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然而在小学阶段,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只注重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吸收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忽略了扩大学生积累素材的途径。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首先论述学会观察与素材积累的关联,其次围绕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活动积累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三个基本途径,并以应用案例加以论证。
【关键词】小学作文素材积累观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5-01
笔者认为,人的涵养与素质当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体现。内在是指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且由认识而转变成为人们的思想品质;外在是指人的谈吐与气质,其与内在有着直接关联,是内美外露的表现形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培养孩子们的涵养与素质功效已经初见端倪。语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即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美,而写作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检验,即内美的外露形态。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来说,教师不能过分苛刻苛求。首先只要求他们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哪怕是一本流水账,也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其次是帮助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最后才是加强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作文质量。
一、观察与素材积累的关联
多年来,无数的教师认为观察是一项浅白的心理活动,且多年来在基础教育中一直被教师直观的引申为“看”。然而即便是看,也有看表面与看内涵之分。我们无法看到事物的内涵,因此就需要用心理解,而所谓由“观”至“察”,则正是一种“观”表面而至“察”内涵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一起事件,由观而写是叙述事件的经过,由察而写则能突出事件的内涵。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由许多事件构成,每一个事件都能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如一场雨雪、一次郊游、与同学之间的游戏、课堂学习的过程,甚至上学路上一次偶然的发现:青草萌出嫩芽,树木生出新叶等等。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教会学生观察,让学生明了“观察”的内涵,那么学生也就不乏写作的素材。由此我们可以证实:学会观察是学生发现写作素材的前提,并且也是让其学会写作的前提。
二、素材积累的途径
如前文所述,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即是聚攒学生观察的心得,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分析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
1.生活积累
生活是一本无字之书。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注重将学生的习作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最大获取途径。笔者认为,基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同时让学生过早的涉入生活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关于这点教师不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反复的强调
与灌输,择优而取、择适而录,以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引导对象,并创设富有激发思维意义的作文命题。
同时,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家长加强对学生完成日记的监督。对于日记,教师只需对学生们提出一点引导,即:将写日记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想一想,在一天中有哪些能够让学生记住的生活内容,并用笔记录下来。
2.阅读积累
广泛的阅读是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更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笔者认为,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的有效策略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可为学生们提供几本读物的名称,让孩子们自主体验阅读的乐趣;其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段落等摘录下来,并在以后的阅读中养成随读随记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厚积薄发,作文时文思泉涌。
3.活动积累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大部分都以学校和家庭为中心,即便周末家长能带着孩子出去走走,但也是以家长所需为目的,极少仅是为了孩子而参加某项活动。首先说,这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这也是我国大多数普通家庭教育中的通病。基于此,由教师带领学生们所开展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某一堂课来构建一项活动,让学生参与
的过程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让活动成为他们积累素材的途径。
例如《风筝》一课。在这课中,笔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制作活动;第二部分是学习课文内容;第三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安排适当的时间,将课文中讲述的内容演变成为一项实际的活动。
(1)制作活动。笔者首先准备了制作风筝的简易工具,计划制作风筝五个,占用课堂时间15分钟。在制作过程中,笔者将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在笔者的带领下每组制作一个,通过观摩以及学习,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
(2)学习课文内容。笔者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如“翩翩飞舞”、“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等等,首先让学生读懂、读透;其次以问题进行引导,并与学生们共同学习课文,让学生观察风筝在空中飘飞的形态并体会放风筝时的心情。
(3)最后笔者利用整个大课间时间,带领学生们试放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至此,《风筝》一课教学工作完成。
在而后的写作练习中,笔者即以“放风筝”为题让学生们完成一篇作文,结果不言而喻,而笔者的习作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事实上正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它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及课本中具有局限性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由学生在多种积累途径中自主发现、自主理解以及自动生成。这类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更具有启发性与创造性意义,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维萍. 刍议如何指导小学作文素材积累[j]. 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 2012,(5): 11.
[2]崔晓琴.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积累素材[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2,(3): 21-22.
[3]高立娟. 注重日常积累,丰富小学作文素材[j]. 成才之路,2012,(2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