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来历及中东问题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色列起源
其实,今天斗得你死我活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源于一个古老民族——闪族(闪米特)。
具体到巴勒斯坦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迦喃人,此后一支叫做哈卑路的游牧民族迁入,排挤了迦喃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他们就是希伯莱人的祖先。
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史载是一位睿智的伟大君主,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都城,耶路的意思是城,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可惜这个城市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没有和平过。
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立了宏伟的所罗门圣殿,后来犹太教视耶路撒冷为圣城,圣殿所在的圣殿山为圣地。
公元前935年,以色列—犹太国家分裂,北方称为以色列国,南方称为犹太国,这便是以色列和犹太两词的来历。
说起这犹太人的历史,是非常悲苦的,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500多年中,他们经历了三次大离散,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灭犹太国,摧毁了耶路撒冷,将数万名犹太贵族、工匠押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离散。
公元前538年,波斯人攻占巴比伦,巴比伦之囚才返回故乡。
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大约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200年后,马其顿人大举南下,犹太人再次被征服,流落到南欧、北非、中亚,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离散。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在几十年中不断起义反抗,都遭到了罗马人的残酷镇压,被卖为奴隶的达一百万人以上,幸存者也纷纷逃离家园,流落他乡,这便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离散。
至此,犹太人作为巴勒斯坦地区主要居民的历史结束,犹太人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
犹太人走后六百多年,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帝国的一个省,此后当地居民逐步阿拉伯化,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一直繁衍生息在这里,这里就成了他们的祖国。
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阿拉伯人与历次东侵的十字军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自己的祖国。
看到这里,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说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到底是阿拉伯人的呢,还是犹太人的呢?真是一桩难缠的历史公案啊。
犹太人在离开巴勒斯坦以后,大多经小亚细亚半岛,流散到了欧洲,虽然没有了自己的祖国,但是犹太人仍然信仰自己的犹太教,讲希伯莱语,用希伯莱文。
常言道,没娘的孩子象根草,没有祖国的以色列人,就象没娘的孩子,走到那都是少数民族、异教徒,倍受歧视,心酸异常。
就在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不久,基督教产生了,其实基督教最早还是
从犹太教脱胎出来的,但是从基督教产生开始,两教就一直对立,传说耶稣就是被犹太教上层人士勾结罗马总督害死在耶路撒冷并升天的。
中世纪基督教独步欧洲,犹太教自然被视为异端邪说,一切天灾人祸都被归罪给犹太人,黑死病、霍乱、鼠疫,都被说成是犹太人招来的,教堂失火、洪水泛滥都是犹太人来造成的,总之犹太人成了万恶的灾星,动辄被暴尸荒郊。
为了生存,犹太人又一步一步从西欧、南欧迁移到中欧、东欧。
在无依无靠,任人宰割的犹太人心中,只有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重建犹太国,才是唯一摆脱人间苦难的出路,“明年在耶路撒冷”成了犹太人的祈祷语,这便是犹太复国思想的起源。
很多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揶路撒冷,伫立在所罗门圣殿被毁后仅剩的一堵残墙下哭泣,寄托者对故国的哀思,憧憬着复国的一天,这堵墙后来便被世人称为哭墙,哭墙见证着犹太人的苦难,也见证着犹太人复国的理想。
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宗教压迫缓和,中、西欧犹太人走上了与居住国同化的道路,并相继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帝国主义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新一轮反犹浪潮开始,到19世纪末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1881年的俄国屠犹事件和法国1894年的德雷福斯案件,终于促使犹太人的政治思想发生突变,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犹太复国主义。
由于在历史上受到宗教迫害,很多犹太人从西欧、南欧迁到东欧和俄国,到了19世纪,生活在俄国的犹太人大约有500万,占世界犹太人的三分之二。
他们被禁锢在沿俄国西部边界划出的50俄里宽的平原上,只有少数富商、大学毕业生和股役25年以上的老兵才住到圣彼德堡、莫斯科等大城市。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对犹太人比较宽容,犹太人称他为“恩人”,在俄国的犹太人中出现一批文化同化主义者,他们试图通过这一途径与俄国社会结合,并获得平等权利。
但是好景不长,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出于政治需要,以涉嫌被捕的人中有一名犹太妇女为由,将全部罪责推在犹太人身上。
紧接着,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1882年5月,颁布了反犹太人的《五月法》,对迫害犹太人、屠杀犹太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犹太人的屠杀一直波及到罗马尼亚、波兰和奥地利。
数十万犹太人被杀,犹太区变成了地狱。
面对同化不能、惨遭屠杀的困境,一部分犹太人主张在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巴勒斯坦建立家园。
1882年,列奥·平斯克发表《自我解放》一文,集中代表了这种思潮。
他说:“犹太人失去了独立的祖国,已变成一个精神民族……没有祖国,犹太人永远是外国人……而且是无能为力的乞丐。
”他提出犹太人的奋斗目标是把犹太人集中到“自己的飞地”—巴勒斯坦,而且还阐明了达到目标的方法:“自我解放”,既不靠上帝也不依赖别人。
他向犹太人发出
强烈呼吁:“拯救自己吧!上帝也会拯救你们!”俄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很快出现了热爱圣山运动并组织小组向巴勒斯坦进发。
热爱圣山运动以移居巴勒斯坦为宗旨,迅速传到东欧,几年内到达中、西欧。
它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前身。
正当热爱圣山运动方兴未艾之际,1894年法国发生了德雷福斯案件。
法国炮兵上尉犹太人德雷福斯被指密探为外国窃取情报,以叛国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反犹主义者趁机高呼“杀死犹太人”、“犹太人滚出去!”,反犹浪潮很快席卷全法国。
但事实最后证明,这是一起莫须有的冤案。
这个事件让犹太人十分震惊,它对大多数犹太人所怀有的、随着人类逐渐走向宽容,犹太人问题将会得到解决的信念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一位事件目击者在日记中说:“这件事既然可以发生在共和的、现代的、文明的法国,而且是《人权宣言》发表一百年之后,那么人们还能向尚未达到法国人一百年前水平的其他民族期望什么呢?”一部分犹太人认为同化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已获得的权利随时可能丢掉,要改变犹太人命运,唯一的办法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
著名的匈牙利犹太人赫尔茨,原来是一个同化主义者,在目睹了德雷福斯事件的整个过程后,彻底改变立场,坚决主张复国。
1896年,他发表《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尝试》。
这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纲领性著作。
在他领导宣传和组织下,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
大会决定成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并选择赫尔茨为第一任主席,并通过犹太复国主义纲领: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公认的、有法律保障的犹太国民族家园。
从此,犹太复国主义变成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政治运动。
此后犹太人要回巴勒斯坦的声势越造越大,有人还提出了“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分了联合起来!”的口号。
但是,请大家注意,当时的巴勒斯坦并不是一块空地,等着犹太人回去,那里还住着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1200多年的阿拉伯人。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
分而治之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为了维护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英国决定利用犹太人和犹太复国主义分子来压制阿拉伯的民族解放运动。
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抛出著名的《贝尔福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
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期坦,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准备占领。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外来的犹太与原住的阿伯人之间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领地争端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算起来阿以斗法已经有百年之久。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
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纳粹势力开始在欧洲抬头,犹太人遭到疯狂迫害,到1945年二战结束,共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
这进一步促使大批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加入复国的行列。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力量衰弱,逐步从各地撤退,根据英国人所谓的光荣孤立政策,离开那里,就要给那里留下一个历史问题,比如英国人离开印度,留下一个克什米尔问题,离开波斯湾留下一个霍尔木兹三岛问题。
在巴勒斯坦也不例外,英国对该地进行分治,将约旦河以东改名为外约旦,并让其独立,也就是今天的约旦哈希姆王国。
约旦河以西则称为巴勒斯坦,留下了至今难以解决的巴勒斯坦问题。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讨论。
到194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已达6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随着犹太复国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为了迫使英国同意建立犹太国,各种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同时阿拉伯人和犹太的冲突更是不断,为了解决这一地区问题,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国弃权(包括英国)):将巴勒斯坦地区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划分为两个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明确划分国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当时阿拉伯人分到的领土是少于其人口比例份额和实际占有土地份额的),另决议规定,圣城耶路撒冷算是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
然而,联合国的这一决定,不但不能平息两个民
族的冲突,反而激化了矛盾,以色列国的建立,遭到阿拉伯各国的一致反对,他们主张用圣战来保卫阿拉伯领土和伊斯兰教第三圣城耶路撒冷。
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引发了先后五次中东战争,两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武装起义,以及无数的爆力事件和恐怖袭击,这就是今天我们天天在新闻里看到的,巴勒斯坦地区阿以冲突问题的由来。
以色列建国次日,拒绝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的阿拉伯五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发动了讨伐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随后,阿以双方又分别于1956年、1956年、1973年和1982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
其结果是阿拉伯国家一败再败,失去大片土地,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形成本世纪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难民潮;而犹太人则如愿以偿,获得了自己的家园,结束了无家可归的历史。
以色列的势力不断扩充,成为地区强国。
巴勒斯坦人并未屈服,在与以色列斗争中,诞生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与以色列占领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同时在国际上大力寻求支持,成为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巴勒斯坦人民惟一合法代表。
1982年,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间接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两年后,约旦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解决阿以争端,对抗的坚冰似开始消融。
1988年,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成立,同时承认以色列。
巴以关系迈出转折性一步。
附言:
假设没有发生1916年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大起义,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就不会落到英国手里,也就不会有1918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
这就是阿拉伯人跟英、法勾结,一起对付奥斯曼帝国,反叛伊斯坦布尔,在哈里发的背后下刀子导致的恶劣后果。
这个民族今日面临的悲剧局面,究竟怨谁?怨土耳其人、英国人吗?还是怨美国人、犹太人?
谁都不怨,只怨阿拉伯人自己不争气,只怨当年统治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然后在英法的怂恿、利诱之下带头反叛奥斯曼帝国,最后被沙特家族以武力推翻和驱逐的那支谢里夫圣裔太愚蠢、目光太短浅啊。
最后,他们也没得着什么好结果,麦加的一支被沙特人推翻和驱逐到塞浦路斯,而反叛奥斯曼帝国的最狠、最有力的费萨尔一支,最终在伊拉克的军事政变中被赶尽杀绝,落得了个完全绝嗣的下场。
这段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至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令人唏嘘不已………
旧约圣经说:
以色列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原名雅各,是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撒的次子,用诡计骗取了以扫的长子的名分,因怕其兄报复,逃到舅舅家【离雅各的家相当于我们现在两个城市的概念】,在那里娶了其舅的两个女儿,若干年后,雅各悔改,并欲回到原来的家,在回家途中,要上帝给他祝福,并且胜过了天使,上帝给他改名“以色列”【意思是:他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后来以色列生了12个儿子,就是以色列的12个支派的祖先,雅各的后代就用他们祖先以色列的名字命名了他们的民族,【详情参看圣经创世纪27章-33章】,圣经分旧约、新约两部分,整个旧约部分可以看作是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书,大卫,所罗门王都是以色列【雅各】的后代。
籍着圣灵怀孕的童女玛利亚【耶稣在地上的母亲】,是以色列民族的,后来将耶稣钉十字架的也是以色列人,所以“以色列”贯穿了整部圣经。
关于以色列首都:
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
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