 18.5 26.5 23 P(9m)
降水量(mm) 53 4 0 9
气温(℃) 1.5 12.5 23 13.5
M(122m)
降水量(mm) 64 82 68 100
气温(℃)11 15 22 18.5
N(56m)
降水量(mm) 110 64 5 80
气温(℃)8.5 15 27.5 23
Q(71m)
降水量(mm) 57 31 6 53
7.表中四地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P、M、N、Q
B.Q、N、M、P
C.M、N、P、Q
D.N、M、Q、P
8.上述图表资料反映P、M、N、Q四地的共性是( )
A.都属于地中海气候
B.都位于地中海沿岸
C.都位于30°N~40°N大陆西岸
D.都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
9.P、M、N、Q四地中,M地7月降水最多的原因可能是( )
A.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停留时间长
B.气温高,昼夜温差大,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
C.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
D.位置偏北,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小,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短
7.D 8.A 9.D [解析] 第7题,结合四地的海拔高度及气候变化特征逐一进行判断。

如N 地海拔较低,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最多,气温年较差较小,气候海洋性较强,据此推知其最可能对应①地。

其他各地以此类推。

第8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P、M、N、Q四地都属于亚热带冬雨型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第9题,结合图示信息并根据上题分析,M地对应图中②地,其纬度偏高,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短,7月降水量较多。

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

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是
A.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
B.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
C.降雪减少,冰川融化量增大
D.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
11.气候的变化可能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是
A.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B.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
C.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重D.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10.A 11.D【解析】第10题,图示该地1960—2010年间,气温、降水波动上升;冰川变化特点: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冰川退缩。

故选A。

第11题,该地气温整体上升,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发生不一定减少;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可能减少,荒漠化加重;而由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故选D。

磁化率是反映温湿气候与干冷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

气候温湿利于磁性物质形成与聚集。

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典型地区磁化率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距今6万~7万年时间段,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A.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
B.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北移
C.我国正处于间冰期
D.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
13.距今13万年以来,黄土高原磁化率变化反映出 ( )
A.全球气候变暖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
C.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
D.黄河下游断流现象日益严重
12.A 13.C [解析] 第1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距今6万~7万年时间段,磁化率偏低,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干冷。

气候干冷,冬季风势力偏强,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增多;我国甘蔗种植区北界南移;我国正处在寒冷期;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

第13题,结合材料信息及上题分析可知,磁化率低说明气候干冷,磁化率升高说明气候变得温湿,全球气候先变冷,后变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受其影响不大;东亚冬夏季风环境效应交替变迁;黄河下游断流面积先扩大,后减小。

2017年4月22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D.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15.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全球热量资源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条件不变
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
D.极端天气减少,从而减少疫病的流行
14.D 15.C【解析】第14题,图片显示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第四纪以寒冷为主,属于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大;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故D正确,B、C、D错误。

第15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会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高峰热浪、极端暴雨洪水等。

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饮水缺乏、粮食减产、流行疾病等次生灾害增加。

自然界的动植物,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而惨遭厄运,生物多样性减少。

故C正确,A、B、D错误。

通常情况下,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北。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白色北极熊爸爸,赫然发现孩子们一个个灰不溜秋,越来越像隔壁家的“老灰”……至此,“混血熊”在北极圈出现了。

读图完成16—17题。

16.“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
A.全球变暖B.板块活动C.洋流运动D.太阳活动
17.若干年后,北极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头纯白色的北极熊了。

从根本上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措施是
A.适当猎杀公灰熊B.建立北极熊保护区
C.禁止热带雨林的开发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6.A 17.D【解析】第16题,全球变暖导致我国灰熊的生存范围变化,向较高纬度扩大,与白色北极熊交配,繁育的后代为混血熊,与板块运动和洋流及太阳活动无关,故选A。

第1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全球变暖,而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故选D。

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有环境专家指出这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可能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

据此回答18—19题。

18.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②氟氯烃的大量排放③植被大量减少④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全球环境变化有关的是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C.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D.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减弱
18.B 19.C【解析】第18题,根据图示信息,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的成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毁林导致植被的大量减少,消耗的二氧化碳减少,选B。

氟氯烃的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层空洞,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是导致酸雨的成因。

第19题,本题涉及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舟山渔场比渤海湾纬度低,随着变暖,渤海湾可能会出现舟山渔场鱼种;日本本州岛樱花提前开放;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加强,据此选C。

二、综合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念青唐古拉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平均海拔在6000 米以上,主峰为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 米,主峰及附近地区常年冰雪皑皑,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分布区。

图K9-9示意念青唐古拉山北坡草线(5200 米)附近某地降水量与土壤湿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中W50和W5分别代表距地表50 厘米和5 厘米的土壤湿度。

(1)据图简述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特点。

(2)据图分析气候变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答案】
(1)距地表5 厘米处土壤湿度随时间的变化量小于距地表50 厘米处;4—11月,土壤湿度较高,而12月—次年3月土壤湿度较低,变化幅度显著。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土壤湿度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后期气温高,蒸发旺盛,山地冰川消失,土壤湿度降低。

[解析] 第(1)题,本题可从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和总体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两方面分析。

第(2)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初期冰雪融水量大,土壤湿度升高,但后期冰雪全部融化之后,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湿度降低。

2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生态功能和地位十分重要。

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涵养的水源也是甘肃河西五市及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500多万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丰乐口管护站,不久前刚刚发现了珍稀动物雪豹的身影。

近两年国家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测发现了这个区域的不少问题,除了开矿以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遥感监测发现了37个水电和能源项目,旅游设施未批先建13个,全部旅游项目中只有1处进行了环评,此外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显现“生态危机”。

研究表明,工业排放的有色颗粒物会加快冰川近20%的融化速度。

材料二下图为祁连山地区冰川分布图。

材料三下图为近50年来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图。

(1)分析祁连山地区“生态危机”的原因。

(2)冰川的生存、发育及规模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据图描述祁连山地区各海拔高度带冰川面积变化特征。

(4)为保护祁连山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采矿、发电、无节制旅游开发、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

(2)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因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可以采取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

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解析】
(1)由“除了开矿以外,保护区内水电设施繁多,旅游设施未批先建”说明导致该地生态破坏的原因有采矿、发电、无节制的旅游发展等方面;由材料分析可知,此地还有过度放牧等现象,因此农牧业生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进
而影响了珍惜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也破坏了草场,加快了荒漠化速度;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等。

(2)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主要从气温和降水来分析;人为因素主要从全球气候变暖来分析。

气温升高可以加速冰川融化、降水量增多可以增加冰川面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可以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速度。

(3)读图可知,在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随着海拔上升,冰川面积变化百分比逐渐下降;海拔5500 m以上区域冰川面积基本上没有变化。

(4)可以采取恢复破坏区域、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

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下游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