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_李佳南

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_李佳南
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_李佳南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日/第004版

心理学

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

——双语情感启动的异同

李佳南陈俊贺晓玲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情感既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调这种非语言的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词汇和语句等语言方式表达。情感的非语言表达与识别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语言影响决策过程中的情绪唤醒

沃尔夫假设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对双语人群的研究发现,很多双语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使用母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情感体验则相对较弱。

当双语者想要表达强烈的情感时,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母语;否则,会使用第二语言。Dewaele 对1039名双语者进行了调查,问题为“如果你骂人的话,通常会使用哪种语言?”结果发现,最多的被试选择了母语,因为他们认为母语更能够表达愤怒情绪。另一项研究中,Dewaele要求1495名双语者对短语“我爱你”的情感强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大部分双语者认为用母语说“我爱你”时情感激活的程度最强。

谎言作为一种话语,能够激起特殊的情绪。DaSilva和Leach研究了双语与谎言识别之间的关系。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一盘录像带,录像中的情景为主人公在说谎或陈述事实,然后被试对其是否说谎进行判断。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第二语言,当录像带的主人公使用母语时,被试判断的正确率更高。因为说谎是能引发尴尬和焦虑的情景,而使用第二语言会增加情绪距离,使主人公在说谎时更加坦然,尴尬和焦虑程度较低,从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降低。

决策曾被认为是纯认知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决策过程也会受情绪影响。Keysar探讨了语言对决策过程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中分别给被试呈现以下两段不同的材料:(1)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方案A:200人会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2)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方案A:400人会死亡;方案B:无人死亡的机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结果在材料(1)的条件下,72%的人选择方案A;在材料(2)的条件下有78%的人选择了方案B。这是因为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把死亡看作是损失;第二种情况则相反。面临收益时,人们会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倾向风险偏好。Keysar将上述材料呈现给英日双语者,结果发现,在用日语进行决策时并未出现框架效应,这说明第二语言的使用导致被试情感激活程度较低,转而更多依赖分析性的思维,所以减小了决策偏差。可见,语言通过影响被试的情感唤醒程度而影响决策。

然而,并非所有实验证据都支持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研究者将经典Stroop范式改为情感Stroop范式。实验以不同颜色呈现不同效价的情感刺激,要求被试忽视情感刺激的含义,尽快判断其颜色。结果发现,对消极刺激的判断要比对中性或积极刺激的颜色判断用时更长。Sutton等人采用情感Stroop范式,发现用两种语言呈现的情感词在颜色判断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程度相似,并未发现两种语言加工过程中情感自动激活的程度存在差别。Segalowitz等人则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不同语言的情感词加工过程中情感效价的自动激活,结果也没有发现两种语言条件下情感激活程度存在差异。

第二语言有时也可促进情感表达

研究第二语言情感表达性,需控制实验材料、熟练程度、习得年龄和优势语言等的差异,这

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较性。Harris等人探讨了二语的习得年龄对情感激活程度的影响,发现早期双语者(7岁之前开始学习二语)在加工母语和二语过程中情感激活的程度相似,且显著高于晚期双语者(7岁之后开始学习二语)。陈俊、李佳南近期的研究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加工母语时情感自动激活的程度要显著强于二语加工;而熟练双语者在加工母语和二语时情感激活的强度并无显著差异。研究也提示我们,随着二语熟练程度的提高,交往中频繁使用第二语言,通过书面学习具有情感意义的词汇会变得真正与说话者“相关”,双语者在经过“切身感受”、“身临其境”地使用二语之后,二语的情感表达性会逐步提高。双语者的二语水平是一个从不熟练到高熟练的渐变连续体,对双语者从初学第二语言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关注其情感表达性的动态变化特点,将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当前,双语情感表达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解决部分学术争议的同时,也为二语教学和学习带来了诸多启示。除了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和使用频率之外,双语者如果熟悉二语国家具有的文化特异性情感脚本,就会有助于在交流过程中选择更适合富有情感的词汇,使交流过程更顺利。例如:黄河被中国人喻为“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是“河流之父”,美国人称之为“老人河”。由于文化的差异,密西西比河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情感蕴含。语言中融合了一个人全部的生活感受和社会经验,对母语的情感总是同对乡土、亲人、生活群体、传统风俗等交织在一起的。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第二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交流时可能会存在劣势。但笔者认为,在某些情境下第二语言也可能会促进情感的表达。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如果双方中一方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另一方的母语,那么对于使用母语这一方,对方使用自己的母语很可能产生减小情感距离、增进彼此好感的作用。第二语言所具有的“增加/减小”情感距离的作用,除考虑不同情境的差异外,也要考虑交流双方的感受。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情境等因素对双语者使用二语时情感激活程度的调节作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BA120177)、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235)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成果)

需求感在情感中的重要性

需求感在情感中的重要性 一段恋情是否一段恋情是否可以走进婚姻的殿堂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控制好自己和对方的需求感。很多人把需求感当成爱,需求感是在一段关系里面对方对你的依赖程度或者是你对对方的依赖程度的一个计量程度。 恋爱中不要一开始就如胶似漆,二十四小时都腻在一起,也不要把心中的想法全部都告诉对方。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在交往时,太过需要依赖对方,你就不值钱了,对方就会觉得你可有可无,长久下来,不但会失去对方的尊重,然后情感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控的问题。请记得,爱情需要有空间,当自已觉得很焦虑不安时,就去挽回学院看一些资料去提升自已,努力专注在自已的自身上。 要挽回一段感情,控制好自身的需求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已经分手,那么如何控制好失恋带来的那种落差导致一个比较高的需求感。控制好自己的需求感,在挽回当中至关重要,正确的判断你在跟他一个关系里面的需求感高低的问题。挽回将会是变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在控制需求感的同时,可以在生活上去改造自已,放缓脚步,懂得享受生活,品一壶好茶,读一本好书,和朋友谈谈心,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需求感上,做一些平常不常做的事情,去提升自我魅力的价值,去改变自已,成长为一个成熟有智慧的人,其实挽回往往不仅挽回对方,而更是挽回你自己。如果不控制好需求感的话,就会降低自已的价值。康纳先生曾经说过,其实人性本贱,随手就可以得到的东西往往对方是不会去珍惜和保护的,即使是这件东西价值再高,轻易的得到,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些我们视为珍重的人与物,亦是如此。 总体的来说,控制好自身的需求感才能让对方加深自己身的否定心理,在对方的内心产生矛盾,让对方产生心理落差。记住,挽回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个时候放缓脚步,不应悲观失望,从而耐心发现问题去自我改造,这样才能提高挽回成功率,在过往的案例当中,能很好的控制好自己需求感的客户,挽回的成功率都会控制在80%以上。可想而知,需求感在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除了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能影响其习得外,学习者本身的情感因素也对其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的影响。以前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认知因素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实际上情感因素直接影响语言习得,且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动机,态度,性格。 一动机 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是推动学习这足学习的力量,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以及临时型动机。 内部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学习者的内心愿望,学习兴趣。若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强烈,并希望以此达到某种目的,那么这种内部动机就有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带着兴趣去学习一种语言比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能使人“更上一层楼”。与内部动机相反的就是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强调学习者本身从学习汉语过程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与长远成功有关系。而外部动机主要强调外在对学习者的影响,与短期成功有关。比如学习者本身对可能对汉语学习并不是那么热衷,或许只是因为环境,公司,国家的要求而来学习汉语,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遇到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机不足,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学习懒散,不远做作业。这是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身上添加一些外部动力,如在学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适当的运用竞争制激发学生上进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交际需要。此外,教师也要不断的改进教学。 近景动机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具体的,局部的动机。学习汉语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某公司职员到中国来出差需要学习汉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学习实践虽然短,但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强烈,但是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旦回到自己的国家就肯能在也不会接触汉语了。远景动机与社会,国家和理想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喜欢中国文化,想要了解中国社会或向居住在中国,这种动机比较稳固,并且长时间的发挥作用。 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与社团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期望参与或称为目的与中的一员。这种动机首先就表现为一种兴趣,学习者或只是对目的语着迷,或只是对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不管怎样,都必须去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学习了该语言才能达到之后的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成正相关,即使是智力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可见融合型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单独出于对汉语或汉文化的喜爱的学习者还是较少的。更多的人由于工具型动机而学习第二语言。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把目的与当做工具,多了些现实的成分而少了学习者本身的热情。如为了研究,为了提高知识水平,为了通过考试,为了升职,为了出国等等。在我国因持有工具型动机而学习外语的人很多,持有这种动机的人一旦达到目的就会停止学习,很快就会忘掉所习得的语言。但不管是出于兴趣还是某种目的,这些学习者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强烈的学习动机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焦虑,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更为积极,目标更加明确,客服困难的能力更强,因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态度 态度就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学习者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态度分为三类: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积极的态度决定学习者的投入程度,会使学习者更易于弱化目标语学习的心理压力,学习就会更直接,参与意识会更强烈,在课堂上就会更活跃,效果也会更明显,因而学习成绩较好。因此,肯定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十分必要的。持有消极态度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的去学习目的语,更严重的会仇视该目的语,在课堂上不听老师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师11203班 201200621 姓名:肖福玉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母语思维; 中介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许多研究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类相似或相悖的学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为减少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概念 母语(Mother Tongue)是指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也叫本族语

(Native Language),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应。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当然。它又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这叫习得第二语言。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则称为外语。目前,在二语习得领域,多数研究者对外语和习得第二语言不加区分,统称第二语言。 (二)母语迁移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所谓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板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中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问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赵世开序,高远,2002)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这同时也就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

试谈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2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 3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4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5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6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 7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8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 9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10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2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13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14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15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6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7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18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9 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 20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21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 22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23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24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 2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26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 27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2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29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30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 31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32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 33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34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 35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36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37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 38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 39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40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4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42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英语的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母语水平,达到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则认为母语和英语是两门截然不同的语言,无论是从两种语言学习的年龄起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还是动机状态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生若想学好英语,就需要完全摈弃已有的母语知识。对于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孰是孰非,我们不能武断地妄下定论,而应该看到母语的应用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 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所提出的:“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对于任何一个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来说,母语对英语习得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1.母语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 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大多数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知识,他们在初学英语时需要以母语为媒介,以实现对该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往往初学者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先用母语来思考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心译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英语和思维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借助母语这个桥梁,不断进行反复性训练,当英语知识和技能累积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才能脱离母语,实现英语和思维的直接联系。 2.母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今的课堂教学一般要求教师采取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以便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然而,在一些特定的英语知识传授

正确抒发情感的重要性

正确抒发情感的重要性 王紫玥德语1513 151006040315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基本分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种。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会影响到我们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身体、人际、能力、学习、职业等等。 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三言两语不合便会冲动,生气。然而,生气对我们的身体也有伤害。美国生理学家艾尔玛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研究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将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摄氏零度、冰与水混合的容器里,以收集人们不同情绪时呼出来的“气水”。结果发现,心平气和时呼出来的气,凝成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杂质。如果生气,则会出现一种紫色的沉淀物。研究者将这“生气水”注射到小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小白鼠竟然死了。此外,人在生气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而且它的分泌物比其他情绪下的更具有毒性、刺激性。所以,切勿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这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当然,不生气不代表着我们不能抒发自己情感。学会正确得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情绪才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当代大学生中,常见的情感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自卑: 自卑感是因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压抑、羞愧情绪体验,是自我意识中自我情绪体验形式之一。 二、焦虑: 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也是一种对未来某种可能发生的可怕情境即时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三、抑郁: 抑郁是低沉、灰暗的情绪基调,它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合不良情绪。 四、人际恐惧: 1、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 2、完美主义者。 3、自我评价低的人。 4、感觉过敏的人。 5、易受暗示者。 五、惧怕挫折: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 如果我们不小心有了以上几种情绪,不要害怕,试试以下几种正确调节心情的方法或许就能有所改变。 首先,是转移法。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佳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或者做一些能让自己专心投入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将不愉快的心情暂时忘记。运动也是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环境的转移,比如去海边散步、郊外骑车、登山、去差异特别大的地方旅游。或者暂时搁置,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解决事情。 此外,自我分析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有时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引起不同的情绪。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完全由自己控制。不同的音

色彩设计的情感表达

色彩设计的情感表达 作者:xx 来源:《设计》2013年第02期 摘要:色彩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性,色彩能够使万物生机勃勃,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人们心中不同的感受,并能够通过视觉传递表情。色彩是作为形态以外的另一个设计要素,色彩是无可替代的信息传达方式和最富有的吸引力的设计手段之一。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同的设计领域中都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和情绪。 关键词:色彩设计情感表情 色彩是设计中的三要素之一,在视觉上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向广大消费者传达信息、理念的手段。色彩同文字、图形一样,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并且表达自己的情感。色彩设计既要符合视觉审美规律,又应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传递信息时而获得最佳效果。所以说,色彩设计是集传播功能、情感意象于一体的视觉表现符。 1 色彩的基础 在《艺术辞典》中对色彩的概念是这样概括的:色彩是光的特性的延伸,色彩是在色光物体,视觉器官三者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下面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因此说,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和暗示力,用以表现画者内心的感受。 色彩由三原色组成,原色就是指无法调制出来的三原色。三原色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区分,一种是颜料混合的三原色——红黄蓝;另一种是色光混合的三原色——红绿蓝。通过两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被称为间色,也称之为二次色,包括橙色(红+黄)、绿色(黄+蓝)、紫色(红+蓝)。当两种间色或是三种原色相混合后产生的色彩被称为复色,也可以称之为再间色,这些色彩的纯度都比较低,为灰色调。红色与绿色、蓝与橙、黄与紫等在色相环中任何直径两端相对之色都称为互补色,补色之间混合会产生黑色。 在色彩绘画中,画家往往是借助光学知识进行表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种条件色描绘对象。固有色是指物体自身固有的色彩;光源色则是指不同光源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光色;环境色即条件色,环境色彩发射在物体上形成的色彩效果。 2 色彩的情感特征表现 色彩不仅仅是为了视觉审美及视觉冲击力,它是具有丰富的感情,具有人类的情感特征。色彩是情感意境营造的第一要素,色彩可以表现喜、怒、哀、乐,也可以表现悲伤、崇高、优美、烦恼、滑稽、美好、痛苦、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感情。

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影响个案研究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中介語研究典籍讀書會」 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影響個案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系蔡美智 2005. 11. 25 閱讀文獻: Cook, V. (ed.) 2003.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 Balcom, P. 2003.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f L2 English on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L1 French. In Cook (ed.), 168-192. 2. Jarvis, S. 200 3. Probing the Effects of the L2 on the L1: A Case Study. In Cook (ed.), 81-102. 參考文獻: Balcom, P. 1995.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ulti-competence. Linguistica atlantica 17, 1-18. Cook, V. 2003. Introduction: The changing L1 in the L2 user’s mind. In Cook (ed.), 1-18. Cook, V. 1993. Wholistic multi-competence: Jeu d’esprit or paradigm shift? In B. Kettemann and W. Wieden (eds.)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3-8. Tu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rvis, S. 1998. 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Publications. Kemmer, S. 1993. The Middle Voi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avlenko, A. & Jarvis, S. 2002. Bidirectional transfer. Applied Linguistics 23, 190-214. 一、第二語言使用者腦中的第一語言 多語知能連續融合模式(Cook 2003: 9) 分隔互通融合 ←────────────────────────→ ○LA○LA ○LB LB LA & LB 二、L2英語對L1法語中間句式的影響 (一)句式選擇 1. 何謂中間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 (Kemmer 1993)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提要:本文认为母语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表面上看母语“影响”了外语表达,实际上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应该把“干扰”看成“调节”。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资源 引言: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等任务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母语帮助理解或输出。那么,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母语思维阻碍了二语学习,尽管这种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二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这种对母语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都不无裨益。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母语思维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和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客观的社会环境必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也有同有异。 若仅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那么二者中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反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上,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主导作用原则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忽略了一点,即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这一基石。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与应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及其所依附的外语思维在与母语及其所依附的母语思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此过程中相互冲突,并由于思维的共同性而求同存异,相互融合,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varieties)是非常自然的。 2.母语思维的作用 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用母语的规则。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1994)。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一谈起母语就联想到母语的干扰作用,作这方面的分析必然要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在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与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促进的,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一种辅助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他要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他的母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合理行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母语、外语与所指称或涉及事物的联系。 学习和使用外语就是为了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力图等值的进行语言的转换。 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多关注“负迁移”问题,而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语言共同性问题,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因此,掌握好“正迁移”是外语学习成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3.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说明母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 以英语为例,英语正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也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语,而只不过是英语的两种国别变体”(汪榕培1991)。这种现象是在不同环境下思维方式影响语言的一种表现,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汉语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的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都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孙骊1989)。由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必然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这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出现,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China Daily 和Beijing Review 一类的期刊充满了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法,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 (一国两制),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等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表达法,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语言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生活在中国人说汉语的圈子中,终日被汉语的氛围包围着,他们已经习惯了母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自然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无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因此,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在学习中的关系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正确恰当地利用母语,科学合理地处理母语与英语的关系,将十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恰当适量地使用母语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环节中,凡是能使用英语的地方都要尽可能使用英语。诸如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打招呼、对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对课本内容的讲解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英语用法。经常运用英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在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输入过程中得到提高。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词汇和概念的教学,在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不能或难以理解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母语进行对比解释。尤其是针对那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用母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事半功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让学生理解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时,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解释可能费时,学生还难以听懂。我们不妨换种方式,结合英语用汉语来解释。如对于限制性定语从句,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a woman..她是一位女性,英语中的she就说明了性别,所以此句是废话,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词woman加以限定,即加上一个定语从句who loves me very much.就成了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She is a woman who loves me very much,这个句子就正确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对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同样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my wife.她是我的妻子,这个句子本来就是对的,不需要添加什么了。但是如果还想表达对妻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再补充说明,如She is my wife, who loves me very much. 这个句子就叫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由此可见,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对先行词进行修饰或确定,如果去掉了,就会出现句子错误或表达不清楚;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不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一种附加说明,如果去掉,句意依然完整并合乎逻辑。这样讲解,就容易使学生明白。当然,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英语教学的深入,教学过程就应当尽可能利用英语进行解释,少用或基本不用母语。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如在语音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汉英对比: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则没有。在词汇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它们的语义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名词,英语中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复数名词后别忘了加“s”等复数表达形式。又如,“校长办公室”,汉语没有所有格,而英语则应在名词后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即the headmaster’s office。动词,汉语没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而英语中时时处处都必须注意这些变化。英语中有助动词,用于帮助实义动词等构成时态、语态、否定、疑问等形式,而汉语没有与它相当的词。英语中的动词一般有现在式、过去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形式,汉语动词没有这些形态变化。形容词,英语中形容词有“级”的变化,而汉语形容词本身没有“级”的变化。英语中的形容词可以用作定语、表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不能用作谓语。如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翻译成英语,一般都要加动词be,而英语形容词表语句被翻译成汉语,就不一定要将be翻译出来。如The story is exciting. (故事令人激动)。

马哲论文:论情感因素对人的作用

论情感因素对人的作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因此人们必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人们的一切活动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外部世界对于人自身是客观的,而人的一切行动的内在因素则是主观的。所以,具体地说,人的各种行为、活动,是从意识为出发点,通过实践的途径,作用与客观世界。作为人类活动的起点和内在动机,意识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值得去探讨。 而从内容上分析意识的结构,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知”是指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真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是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以及喜怒哀乐等心理的体验活动;“意”是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在意识的几个方面中,情感因素对人的作用较其他方面复杂,运作原理也有其特殊性。知识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对知识的占有上。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获得较多的、较准确的认识,知识的作用也就越大、积极意义也就更明显。而意志对于人的作用,则在于个人意志的强弱。相比较而言,情感因素在它自身的特点、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都有着特殊性,本文也是从这些方面讨论情感因素对于人的作用。 一、情感因素的特点: 了解情感因素的特点,对于分析情感对人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我们全面了解情感的作用提供着方法论指导。而在情感运作原理及其自身特征上,主要表现为主体性、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 情感的主体性,是指情感的发生、形成和发生作用,都是通过情感主体——人的体验和心理活动实现的。人是一切意识的主体,意识活动是人特有的活动。要了解情感、研究情感,则必需立足于对人的各方面的探讨、立足于人的生理机能和初始心理动机,继而逐步深入。情感是人的情感,情感的特征从根本上也是人的特征。因此,要通过移情和体验等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了解情感的作用。 情感的个体差异性,这是指情感因人而异,不同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活动都体现着不同的特征。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受此影响,情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要分析情感因素对人的作用,就必需从各人不同的情感分析。然而,要具体地穷尽人们的情感活动并对其分析,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是分析情感因素的效果时,人们往往采取把情感活动分类处理的方法,全面地、具体地分析其对人的作用。 情感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这三个层次的情感活动,对人的作用有着各自特点,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心境、热情、激情,而变化的频率从高到低则反之。而对于不同层次的情感现象,在其发生作用的方面也必需加以区别化分析。 情感具有其他意识因素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也令它对人们发挥着特殊的作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许多老师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 母语的,主要受到是上世纪初期全身反应法和听说教学法等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影响。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努力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这样的方法会不会取得令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的课堂给出了答案。因此,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明确两者的关系,既不全盘使用,又不全部排斥,合理的结合和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语言教学的最大效果。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1.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积极地正面的作用。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母语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为除了直接的出国学习和深造,外语教学大多是在母语国家展开的,其主要对象也主要是广大的各级学生和青年。由于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学习都是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利和弊,正如章廉中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忽视母语的中介作用,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由于所学知识的抽象,造成学习的困难。因此外语的学习,在初级阶段,需要适当的借助母语的讲解来消化哪些抽象知识和语法规则。对于初学者,可先进行简单的英汉对应歌曲或者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刚开始学习外语,借助于母语是相当有必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2.但是在谈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因此,适当的时候,采用一些语法,习惯用语,对那些难点,疑惑点用翻译好的母语教学,势必会起到增加理解,增强记忆的作用。另外,在我们的外语日常教学中,我们总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第五课评出情感的韵味测试题(含答案)

评出情感的韵味测试题 (全卷共31小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最符题意的一个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关二者的区别正确的是( ) ①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②情绪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③情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④情感也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小王从小就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帮助同学,关爱班 集体。这反映小王具备的情感是() A. 正义感 B. 责任感 C. 信任感 D.安全感 3. 积极的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销蚀人们的活力, 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这说明了( ) A.情感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 B.情感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我们的行动 C.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 D.情感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 4.不同的情感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下列关于情感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①情感能让每个人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一切目标 ②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 ③情感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④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情感是人的比较稳定、深刻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下列表述属于情感的是() ①小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②小宏树立服务社会、建设社区的责任感 ③小辉看到神舟十号发射成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④小娜考试时,紧张焦虑,脑海一片空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展示了我军的精神风貌和武器装备的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当 看到这些场景时我们所产生的情感应当是() A.自豪感B.同情感C.荣誉感D.理智感 7. 情感是与人的高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下列事物能给我们带来美好感 受的是() ①受到老师的表扬②普者黑风景区③印度洋海啸④禽流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D.①③ 8.“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的“情”指的是() A.情绪 B.情感C.情趣 D.情操9. 下面属于负面情感体验的是( ) ①羞耻感与愧疚感②挫败感与失落感③恐惧感与孤独感④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生活中,一些人不幸患上重病,很多困难家庭难以支付大笔医疗费,很多有爱心的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微信“轻松筹”、“水滴筹”平台为病人捐款。这种爱心行为( ) ①履行了公民的道德义务②传递了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③履行了公民的法定义务④帮助他人,提升了自身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健康、高尚、正面情感的是 ( ) A.自觉用理智、道德和美引导我们的生活 B.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体验、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 C.培养文明的兴趣爱好和高雅的情趣 D.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事,我行我素 12. 下列有关情感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情由心生,它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 B. 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 C. 交往中带来的所有情感都能让我们身心愉悦 D.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13. “失败是成功之母”,以下关于挫败感认识正确的是() A. 挫败感只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B. 挫折也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要善于面对挫折 C. 挫败感无法消除,只能任其影响自己 D. 有了挫败感,就一定取得成功 14. 美好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下列获得美好情感的方式正确的是 ( ) ①阅读名著②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 ③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④欣赏艺术作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 小敏非常喜欢动物。每到周末,他都到动物园观察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他感受很多。对于 他的感受,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他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美妙与神奇 B.他对动物的尊重和爱护 C.让他身心愉悦,获得了美好的情感 D.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动物的卑微 16. 学会关心是一门艺术。下列关心他人的方法可取的是( ) ①关注对方的态度和反应②适时运用可能被接受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关心 ③如果自己的关心没有被接受,就放弃④确认对方是否接受自己的关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7. 关于负面情感的说法,正确的有() A. 负面情感不是好事,会给我们带来失败

情感设计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及其视觉语言 摘要:在现代工业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因素融入产品中,使产品具有人的情感,它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等各种设计元素渗透着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这正是工业设计人的动力和目标,也是工业设计学科蓬勃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情感;造型;色彩:材质 自苹果电脑imac1998年问世以来,其圆润饱满的造型以及人见人爱的外观设计,时尚漂亮的操作界面,让人觉得既新奇又亲切,使人们面对电脑这一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不再那么陌生和恐惧,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不再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形态,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往往更加注重不同程度的情感愉悦和精神享受。 一、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或体验。情感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与产品也是可以产生感情的。一方面产品是以物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另一方面如果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产品就将不再是单纯的物,产品的亲和力就会增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它就具有了人的情感。 二、情感化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1、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除此以外别无奢求。而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会对设计物产生更高的要求——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欧洲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品几乎都粗制滥造、丑陋不堪,但因为在当时的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低下,“有”是“聊胜于无”的。二战后的40~50年代是世界经济的恢复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工业设计遵循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很少花哨和虚饰。经过60~70年代的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许多国家进入了丰裕社会时期,于是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变得更挑剔和苛刻,不仅是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心理的需要。 2、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需求: 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 3、现代人们交流情感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