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001
课程总学时:72 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首选教材:徐美银等编著:《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制定(或修订)单位:经济贸易学院。
制定(或修订)时间:2008年10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
性质:专业基础课。
任务:《经济学原理》是研究西方经济的一门理论课程。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教委规定《西方经济学》为财经类各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因此,它属于财经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目的: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完整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习者能能把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能运用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生产最优组合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生产成本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能运用国民收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失业理论、总供给与总需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
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的先行学习课程一般包括:
A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三或四)
B政治经济学
(2)本课程又是学习下列课程的先行课程
A《货币银行学》
B《国际金融学》
C《保险学》
D《货币金融学》
E 《国际贸易学》
F 《市场营销》
G 《国际经济学》
3.课程特点(包括课程重点、难点)
(1)内容丰富,观点复杂。
(2)概念抽象,体系庞大。
(3)数学化,模型化,数学模型及其分析技术贯穿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
4.教学总体要求:
要求预习、及时复习,要求联系中国实际思考问题,要求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扩大视野。
5.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配置
主要教学手段建议: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环节配置: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社会调查等相关教学环节。
6.教学总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72学时, 4 学分,理论教学 72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内容理论教学学时实验学时
1 导言 4
2 需求与供给 6
3 弹性理论 4
4 消费者行为理论 4
5 生产理论 4
6 成本理论 4
7 完全竞争市场 4
8 不完全竞争市场 2
9 分配理论 4
10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2
1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
1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
1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
14 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2
15 IS-LM模型 4
16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4
17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
18 宏观经济政策 4
19 开放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4
小计72
7.考核及计分方式
考试类型:考试,闭卷。
成绩以百分制计,平时成绩占30%,由答问、作业等构成。
8.教材选择:
文字教材有主教材和参考教材,主教材旨在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包含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参考教材则从另一种角度编排内容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主教材的内容。教学学时数按照72学时掌握,采用《经济学原理》(徐美银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该书内容比较全面,还体系科学合理,循序渐进,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基本上能够概括经济学体系与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级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与方法。
参考书目:
《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宋承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西方经济学》吴易凤、刘风良、吴汉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经济学(下册)》国家教委组编高鸿业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西方经济学》陈及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宏观经济学》梁东黎、刘东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级宏观经济学》袁志刚、宋铮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邓海潮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美]多恩布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学》(上下)[美]斯第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经济学原理》(上下)[美]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微观经济学》—[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张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西方经济学》,梁小民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言
本章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概括性说明。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5)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本章主要介绍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说明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关系,阐述了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属于重点章之一。
本章重点包括: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的含义。
(6)供求定理。
(7)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8)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第一节需求理论
第二节供给理论
第三节价格的决定
第四节价格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弹性理论
本章是前一章的继续,说明价格、收人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量的关系,从而指出了由于价格弹性不同,价格对厂商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本章的重点包括:
(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
(3)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第一节需求弹性
第二节供给弹性
第三节弹性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需求定理。说明在价格和需求的背后有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而进行理性抉择。
本章的重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