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李庄古镇导游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宾李庄古镇导游词

【篇一:宜宾李庄古镇营造学社讲解词】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讲解词

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李庄古镇,参观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李庄镇外上坝村月亮田张家院子。

(院落)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国第一个调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北京后,营造学社成员离散,营造学社成员在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带领下辗转昆明于1940年迁来李庄,租住在此,开始了为期6年的相对安定的古建筑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院中雕塑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指雕塑)。

(大门)这是清代晚期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口雕塑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1940年,年方16岁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成为练习生,师从梁思成、刘敦桢等学习古建筑。门口馆名由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

(过道)营造学社迁驻到此后,租用了张家大院的西院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左侧为梁思成一家的住房,中间门厅进去为办公室,迎面的几个小房间分别为罗哲文、卢绳、叶仲玑、王世襄等四个年轻人的房间,房间非常小,仅能容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条件十分简陋。

下面请大家随我进馆参观。

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唯一的以中国古建筑和建筑科学为研究对象的民间学术组织,成立于1930年2月。其创始人朱启钤先生一生颇具传奇,他在晚清和民国前期出任公职,曾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务(指版面)。,从政期间,创办了北京第一个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和北京第一个公园(今中山公园)。后退出政界,改为经商,开办煤矿和轮船公司,并将中兴煤矿经营到全国第三,仅次于洋人开办的抚顺、开滦煤矿。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协委员,1964年去世,享年92岁。朱先生在从政和从商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文化事业,曾向故宫、北大图书馆、清华图书馆捐赠大量文物和图书。

1925年陶湘出版《李明仲营造法式》后,朱启钤为进一步研究中国

营造成立了营造学社,并开始收集与中国营造有关的书籍资料及明

清样式类的模型等。1929年,朱启钤在北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了一次展览,展出他多年

收集所得的中国古建资料、书籍、模型等,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得到了中美庚款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董事之一周诒春的支持,协助朱启钤向中美庚款基金会申请了一笔研究经费。朱启钤为了区

别由他个人出资办的“营造学社”,遂改名为“中国营造学社”,并于1930年2月正式成立。学社成立之初,地址设在朱启钤北京宝珠子

胡同7号宅内(指创作国画),直到1932年迁至中央公园。展柜中

陈列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营造学社主办的建筑学术期刊,也

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著作,1930-1945年间印行,共计7卷

23期22册,约5600页,其中插图约1600页。(指实物)。

营造学生的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

为学社的职员,每天上班,领取工资;另一部分则是社员,来自财

政界、学术界、文化界及营造厂商、社会名流等。学社最初只有陶洙、阚铎和宋麟徵三人上班,为庚款项目能尽快获得成果,营造学

社聘任了一些受过过系统教育的专门人才。 1931年,在东北大学任

教的梁思成来到学会担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随夫一同入社任校理。之后,刘敦祯先生也来到学社,任文献部主任。不久,单士元、邵

力工、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等先后加入学社,组成了强有力的

效率极高的研究班子。学社最早有三名日籍学者,但在1931年“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梁思成、刘敦桢坚持民族自尊,坚决反对与日本

侵略者有任何形式的来往,三位日籍社员先后离开学社。

梁思成,广东新会县人,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逝于北京,其父亲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早在192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

留学时已注意到国外对本民族的建筑史有系统研究,而中国没有自

己的建筑史,于1928年回国在东北大学创办第一个建筑系,1931

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在李庄完成扛鼎

之作《中国建筑史》。(指版面)

刘敦桢,1897年生于湖南新宁,1968年逝于南京。早年留学日本,注意到日本政府和民间很注重保护古迹,而更为丰富的中国古代建

筑艺术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1922年回国后与友人创办中国最

早的建筑系之一——苏州工专建筑系,1928年发表首篇论文《佛教

对中国建筑之影响》引起关注,后到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1932年

加入营造学社任文献部主任。(指版面)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

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

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

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

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

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林

徽因不到20岁就立下学建筑的志愿,梁思成也因林徽因而学习建筑,两人于1928年成婚后共同致力于所钟爱的建筑事业,生活中相互扶持,工作中相互协助,感情深厚(指版面)。1928年春,林徽因与

丈夫梁思成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张学良出资发

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

一举夺魁,拿下那次比赛的最高奖金。这张图是1936年,为了实地

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林徽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指图片)。展柜中陈列的是民国长衫(指实物),长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等,清朝中后期汉人根据满族长袍改的。清朝后期中国人

以此为常礼服。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长衫立领在1900~40年代流行一时。特别是在新派知识群体中,穿长衫、戴眼镜成了当时这一群体的普遍服饰特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

识精英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利用

聚餐、茶会组织沙龙,在自由自在的品茗或餐饮中纵论古今、谈天

说地,彰显学问之美,追寻人生之乐。其中,林徽因的“太太客厅”

最具代表性。1930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由东北大学到北京工作,安

家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3号。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幽静典雅,每逢周六下午,一些学术大家、社会名流,总会自觉地来到这

块极其舒适雅致的地方,品茶闲聊,切磋学问。胡适、徐志摩、金

岳霖、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是这里的常客,还有来北京访学的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等外国朋友。每当聚首,林徽因

是当然的中心,其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流利的

口才,以及得理不让人的气势,在场者皆为之折服。聚会中,他们

的话题总是没完,大半天过去了,仍恋恋不舍,只能期盼下一次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