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 重大作用。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 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 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 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 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的道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 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四 、田园文化的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充分挖掘基地资源,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设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开阔视野、丰厚 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性得到 充分发挥,在探索、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中传授知识与观念,并将之运用到生活 实际中去,进而逐步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 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验收,成为北格镇第一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我校还是 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三名,体育成 绩更是彰显了学校重视学生发展的特色。
一、实施背景 国家正在积极提倡新农村建设,同时小店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 展促进工程确立我校为基地校。通过专家培训,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内 涵发展,特色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及走适合本校实际的 特色学校建设之路。田园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庄稼人文化紧密结合的 一种文化现象。我校结合我校实际,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制定我校独 具特色的“田园文化”特色校建设。从以农耕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 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穿插德育教育。打造“快乐教学” 的教师团队,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并以此影响学生的家庭生 活。把田园文化的内涵及内容影响师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通过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和了解,我校把“田园文化”作 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把“师生生活更贴近自然,享受田园文化意 识”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把创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为:依 托农耕文化,打造田园教育特色品牌,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教师 愉悦工作,师生健康共长。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师生的整体素 养。学校力求借助田园文化这一独特的资源,把“田园历史文化”与 少先队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通过读诗、了解传统文化,并亲手参与 农作物实践,品味劳动的乐趣、传承古代田园文化的精髓,接受现代 田园文化思想,让学生接受田园文化的熏陶,感受田园文化“快乐、
学生将目前在家庭中还存在或继续使用中的小型农具带入课 堂,通过观察、提出疑问、大胆设想、合作讨论等形式来了解这些农 具并做好书面记录。 5、农具在课外的探究
通过让学生了解农具演变的过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 用。农具的发展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 慧;同时农具的不断发展变化:由“刀耕火种” 到青铜农具,再到 铁制农具,现代农具,农具的发展变化恰恰也是人类不断观察、探索, 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表现,证明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与中国农业 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天、地、人“三 才”观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运动的整体,它所包含 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各个方面。在“三 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是并列的,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 而是协调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农耕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使中华民族爱 好和平,并且重视和合。中国的农耕文化连绵不断,是宝贵的精神财 富。它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 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铸就了 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和谐理念塑造了 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
自然、健康”的精神。我校注重田园文化教育基地氛围的营造,激发 学生对田园常识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农耕文化作为教 育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学农实践活动,以达到对田园文化的独特诠 释,同时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思考——内化、升华——外显、 行动”的教育规律,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孩子们树立结合古今, 让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的思想,有探究精神,达到主动发展、和谐发 展目的。 二、农耕文化指导思想
5.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 动其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为其自主发展创造 条件。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挖掘潜力,为学生搭建课程学习的平台, 使其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其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的提升,促进其 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6. 时代性原则:在让学生了解中华农耕从原始农业、传统 农业、现代农业到未来农业的发展进程的同时,一方面了解党和国家 的农村政策、“三农”现状,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 生关注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新发展、主动服务农村及传承中华优秀
古代社会的常用农业生产工具,如:桔槔、耧车、翻车、筒车…… 现代农业的常用农具以家庭中最常见的如:锄头、镰刀、耙、扁担、 农药喷雾器…… 3、古代农具和现代农具的异同
通过古代农具和现代农具的比较发现其相同的作用:都是为减轻 农业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其不同之处在于制作农具 的材料的演变、农具在外形上的变化、科技含量的增加。 4、农具在课堂中的探究
4. 适切性原则: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适度的、针对性的 教育:一方面,田园文化教育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各年段学生, 针对其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系统地、有步骤 地、科学地调整教育内容的进度、深度和难易度,循序渐进,达到教 育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通过 可选择的活动菜单、自由组合的探究团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个性作 用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 品格、才能和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田园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流涧小学处于城乡结合处,座落在小店区北格镇流涧村东北角, 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7 年 7 月建成现在的新校区,现有在校生 126 名,教学班 6 个,属单轨制教 学,专任教师 12 名,中小学一级职称 3 名,中小学二级职称 6 名; 中小学初级职称 3 名;本科 11 人,大专 2 人,其中市优秀班主任 4 名,区优秀教师 5 名,区优秀辅导员 1 名。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吾 辈励志求真,必将厚德博学”为校训,坚持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社 会满意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 极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 16137 平方米,生均 128 平方米,学校绿化面 积 3443.4 平方米,生均 12.17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21.34%。校内有 教学楼一座,配套用房两处,200 米标准的运动场一个,配有升旗设 施,整体美观、庄严。校舍建筑面积 1280 平方米,生均 10.2 平方米。 学校配有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体育室、音乐 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少先队队室、卫生室等。 这 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是流涧学子成长与学习的最佳之地。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教育思想端正,有较高的教育教 学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作风民主、廉洁奉公,中心校每学年都要通过民主测评,对学校领导 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优秀等次。 学校多次获得市区好评,2012 年通过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
3. 体验性原则: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组织与引导学生 通过开展以趣味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丰富的直 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真切感悟社会 主义新农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热爱家
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同时,在活动中面向整个 集体,依靠集体,遵循集体教育的规律,完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 识,培养协作
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 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 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 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 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
校风: 积极 学 崇德 教风:向上 和谐 敬业 乐教 学风:进取 团结 自主 乐学
三、Fra Baidu bibliotek耕文化的内涵界定
田园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 么,田园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 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 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 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 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 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 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 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 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 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 自然规律的重视。
2. 整合性原则:通过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促进农耕文化 教育活动内容系列化,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化,环境服务人性化, 制度管理科学化。(1)将二期课改各学科对实践的要求为出发点,进 行知识拓展,突出综合性;有目的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块的 资源课程设计,注重动手动脑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融入 美育、科普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元素,丰厚教育内涵;(3)整 合周边科技、文化、生态等环境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适合不 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项目。
多年来,我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 生个性,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一年来,我校把“田园文化”作为 学校特色建设,以“田园文化”的实施为总抓手,涵养师生文化底蕴, 形成田园文化的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中穿插 德育教育,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田园文化教育。造就生态生活,让师生 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内涵。 办学理念:立足多元发展,奠基健康人生 一训三风:校训:
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理念,树立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远大志向。
五、实施策略 举措一:对学生进行农具知识的认识。
学生通过采访了解认识农具,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 了解了农具的常识,学生知道农民的艰辛,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而珍 惜今天的的幸福生活。
1、农具的起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最早的人类发详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农业发 源地之一。从元谋猿人算起,已有 170 多万年的历史自从猿人学会使 用简单的工具对野生植物进行采集开始,就迈开了从工具转化为农具 的第一步。原始农具主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 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 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在这个时代还发现 了作为工具使用的骨质刀形器、尖状器、刮削器、骨钻等。 2、常用农具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