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95-2-2护理心理学实验教程第四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 身心相关实验
概 论
由于本部分的多个实验都是生物反馈疗法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介绍各个实验之前,有必要对生物反馈疗法做个详细的介绍。
(一)生物反馈疗法的概况
反馈(feedback)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重新返回到本系统,从而对本系统的
功能起增减作用的现象。
“反馈”这一概念为许多学科所使用。
心理学上是指有机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
神经学上是指大脑中枢根据来自神经末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调整身体运动器官的活动与动作。
在机械、电子系统中,指连接输入和输出以调节机器运转的一种自动化手段。
例如,电子恒温器就是根据环境温度控制加热系统,使温度保持恒定的一种装置。
电子恒温器只有依据反馈信息,才能正确地升温或降温。
反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字、打球、弹钢琴、骑自行车等技能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反馈信息。
只有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前一个动作的准确与错误,离目标的远与近,才能不断地修正以后的动作,最终使动作达到正确熟练。
对于一个初学投篮的人,如果被蒙住了眼睛,那么不管他练习多少次,由于得不到视觉性的反馈信息,不知道投出的球偏离目标多远,不知道投篮的姿势和力量该做怎样的修正才能接近目标,他也就不可能学会投篮。
另外,人对一切身体过程和活动的调节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由于无数复杂的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
例如,温度变化时引起的出汗反应;身体受伤时或不舒适时引起的痛反应;光线加强、减弱时瞳孔的调节等都是反馈过程。
这些生理变化都比较容易察觉,但是也有不少生理变化缓慢或生物电反应微弱,因而不能被我们直接觉察到。
生物反馈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和医疗技术。
生物反馈(Bio feedback)是指借助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人体内各系统和器官内许多人们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感知到的各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例如皮肤温度、肌电、皮肤电、呼吸、心率等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换成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的信号显示出来,即信息反馈)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箭毒鼠实验,指用箭毒麻痹老鼠骨骼肌,使其不影响内脏器官的活动。
然后,对老鼠的“愉快中枢”进行刺激强化,最终使其学
会“随意”改变心率、血压等),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生物反馈疗法(Bio feedback th e r a py)。
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生物反馈疗法就是个体借助于仪器上显示的反馈信息,了解自身的变化,并最终学会自我调控这些生物活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目的的过程。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雅克布森(J ac o b son)就用肌电仪监测病人的肌电活动,让病人通过肌电活动的水平变化了解自己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程度,并训练病人学会使自己肌肉达到高度放松的松弛状态。
这种将肌电测量与放松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是生物反馈疗法的雏形。
生物反馈疗法的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已有多种仪器,分别或是组合同步显示人体的脑电波形、肌电水平、皮肤电阻、脉管容积、心率、血压、皮温等生物信息。
运用于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有:肌电反馈仪、皮肤温度反馈仪、皮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及脉搏反馈仪等。
脑电波反馈的训练可以使失眠病人产生睡眠脑电波,如α波和θ波。
肌电反馈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紧张度,使瘫痪肌肉恢复功能,或降低肌肉紧张度,使人解除紧张,这里体现了生物反馈训练双向性的特点,它不单是放松训练,同时也可作紧张性训练,此点不同于放松疗法。
心率反馈训练可以使病人应付应激情况,保持心率正常。
血压反馈训练可以使高血压患者觉察和控制自己的血压,也可以辅以肌电或皮温的反馈。
皮肤电反馈和皮温反馈训练多用于治疗焦虑、偏头痛和雷诺氏病等。
仪器的操作者需经过专业训练,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生物反馈疗法原理
生物反馈疗法的原理主要来源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信息论和控制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S k inn e r)提出来。
而米勒实验则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不但适用于有意识的行为,对内脏器官也同样使用。
生物反馈训练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许多疾病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通过不良学习所形成的病态性条件联系(由于对不良行为的强化)形成的。
生物反馈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正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对病态性条件联系的对抗、纠正或逆转。
因此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可以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如酒癖、药瘾、咬指甲、手淫等)。
而根据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有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动控
制”系统。
它的控制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息对受控部分(受调节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而受控部分也不断的将信息反馈给控制部分,以不断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
分的影响。
生物反馈仪器的作用在于将受控部分发给控制部分的信息放大化和具体化(以视听信号显示)。
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有机体逐渐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脱离反馈仪器仍然可以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
生物反馈技术是从我国和印度古代的气功术发展而来,这一技术运用意识主动地控制
体内生理变化。
经过训练,掌握生物反馈技术的人可以用意识来控制自己的心跳、血压,可以学会控制内脏反应、皮肤电反应和脑电的变化。
人对控制自己身体机能的学习可以借助表象来实现。
A.Luri a在1968年报告了一个随意加速心跳的例子。
一个有非常生动表象的人,当他想象正在追赶火车时,心率从每分钟70~72次增加到80~96次,最后达到每分钟
100次。
有人让被试者想象一只耳朵受灼热的日晒,另一只耳朵受寒冷的风吹,结果会使两耳的温度产生差异。
1972年有人曾让经过自我催眠的被试者想象一只手在冰中,另一只手在热水中,结果两手温度差别可达4℃。
后来又有人做了利用表象控制血压、心跳的试验。
让被试者想象自己的手发热、变重,之后再想象手变冷、变轻,这样交替训练,结果前一训练使心率减慢,后一训练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使用生物反馈技术,人们可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随意控制自己的内脏器官的运动。
(三)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运用
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传统治疗学的内容,成为行为医学的一个重要支柱。
但由于历史较短,生物反馈疗法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朗特(R a ntt)最早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癫痫;卡米亚(K a ml y a)曾用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高血压、心律不齐、溃疡病、紧张性头痛、支气管哮喘、焦虑症等,还用来减轻疼痛、调节心情等。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也开展了生物反馈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
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
求治者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
以高血压为例,某医院曾用此法治疗264例高血压,治疗有效率达80%以上。
最近美国宇航局决定让宇航员学习生物反馈技术。
因为据统计,尽管事先经过极严格的挑选和培训,还有一半以上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心跳气急等宇航
反应症状。
为此宇航局特请柯温斯教授对宇航员进行生物反馈技术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宇航员学会在高速旋转的空中转椅上调整呼吸,放松肌肉,默念词语,用意识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
他们中间有80%的人宇航反应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
临床上,生物反馈治疗中要使病人把握三类感觉信息:第一,应把握清晰的生理状态;第二,应对内部身体感觉线索有所知觉;第三,应理解从仪器上接受到的反馈信息的含意。
在反馈训练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语言指导和治疗态度对治病结果有重要影响。
每一次训练结束,让病人做主观等级评定,1代表最松弛,7最紧张,4中性。
了解病人经过训练,紧张度由几级达到几级。
生物反馈主要靠平时练习,仪器监测与反馈只是初期帮助自我训练的手段,而不是治疗的全过程。
病人要每天练习并持之以恒,才会有良好效果。
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病过程中,病人(而不是医生)是治病的主体,病人自己对疾病治疗的快慢、疗效负责;医生起教师的作用,帮助的作用,强化病人动机的作用。
例如,高血压患者从医生讲解示范知道:血压反馈仪发出的声音信号强,表示血压高;渐弱,表示在下降;消失,表示已达到预定的阈值。
那么就可用放松、想象等方法探索降低血压的可能性,通过多次尝试学习,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控制血压的方法。
同样,通过多次尝试练习,可以找到血压升高时机体的微小征兆或内部线索,以便平时血压升高时不用仪器也能立即觉察,设法降压。
所以,与医院里常用的治疗仪不一样,生物反馈仪不能直接治病;它只是告诉你身体的状态,改变或维持这种状态要病人自己寻找适当的方法。
生物反馈的学习成效,除了病人的练习和探索,也取决于从成功或正确反应得到强化。
例如,高血压病人由于缓慢腹式呼吸,反馈仪的反馈声由强变弱至消失,这种信号变化本身成了一种强化物,一种慰藉,使病人了解缓慢腹式呼吸是降低自己血压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腹式呼吸习惯的形成。
在医生陪伴病人进行练习的场合,对于正确的反应,医生可以用“嗯,好,不错”等词加以肯定,或以言语表扬给予强化;如果是儿童,还可以对正确的反应给予物质奖励,强化其行为。
但病人在未学会之前,反馈仪中显示出失败信号时,则应发出安慰的指导语。
生物反馈之所以能帮助人控制自己的生理过程,对行为的强化是重要的因素。
生物反馈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反馈仪的信号来补充、完善体内的反馈联系通路,以加强对骨骼肌运动的调节能力和达到对内脏器官活动的随意性调节;另一类是间接作用,即通过反馈训练,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以达到对抗应激的作用。
并非所有控制失调性疾病都能使用生物反馈来治疗,只有因反馈联系障碍所导致的控制失调性疾病才能用生物反馈治疗。
也就是说,只有反馈仪信号能可靠地反映控制失调状态
的那些疾病,才能作为矫治对象。
反馈仪能提供的反馈信号包括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反应、脑电波、心率、血压、血管、容积、胃肠活动产生的压力和胃酸度等。
对于某些反馈障碍来说,可以从上述反馈信号中找到特异性信号,例如肌电信号对于骨骼肌运动障碍,血压值之对于高血压病,心率信号之对于心律不齐。
有些反馈障碍找不到特异性反馈信号,只能通过非特异性信号的反馈训练,间接地获得治疗。
例如皮温反馈仪治疗偏头痛,肌电反馈仪治疗高血压。
生物反馈训练是通过影响整个应激系统而发挥其抗应激作用的,因此由于长期、过强应激反应而形成的疾病,例如大多数心身疾病和神经精神科疾病,都能通过生物反馈得到治疗或缓解。
使用生物反馈疗法应注意:①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躯体肌肉放松及精神状态放松。
即任其自然,解除焦虑患者警觉过度与反应过度的身心状态。
②心理要求处于此时此地的状态,既不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对将来忧心忡忡,不要把思维集中在解决任何现实性问题上,而应该任其无意志地自由漂浮。
③松弛状态下可能出现一些暂时性的躯体感觉,如四肢沉重感、刺痛感、各种分泌的增加、精神不振、漂浮感等,就应事先告知求治者,以免引起求治者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四)生物反馈疗法的治疗步骤
1.在实施生物反馈疗法前,必须向病人解释清楚治疗的目的和治疗方法,以消除对电子仪器的顾虑,使求治者明白,无电流通过躯体,也无任何其他危险。
并说明此疗法主要依靠自我训练来控制体内机能,且主要靠按时练习,仪器监测与反馈只是初步帮助自我训练的手段,而不是治疗的全过程。
要每天练习并持之以恒,才会有良好效果,全部解释可用录音带播放,再作个别答疑和补充。
2.在安静、光线柔和、温度26度左右的治疗室内,求治者坐在一张有扶手的靠椅、沙发或是呈45度角的躺椅上,解松紧束的领扣、腰带,穿拖鞋或便鞋,坐的时候双腿不要交叉,以免受压。
软垫或者宽椅可以使感觉舒服,头后有依托物更好。
3.第一次治疗与以后每次治疗前5分钟,记录安装电极所获基线数据(ba s e l in e da t a)或检查患者“家庭作业”所获成绩。
4.训练病人收缩与放松前臂肌肉和面部肌肉,然后令病人抬额、皱眉、咬牙、张嘴,一一放松。
告诉病人注意观察生物反馈仪器上的指针变化及偏转方向。
与此同时,注意倾听反馈音调变化并理解不同反馈音调的含义。
5.给病人增加精神负荷,如连续计算100减7或者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惊险和痛苦经历,同时注意观察并比较肌电、皮肤电、指端皮温、脉搏、心率、血压等的变化,找到最敏感的反应指标,作为下一步训练的选择指标。
在精神负荷下无显著变化的生物反应指标,在以后训练中也无法判定治疗效果,故不宜选择。
6.全身肌肉放松程序 根据雅克布森(J ac o b son)的方法,依次为上肢、下肢、躯干(腹部、腰部、肩背部)、颈部、面部肌肉。
首先做收缩与放松交替练习,最后作全身肌肉放松练习。
呼吸要求自然、缓慢、均匀。
请受试者设想鼻孔下面有兔子,呼吸不能吹动兔毛。
尽量保持头脑清静,排除杂念,不考虑任何问题,使自己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观察头脑中自发地涌现什么思想,出现什么情绪,这叫做被动集中注意(P a ssi v e c on ce ntr a tion)。
如无法排除杂念,可在每次呼吸时,反复简单数数字如“1、2”,或是默念:“我的胳膊和腿部很重,很温暖”,从而达到自我暗示作用。
治疗时,也可想象躺在有温暖阳光的海滩或乡村草地上,由治疗者描述视觉景象及鸟语、涛声与温暖感觉。
入境好的可达到思维停止,万念俱寂,使人可嗜睡,但应避免完全入睡。
7.治疗者注意调节反馈信号,调节阳性强化的阈值,阈值上下的两种信息用红绿灯光或不同频率的音调反馈,务必使阈值调整恰当,使病人获得自控生物指标的阳性信号占70%,阴性信号占30%左右。
阳性信号达90%以上甚至100%时,即提高阈值的标准要求;当阳性信号只在50%左右时,降低阈值标准的要求,使训练循序渐进。
每次练习完毕,指出所获成绩,布置家庭作业并提出下次治疗室练习任务。
例如,额肌松弛的表面肌电指标,由开始治疗的5微伏,通过每次练习,达到如4.5、4、3.8、3.4微伏等。
每一次练习的20~30分钟内,反馈信息亦可中途关闭,只在开始与结束时检查肌电指标,每次治疗结束后,让病人做几次肢体屈伸运动,使病人感到轻松愉快,再离开治疗室。
8.在没有仪器监测的情况下,要求病人每日做“家庭作业”。
即在病人比较方便时(如中午、晚上睡觉前或清晨),自己练习,每次10~30分钟,每日1~2次,并持之以恒。
9.治疗的一个疗程约10次左右,可以每周二次,其余5天都在自己家里练习,亦可在开始治疗时每周四次,以后每周一次,巩固并随访疗效,持续3个月到半年。
10.如果通过多次练习,每种反馈性生物反应指标并无明显变动,应该与病人交谈是否已了解练习的目的与方法,如果不是理解与技术中的问题,应考虑另择反馈性生物指标。
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治疗,生物反应指标有明显变动,自我调节良好,但临床症状仍无明显进步。
例如肌肉松弛甚好,而焦虑依然如故,亦可另择其他生物性指标进行训练,或改用其
他治疗方法。
应注意有求全责备性格的病人,以及对现实生活有许多不满或歉疚者,包括对疗效的低估,并非治疗实际无效。
11.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与治疗结束后,由观察者填写记录单,病人自填症状变化量表,这样可做出对比,确定有无疗效。
(五)生物反馈疗法适应征
1.偏头痛 使用皮温生物反馈仪进行手指温暖训练或先进行前额肌电放松训练,再进行手指温暖训练。
2.紧张性头痛 使用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前额肌电反馈放松训练,或对病人诉说有异常高的肌电活动的部位作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3.混合性头痛 先进行前额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然后进行手指温暖训练。
4.雷诺氏病 手指升温生物反馈训练。
5.哮喘进行前额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6.焦虑症进行肌电放松训练,同时配合药物,如有手指冷的症状可结合皮肤升温生物反馈训练。
7.恐怖性神经症 以系统脱敏法、示范法等行为疗法为主;配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增加系统脱敏疗法的效果。
8.失眠症伴有紧张情绪的失眠者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结合松弛训练;无焦虑的失眠者用脑电图θ节律反馈或产生感觉运动节律(S M R)解决。
9.高血压血压生物反馈训练或肌肉放松、手足温度升高训练。
10.心律紊乱 用心率生物反馈仪或心电图记录仪训练、控制心率。
11.腰背痛 先全身后局部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12.磨牙症 前额、嚼肌肌电放松训练。
13.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性神经性皮疹,慢性荨麻疹等)皮温生物反馈或皮电、肌电放松训练。
14.糖尿病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作为辅助治疗。
15.类风湿性关节炎皮温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16.书写痉挛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后皮温生物反馈训练放松情绪,结合书法练习和系统脱敏训练。
17.中风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肌肉,位置反馈训练运动,力反馈训练荷重。
18.手康复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帮助肌肉再训练。
19.面肌瘫痪手术(包括面神经直接修补、神经移植、肌内移植)后康复 移植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
20.痉挛性斜颈胸锁乳突肌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21.各种成瘾及不良习惯(嗜烟、酗酒、过量饮食、咬指甲等)皮电或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22.儿童多动症 用额肌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配合药物治疗,也可用皮温反馈训练。
23.消化道溃疡皮温、肌电生物反馈松弛情绪可缓解症状,无专用生物反馈仪;可用医生报告胃液PH值的方法作为反馈信号,使病人学会控制胃酸度和胃液量。
24.大便失禁 无专用生物反馈仪。
可在直肠内置放三球记录系统,由医生报告气球充气时病人控制直肠肛门括约肌收缩的情况(反馈信息)。
也可用肌电、皮温、皮电生物反馈仪配合情绪放松训练。
25.其他 如过敏性结肠炎,肿瘤、肥胖症等,都可用生物反馈进行放松训练,通过情绪调整,配合药物与行为治疗,促进疗效。
(封丹珺)
实验一 放松训练实验
(一)背景介绍
放松反应训练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
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
训练技术。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生训练(或称自生训练)、美国的松弛反应(r e l a x a tion r e spons e)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
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放松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放松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①安静的环境。
②被动、舒适的姿势。
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
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在诸多的放松训练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雅克布森(J ac o b son)所首创的渐进性放
松法(pro g r e ssi v e r e l a x a tion,简称P R)。
这一方法是由美国生理学家雅克布森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放松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
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放松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
过去,常常将它与系统脱敏疗法联系在一起。
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已将它独立地作为治疗心理生理障碍(如高血压、失眠)的一种方法,并且应用日趋广泛。
目前广泛用于治疗焦虑症、恐怖症、紧张性头痛、入睡困难、高血压病和转变A型行为模式等。
另外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得
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
放松反应疗法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
今天,各种放松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
方法。
另外,它还广泛地运用于普通人的体育竞赛、文艺表演、考试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提高竞赛、考试成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