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民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湘西土家族民歌
我本人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为土家族。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对本民族的经典歌曲也耳濡目染了不少。现在想浅谈一下湘西土家族的民歌。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以上是通过在网上搜集的资料,因为我本人的见识尚浅,不能由此做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大致了解了土家族民歌的概况后,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生平经历来说说我的民族的民歌。我中学时期,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土家族的摆手舞,每天伴着摆手歌的配乐我们就像别的地区的学校里的孩子做广播操一样跳摆手舞。而配乐的摆手歌我也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因为我们现在大多已经不会说和听懂土家语了。传统摆手活动系在固定的摆手堂进行。摆手歌有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编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个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歌手们坐下来唱的,有单唱、对唱、轮唱等。歌手是摆手活动的主持人“梯玛”、掌坛以及其他善歌者。摆手歌有即兴而歌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玛”领唱、世代传承、内容浩繁、唱词是固定的古歌。现记录完整、注有原文音标的摆手歌已作为土家族的古籍作品公开出版。
其次我知道的就是生活歌了,它是一类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的歌曲。主要内容是关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生活歌贴近生活,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农民和妇女的痛苦,表达对苦难的发泄和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如有一首歌叫做《十二月长工歌》,歌词唱到:“正月里来正月中,财主托人请长工。三杯苦酒吃下肚,一年牛马做上头。二月里来二月中,肩背衣裳去上工。丢下老母无人管,新来妻儿打短工。三月里来三月中,风雨扶犁不停工。一犁耕出爷碑记,眼泪汪汪如泉涌……”这是长工自述体时序歌。《十二月长工歌》是以一年的月份﹑时序为诗节顺序组成的抒情叙事曲。它描写一年之中﹐从长工和地主讲工价﹐订契约﹐议活计﹐历述生活待遇﹐到年终下工等完整的生活图景。它抒发长工的悲愤﹑抗议的强烈感情。表达了他们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再就是我印象极其深刻的哭嫁歌。土家族新娘出嫁时有哭嫁的风俗,这时候光哭吼肯定很没意思,所以哭嫁歌随之诞生并逐渐成熟形成一个系统。歌词大意都是诉说新娘对娘家人的不舍与留恋,同时又对未来婚姻生活有几分担忧。现在很难找到具体歌词释义了,所以要搜集资料的话我害的回趟老家去采访一下老一辈的人。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生子添女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叫做吃
祝米酒;筵席结束后,俩亲家母头戴草帽,脸上抹些锅咪,手里拿着蒲扇或扫把对唱、对跳,相互祝福、打情卖俏、送情送爱,就是这样一唱一跳,把整个祝米宴会推向高潮。乡民们称之为叫打“花鼓子”,也有人叫它喜花鼓或花鼓戏。《黄四姐》就是祝米宴上的传统保留节目。《黄四姐》歌词:“(男唱)黄四姐,(女唱)你喊啥子,(男)我给你送根丝帕子,(女)我要你根丝帕子干啥子,(男)戴在妹头上,行路又好看,坐着有人瞧,我的个娇娇沙。(女)哎呀我的哥,你送上这么多,(男)东西送得少些沙,你不要这么说……。”湘西土家族民歌有大量的那女之间打情卖俏表达男女之间互相爱慕或者一方追求另一方的民歌。沈从文在他的著名作品《边城》中就写过为了得到女主公翠翠的爱慕,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文学来源于现实,从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湘西地区民歌的无穷魅力。它众多的形式与丰厚的内涵可以表达出湘西土家人民的丰富情感。我作为湘西土家人的一份子,希望能为民歌这种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的流传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