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_李佳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日/第004版
心理学
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
——双语情感启动的异同
李佳南陈俊贺晓玲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情感既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调这种非语言的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词汇和语句等语言方式表达。情感的非语言表达与识别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语言影响决策过程中的情绪唤醒
沃尔夫假设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对双语人群的研究发现,很多双语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使用母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情感体验则相对较弱。
当双语者想要表达强烈的情感时,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母语;否则,会使用第二语言。Dewaele 对1039名双语者进行了调查,问题为“如果你骂人的话,通常会使用哪种语言?”结果发现,最多的被试选择了母语,因为他们认为母语更能够表达愤怒情绪。另一项研究中,Dewaele要求1495名双语者对短语“我爱你”的情感强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大部分双语者认为用母语说“我爱你”时情感激活的程度最强。
谎言作为一种话语,能够激起特殊的情绪。DaSilva和Leach研究了双语与谎言识别之间的关系。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一盘录像带,录像中的情景为主人公在说谎或陈述事实,然后被试对其是否说谎进行判断。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第二语言,当录像带的主人公使用母语时,被试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因为说谎是能引发尴尬和焦虑的情景,而使用第二语言会增加情绪距离,使主人公在说谎时更加坦然,尴尬和焦虑程度较低,从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降低。
决策曾被认为是纯认知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决策过程也会受情绪影响。Keysar探讨了语言对决策过程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中分别给被试呈现以下两段不同的材料:(1)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方案A:200人会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2)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方案A:400人会死亡;方案B:无人死亡的机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结果在材料(1)的条件下,72%的人选择方案A;在材料(2)的条件下有78%的人选择了方案B。这是因为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把死亡看作是损失;第二种情况则相反。面临收益时,人们会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倾向风险偏好。Keysar将上述材料呈现给英日双语者,结果发现,在用日语进行决策时并未出现框架效应,这说明第二语言的使用导致被试情感激活程度较低,转而更多依赖分析性的思维,所以减小了决策偏差。可见,语言通过影响被试的情感唤醒程度而影响决策。
然而,并非所有实验证据都支持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研究者将经典Stroop范式改为情感Stroop范式。实验以不同颜色呈现不同效价的情感刺激,要求被试忽视情感刺激的含义,尽快判断其颜色。结果发现,对消极刺激的判断要比对中性或积极刺激的颜色判断用时更长。Sutton等人采用情感Stroop范式,发现用两种语言呈现的情感词在颜色判断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程度相似,并未发现两种语言加工过程中情感自动激活的程度存在差别。Segalowitz等人则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不同语言的情感词加工过程中情感效价的自动激活,结果也没有发现两种语言条件下情感激活程度存在差异。
第二语言有时也可促进情感表达
研究第二语言情感表达性,需控制实验材料、熟练程度、习得年龄和优势语言等的差异,这
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较性。Harris等人探讨了二语的习得年龄对情感激活程度的影响,发现早期双语者(7岁之前开始学习二语)在加工母语和二语过程中情感激活的程度相似,且显著高于晚期双语者(7岁之后开始学习二语)。陈俊、李佳南近期的研究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加工母语时情感自动激活的程度要显著强于二语加工;而熟练双语者在加工母语和二语时情感激活的强度并无显著差异。研究也提示我们,随着二语熟练程度的提高,交往中频繁使用第二语言,通过书面学习具有情感意义的词汇会变得真正与说话者“相关”,双语者在经过“切身感受”、“身临其境”地使用二语之后,二语的情感表达性会逐步提高。双语者的二语水平是一个从不熟练到高熟练的渐变连续体,对双语者从初学第二语言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关注其情感表达性的动态变化特点,将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当前,双语情感表达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解决部分学术争议的同时,也为二语教学和学习带来了诸多启示。除了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和使用频率之外,双语者如果熟悉二语国家具有的文化特异性情感脚本,就会有助于在交流过程中选择更适合富有情感的词汇,使交流过程更顺利。例如:黄河被中国人喻为“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是“河流之父”,美国人称之为“老人河”。由于文化的差异,密西西比河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情感蕴含。语言中融合了一个人全部的生活感受和社会经验,对母语的情感总是同对乡土、亲人、生活群体、传统风俗等交织在一起的。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第二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交流时可能会存在劣势。但笔者认为,在某些情境下第二语言也可能会促进情感的表达。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如果双方中一方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另一方的母语,那么对于使用母语这一方,对方使用自己的母语很可能产生减小情感距离、增进彼此好感的作用。第二语言所具有的“增加/减小”情感距离的作用,除考虑不同情境的差异外,也要考虑交流双方的感受。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情境等因素对双语者使用二语时情感激活程度的调节作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BA120177)、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235)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