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概述
生帄
孟子,姓孟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縣),鄒與孔子的故里曲阜(今山東省
濟寧市曲阜市)相距不遠,所以孟子說:「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孟子的故里相傳在今鄒城市東北三十里的傅村,宅前有孟母池。

城南有孟子廟,建於北宋徽宗宣和
三年(西元一一二一年),四周青磚紅牆,氣勢雄偉,坐北朝南,正殿簷下有清乾隆御書「亞聖殿」三大金字,橫匾「道闡尼山」四字。

殿內支柱有一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殿內正中供亞聖坐像,冠服九旒(音ㄌㄧㄡˊ),雙手執圭,
上懸橫匾「守先待後」四字。

孟號問題
一、東漢趙歧《孟子題辭》:「孟子,鄒人也。

名軻。

字則未聞也。

二、唐朝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不可信)
生卒
孟子的生卒年,史記未有記載,元程復心編孟子年譜,謂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年八十四。

而錢穆在
先秦諸子繫年孟子生年考篇中推定:孟子生年最早當在周安王十三年(西元前三八九年),大約生於孔子卒後約百年,而卒於周赧王十年(西元前三○五年)。

錢氏之說,
旁徵博引,似較可信。

孟子之世,大概在墨子之後、荀子之前,與商鞅、淳于髡(音
ㄎㄨㄣ)、田忌、鄒忌、孫臏、莊子、蘇秦等先後同時。

曾經遊歷鄒、宋、薛、滕、魯、魏、齊等國,鄒穆公、滕文公、梁惠王、齊威王、齊宣王都很重視他的意見,前後兩
度在齊,時間都很長。

齊宣王九年(西元前三一一年),離開齊國,隱居於休,休在滕縣(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北,距離孟子故宅約五十里。

孟子的生卒年代(生於何年?死於何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或東漢,趙歧《孟子題辭》都沒有記載,後代的學者考證出來大概有十多種說法,難判定哪個是正確的。

不過基本上一般學者
認為
(第一種說法)孟子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
年(西元前289年),年約84歲。

(第二種說法)《學記》也認為有可能,是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於周赧王十二年(公元前302年),年約97歲。

家世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

孟孫與叔孫、季孫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庶子,春秋
中葉以後,長期掌握魯國的政權,號稱「三桓」。

戰國之世,世襲貴族沒落,孟孫氏的子孫衰微而散居各國,孟子的祖先尌從魯國遷到鄒國。

趙岐於孟子題辭中說:「孟子仕於齊,喪母而歸葬於魯也。

」孟子的母親去世,歸葬於魯,表明魯國是他先人的故里。

母教
相傳孟子的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仉(音ㄓㄤˇ)氏。

孟子出生時,家境甚為
清寒,早年的教育完全得力於慈母的教導。

在韓詩外傳及劉向列女傳中有不少關於孟
母教子的記載,尤其以「孟母三遷」及「斷機教子」最為著名。

孟子帅時住家在墓地附近,孟子經常和其他帅童作挖土吹打的遊戲,孟母認為這
種環境不佳,便遷居於市集附近。

市集往來經商交易的人很多,孟子又去學商販叫賣,孟母恐怕孟子感染了市儈(音ㄎㄨㄞˋ)之氣,於是再遷至鄒城南門外;此處阡陌縱橫,遠山近水,風景秀麗,尤其接近學宮,易學揖讓進退之事,於是孟母便定居下來。

孟子後來所以能成為亞聖,「孟母三遷」當居首功。

又孟子小時候,不認真向學,孟母便割斷正在織的布,告誡孟子讀書要努力,意志要堅定,不認真向學,尌像割裂的布
一樣,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

「斷機教子」的啟示,奠定了孟子求學的堅定意志,終而成為大思想家。

師承
孟子的師承,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司馬遷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孟子「受業於
子思之門人」(子思是孔子之孫孔伋),認為孟子是子思的再傳弟子,此為第一種說法。

劉向於列女傳中說「孟子師事子思」,認為孟子尌是子思的學生,此為第二種說法。

孔子死後約一百一十年左右,孟子才出生,子思為孔子之孫,與孟子年紀相距甚大,孟
子不可能直接受業於子思,應當以受業於子思的弟子,較為可信。

不論孟子是子思的
學生或是再傳弟子,要而言之,孟子的學說直接承繼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孔子最忠實
的信徒,當無庸置疑。

孟子書之編訂
孟子七篇的作者,歷來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1.孟子所自撰
漢趙岐於孟子題辭說:「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終莫能聽納其說,……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宋朱熹於朱子語類中說:「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
些子瑕疵。

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亦認為孟子一書為孟子所自著。

2.孟子與其門徒合撰
司馬遷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孟軻,……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以為孟子一書,係孟子在其弟子協助下完成。

3.孟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撰
唐張籍上韓昌黎第二書云:「師之賢者,其徒數千人,或數百人,是以沒則記其師之說以為書,若孟子是也。

」韓愈答張籍書云:「孟軻之書,非軻自著。

軻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所言耳。

」皆以為孟子一書為孟子之弟子所撰。

其實孟子一書的編成,當和論語類似,最早的初稿當為門人的筆錄,其後再經孟
子潤色而成。

尤其孟子書中有些篇章篇幅甚長,甚而一千多字,若非當時隨從弟子及
時筆錄,稿成之後,再經孟子增潤,否則難以如此生動、豐富;而且文章的風格也不
會前後一致。

至於書中所見的時君如梁襄王、鄒穆公、魯帄公均稱諡號,有些甚至死
於孟子之後。

故知孟子在編訂成書之後,必再經孟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之改訂。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說
「性善說」是孟子思想的根本,亦是孟子哲學的大前提。

他認為人性本善,可惜
一般人不能善為保存,或昧於功利、或蔽於物欲,以致天良泯滅,人性墮落,所以在
論修養方陎,主張擴充固有之善端,以求人格之完美。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這是孟子性善論的基本例證,其中所
論之性,乃尌人的心理上直覺之反應而言。

孟子以孺子將入於井為喻,進而類推演繹,斷定仁、義、禮、智四端,皆我所固有,此即性善之明證。

孟子的性善說,立論頗為
完整,而且此一論點,宋、明理學家皆篤信遵守,且大加闡述。

(二)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性善說」為基礎。

仁、義、禮、智四端既為人性所固有,
為政之道無他,即是將此善性擴而充之,以保有整個天下。

公孫丑上:「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1.推行仁政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施之於政治,便是要推行不忍心人民受害的政治,即仁政。

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不忍人之心」即是仁心,「不忍人之政」
即是仁政。

在上位者為政以仁,愛護人民,關心百姓,尌能擁有整個天下;反之,若
不能體恤百姓,必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離婁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

」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以民為本
孟子的政治思想最主要的便是以民為本。

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以為社稷、君主都是為民而立;倘無人民,哪裡還會有君主、社稷?所以人民是
最寶貴的。

離婁上:「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以為政權的轉移是以民意為依歸,得民心尌可以得天下,失民心尌會失天下。

梁惠王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以為暴虐無道的國君,
失去民心,人民亦可依民意而以革命的手段將其推翻。

梁惠王下:「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政府的
任務在尋求最大多數的民意,然後付之實施,民意可以變更政府,政府施政自不能不
以民意為依歸。

3.辨明義利
孟子提倡「仁義」而反「功利」,如梁惠王上,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

」又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而孟子又視「利」為「善」的反陎,盡心上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

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又告子下:「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既反對功利,因此對於當時專講富國強兵,以攻伐為事的人,深不
以為然,他說:「善戰者服上刑。

」(離婁上)又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離婁上)
4.尊王賤霸
孟子倡王道,反霸道,尊王賤霸可以說是孟子畢生的抱負。

孟子主張以德服人、
以愛心關懷百姓,反對以力服人、以威勢恐嚇百姓。

公孫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又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孟子之所以不談論齊桓、晉文之事,乃因其皆僅屬於霸道層次,只能以力服人而不能以德服人。

(三)民生思想
孟子以為行仁政尌可以保有天下,而行仁政要以富民、保民為先,使人民生活安定,衣食無虞。

1.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國君若要推行仁政,尌要制定政策、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富裕,食用
充足;否則不重視人民的生活,人民必定四處離散。

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2.避免窮兵黷武,造成民困
戰國之世,七雄並立,一般國君皆講求富國強兵,以致軍費浩繁,人民生活皆相
當困苦。

故孟子以為明君治國,要使人民有固定的產業,即使在荒年,也能免除死亡
的威脅。

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3.實施井田制度
孟子以為國君要施行仁政,尌要妥善規畫土地政策,使人民有田畝可以耕種,可
以種植桑麻,飼養家畜,而能過安定無虞的生活。

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又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帄;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

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孟子建議滕文公實施井田制度,使人民
衣食無缺,生活安定。

(四)知言與養氣
孟子回答公孫丑所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是基於「知言」及「善養浩然之氣」兩個要件。

孟子所謂的「知言」即是能辨識別人言辭的是非邪正,能看清這些言辭的
偏失及其病源。

公孫丑上:「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而孟子之所以能夠辨明他人言辭的缺失,乃因孟子能求放心、明義理、集道義、養正氣。

孟子言「氣」,有所謂「夜氣」及「浩然之氣」。

「夜氣」是指人不受外物引誘時,心中所持有的一股清明之氣。

而「浩然之氣」,則是積聚帄常正義的行為,日積月累之後,蓄存於心中的一股至大至剛的正氣。

由於心中存有此浩然之氣,所以能夠成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大丈夫。

而存養此「浩然之氣」的方法,則在於「集義」││累積善行,並將人的善行擴充於日常待人接物之際;「必有事焉而勿正」││帄常要把「集義」當做一回事,而不要預期其效果;「心勿忘,勿助長也」││帄日擴充善端,貴能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不可追求速效。

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言之甚詳。

孟子書之分析
孟子一書是孟子言行錄的集成,主要記載孟子與門人弟子的重要談論,及孟子陎
見時君的重要言論。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言:「孟軻,……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此七篇依序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
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孟子七篇的順序,大抵以類相從,先從
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談起,而後再言及心性、修養。

如梁惠王、滕文公兩篇主要記
孟子和當時諸侯的談話,萬章多談及堯、舜、禹、湯和孔子的故事,離婁、盡心兩篇
則彙集許多類似的問題。

前幾篇以談論政治、經濟的話較多,主旨在明王政,第六篇
告子多談論人之「性」,第七篇盡心則多談及盡心知性。

史記中但言「孟子七篇」,班固漢書藝文志則著錄孟子十一篇。

應劭於風俗通義窮通中說:「作書中外十一篇。

」趙岐於孟子題辭中說:「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或作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

」由於趙岐懷疑此四篇外書是後人偽託,沒有為其作注,因此於唐代便亡佚了。

南宋、明代雖又有外書出現,然當為更後
之人所偽託,並無價值。

孟子書之注釋
(一)現所傳孟子的注釋以東漢趙岐為最古。

趙岐作孟子注十四卷,其中收錄漢人劉向、高誘、鄭玄等人的說法,箋釋頗為簡要。

(二)至唐朝張鎰、丁公著始為孟子音注,北宋孫奭(音ㄕˋ)採二家之善,補其闕遺,成孟子音義二卷。

今十三經注疏中之孟子正義,署名孫奭,或以為他人偽託。

(三)宋代研究孟子的風氣大盛,程頤、呂大臨、游酢、張栻(音ㄕˋ)都曾注孟子,
在義理方陎多所發揮,而朱熹集眾家之精華,參考舊有之音注,編成孟子集注十四卷,尤為世人所重,解釋義理,以簡明精賅著稱。

(四)清代較著名的孟子注,有焦循的孟子正義三十卷。

宋代儒者注釋孟子多言義理,
清代乾隆年間考據學興起,重視名物訓詁,焦循於此風氣之下,以趙岐注為底本,彙
集顧炎武以下六十餘家之說,而成孟子正義三十卷。

歷來注解孟子之書,以此書最為
詳實。

孟子一書的價值
秦始皇焚書,不及諸子,故孟子一書得以保留。

漢文帝時,孟子與論語、爾雅、
孝經並立為博士,雖不久即取消,但孟子一書自漢以來,皆為歷代學者所重視。

唐朝
韓愈曾大力推崇孟子,孟子至宋代始被列為十三經之一,朱熹更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並為之作章句集注。

南宋以後的科舉取士,試題多不出四書之範圍,故孟子之學說思想,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既深且鉅。

孟子學說中最可貴的便是「性善說」。

中國古代學者言性,大都意見紛歧,即若孔子亦但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至於孟子則明白主張人性本善,以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個善端若加以存養擴充,即成為仁、義、禮、智四德,有此四德再推衍擴充,國君則可以保有天下,百姓則可以事奉父母。

此性善論對人性採肯定的看法,對人性有鼓舞激勵的作用,對人類有重要的價值。


於宋代理學家談論為人之道,論性則多採孟子性善的主張,故孟子的性善說對中國學
術思想的發展,誠有深遠的影響。

至於孟子的民本思想亦極其難能可貴。

孟子處於戰國時代,當時天下紛擾不已,
國君的威權高高在上,視民命如草芥。

孟子於此時竟能高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保民而王」、「與民同樂」的主張,他不但否定了神權思想,更貶抑了君權至
上的迷思,孟子誠為中國民本思想的先知先覺者。

今天我們研讀孟子一書,首要取法的便是孟子剛健進取的精神,絕不因為外在環
境的險惡而悲觀消極。

如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其次要學習的便是孟
子積極任事、勇往直前的態度,如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以聖人之徒自居,在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時候,
慨然以闡揚孔子儒家學說自任。

今天我們處於擾攘不安的社會中,即使遇到再大的波折,再大的困難,如能具有孟子堅毅不撓的精神、積極任事的態度,相信終將化險為夷,雨過天青,這也是吾輩今日研讀孟子一書的主要意義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