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经济
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压制了改革也压制了发展,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期苏联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孕育和发展着一场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急。实施全面的深刻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已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紧迫要求。“除非改革,别无选择。”这一句话深刻的概括了当时的严峻形势。经济形势已经相当危急,影响到苏共的统治,戈尔巴乔夫上台变提出“加速战略”和“全面改革”为标志,苏联进入一个新时期,希望从根本上改革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建立起新的现代市场体制和集约型增长模式希望解决历届领导集团一直没有完成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即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但是,那时苏联的经济无论从质量还是结构模式以及对外贸易都已经病入膏肓的阶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在经济环境的恶化下走向失败,伴随着的是经济崩溃着的苏联的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的经济背景。
(1)勃列日涅夫遗留的经济问题和状况: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其间20年时间,只有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前五年,社会和国家取得一些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在“不断完善”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取得的,并不意味着以往的老问题已被解决,经济效益仍旧不能令人满意,投资效益低下。1979年虽然提出完善经济机制的方针,要求经济机制面向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集约化服务,并规定了许多措施。但这些措施本身就是保守的而且大多没有实施。到了80年代中期新的经济战略不仅没有实现相反社会发展停滞。虽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1971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称:“苏联人以忘我的劳动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1918年曾把这种社会作为我国的未来而讨论过的。”1同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为了谋求全球的扩张和世界霸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军费开支相当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戈尔巴乔夫回忆说,他在当选总书记后才知道国家军国主义化的真正规模。原来军费开支占国家开支的40%而不是16%,军工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20%而非6%。2正是由于这些疯狂的军备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毁灭,一是过高的积累,直接影响苏联经济的发展,军备竞赛时不得不超额积累,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发展的实力。二是使得苏联的经济结构重工业奇重。三是造成了轻工业产品和食品的长期短缺。(2)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经济思路
安德罗波夫长期在基层工作,又在克格勃工作过,对于社会上和党的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及弊端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体会。在1983年6月的中央全会上,安德罗波夫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生产力的深刻质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完善不仅已经迫在眉睫,而且已经势在必行,不仅是我们的愿望,这是客观的需求,这种必要性我们既无法绕过,也无法回避。“3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一样,担任总书记时体力不支。并且他对经济方面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第59页转引自周新成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7页
2戈尔巴乔夫《真相与告白》王尊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0页转自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13页
3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43页转自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23页
了解不多,思想陈旧,但又想在某些方面树立“革新者”的形象,于是不得不依靠戈尔巴乔夫,方便了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从而开启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大门。
二:苏联经济的弊端
(1)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
从苏联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为10%左右,60年代6%到7%,70年代上半期为6.4%,大大超过了日本以外的发达国家。而从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为下降,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其国民收入一直徘徊在相当于美国的65%左右,工业产值徘徊在75%,农业产值约为85%,工业劳动生产率为53%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0%左右,经济发展颓势给苏联带来严重后果,这种增长速度既不能保证顺利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快技术改造,又不能保证苏联保住超级大国的地位。
(2)科技水平落后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粗放型资源消耗浪费严重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苏联由于体制束缚,未能跟上步伐,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列如钢铁工业中生产效率高且节能的连续铸造技术,1986年苏联生产的粗钢中应用这一先进技术的只占14%,而引进这一技术的日本却在93%,美国占53%,联邦德国占85%。而苏联钢铁生产的损耗也相当严重,苏联粗钢生产30.2%损耗,美国为18.4%,联邦德国仅为9.4%,日本为5%,并且苏联生产一吨粗钢所用的能耗比日本多62%。4
苏联的粗放型经济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复苏,苏联的铁矿石是美国的七倍,但用这些矿石所冶炼的生铁只多出2倍,而用这些生铁所冶炼的钢只多1倍平均每一个单位的工业品所消耗的原料和能源是美国的1.1倍。而苏联工业企业的建设时间高达10年,美国仅为2年,往往企业还未建立,技术和商品便落后了。差距最大的是农业效率,苏联的肥料是美国的6.6倍,收割机是美国的15倍,但谷物却大量进口。5
(3)致命的经济增长模式
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最主要的就是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它的经济模式体制不适应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不实现体制的转换,就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号召进行“集约化”,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说得多做得少,想转而转不了。使得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的苏联经济仍是一个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的经济。
苏联后期,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是依靠扩建工厂,追加投资,增加原料燃料和劳动力而取得的,而靠集约化因素和提高效益只占三分之一。向集约化转变不力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上的劳动力来源紧张,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资金来源短缺。粗放型经济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劳动资源,由于设备老化陈旧,仅仅机器修理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达600万人,每年维修费用为350亿卢布。全国的手工业劳动者达5000万之多,手工劳动占工业部门的三分之一,建筑业的二分之一,农业占四分之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国民经济各部
4新华社1990年1月1日转发日本《呼声》月刊1989年12月号东丽经营研究所顾问森本忠福《浪费大国苏联的技术力量》转自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151页
5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