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教杯教学设计《背影》吴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教杯教学设计北京市~学校吴涛】
当时只道是寻常
——《背影》中的情感复调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生命•实践教育学:传统课堂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忽略了对人的整体的生命成长的意义,割裂了学生与其成长之域一一广阔的日常和生活领域的联系。1997年叶澜教授发
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提出以“生命”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自觉、关注个体与其成长领域的联系。
2.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突破总是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开辟一条以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起点的归纳式教学思路: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
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经验独立或合作地解决核心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而产生和理解本节课预期的新知识、新方法。
《背影》这篇文章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叙事
散文,但每篇文章的叙事结构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枣核》以特定的事物为线索展开叙述,《我的母亲》以不同时期的回忆片段缀连成文,而《背影》则看似叙事实为抒情,看似以四次“背影”片段结构文章,实则是以父亲对儿子一以贯之的爱,和儿子从不理解这种父爱到
理解父爱的双线情感来结构文章的。也就是说,在《背影》中存在两条情感脉络,一是不同时间段父亲对儿子不同方式的爱,一条是“当时”的儿子和“现在”的儿子对这种父爱从误解到理解的成长线。这两条线巧妙地盘织在一篇文章中,互相阐发,互相对话,带有陀思妥
耶夫斯基似的“复调”意味。透过这两条线,我们可以看到《背影》不仅呈现出来了一个如山似水的父亲形象,也勾画出了一个儿子的成长历程。
在深入《背影》情感复调研究之前需要安排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背影》,并写出两到三个自己不理解或者希望老师能深层次研讨的问题在班里分享,初步解决感知文章内容、体
验文中情感的目标。同时,需要学生将收集上来的问题整理、归类、合并从而形成《背影》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以供课堂教学研讨。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模糊感觉到叙事散文的结构形式,也能初步通过叙事线索、叙事结构体会文章的情感,然而像《背影》这样的文章因其
情感内涵远远大于表面叙事,对于学生阅读来说确实是困难的,也是必要的。所以这一课时
的主要教学任务落在通过核心问题研讨《背影》的情感复调上。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将使用“核心问题”探究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学生阅读《背影》,提出自己对这篇文章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的任何需要解答或研讨的问题;
其次,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汇总、整理、分类、归纳、合并,继而形成《背影》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学生自主研讨尝试解决浅层问题;
然后,老师在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提升进而形成《背影》这篇文
章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师生共同探讨;
最后,运用从“核心问题”中新习得的知识或能力,勾连自己的生命经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有如下表述“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结合课标要求以及这一单元文章的
整体特征,确定《背影》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就《背影》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将问题分类整理合并,自主解决浅层问题。
2•能通过“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理解《背影》中的情感复调。
3能将“情感复调”模式运用到自己的片段写作中。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能通过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理解《背影》中的情感复调。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第二课时完成目标2和3。本设计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1、导入
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人影阑珊中蹒跚而去,朱自清将父亲勾勒成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仿佛清朗疏浚却又迷雾重重。大家在上节课中关于《背影》中的这个“意味深长”的父亲已经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也已经自主解决了一部分浅层问题。剩余的几个深层问题,老师经过归纳合并发现其实大家虽然表达不一样,但都将关注点投向了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请大家结合文章,来谈一谈,儿子那
时“太聪明”的表现。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入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①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到了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我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与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老师的补充:文章从一开始徐州奔丧、南京勾留情节的叙述中就表现出了父亲和儿子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如“到了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我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儿子来说,家中的萧条、落寞以及亲人
的辞世都是非常大的触动,“客厅中的大红漆花瓶,屏风,板桥的手迹已经尽数进了当铺一—《朱自清与<背影>》朱国华”,这眼泪中有无助,有无所适从的惶恐。而同样面对这些,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其实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来说,这些事情更严峻地考验着他的承受能力,尤其当时他自己的母亲离世,家境颓败到需要借钱办
丧事,而他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现在被迫赋闲在家,不能供得起成绩优秀的
二子读上海交大。这些中年压力没有将他打到,他表现出了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豁达和坦然,而且安慰自己的儿子不要难过,这未尝不是对子女的保护和关爱。但那时的儿子却没有想到
父亲身上承担的这一切。
②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儿子“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再三劝他不必去”与父亲“因为事忙” “说定不送我” “但终于不放心”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老师的补充:在南京时,儿子被朋友约去“游逛”,还“勾留”了一日,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家里的寥落、衰败,流过眼泪后便也能够很快变成轻描淡写。相对照的是,父亲在南京却“因为事忙”,前文中已经有交代“父亲的差使交卸”“到南京某事”说明父亲是失业的状态,家里还有很多外债。“我的祖父和父亲两代做官,家道富有,积蓄颇丰。1912年,军阀徐宝山以逮捕和杀头作要挟,勒索朱家钱财。祖父为保家人安全,被迫捐出大半家财,终因不堪勒索而辞世。父亲惊惧交加,累倒生病,被迫辞去宝应厘捐局长。经此变故,家道中落。当时“我”已15岁,也当有刻骨之恨。至1917年,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父亲在徐州纳了几房妾,赶去闹事。父亲被撤职,花了很多钱,仍亏空500元,祖母又不堪承受
而辞世。父亲又卖又典,才还了亏空;又借高利贷,才办了丧事。” 一一载《朱自清年谱》(姜建,吴为公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在这样的情境下,儿子不仅没有看到
父亲的身心疲惫,反而对父亲执意要送他,并多次嘱咐查房照应他这样的事情表现出极为反感。
③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与父亲“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老师的补充:父亲忙着给脚夫行小费,并非常不“大方”地和脚夫讲价钱,以父亲从前
的地位,并不会在意这些小钱,但在家里经济如此窘迫的时候,他要为这些小事为了儿子不
惜不顾颜面低声下气,其中的悲凉力透纸背,而作为儿子,却“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
嫌弃一个渐入老境一败涂地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