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9
思考题:
脑出血时使用的渗透性脱水药是什么? 具体作用机制?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1
概念
珠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各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 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腔。 又称原发性SAH。 脑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7
治疗要点
调节血压 随颅内压下降血压亦降低。 血压高于220/120mmHg时行降压处理。 常用硫酸镁、速尿等(作用缓和)。
应将血压控制于较平时略高水平 急性期血压骤然下降提示病情危重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8
治疗要点
应用止血和凝血药物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无效,凝血障碍性疾病 所致必须应用。 6-氨基己酸、安络血等。 H2-RA、冰盐水内加去甲肾上腺素等。
血管破裂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蛛网膜下腔
14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可见于各年龄组; 多有明显诱因而无前驱症状; 剧烈头痛及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眼底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和血性CSF; 发病后2-3天低到高热。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5
治疗要点
脱水降颅压
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复方甘油等。
防止再出血(止血)
6-氨基乙酸(EACA)、立止血、止血敏、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3
诊断要点
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
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迅速出现局灶定位症状和全脑症状
头颅CT或MRI呈现高密度影像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5
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 1.渗透性脱水药: 2.利尿药: 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4.调整血压: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6
治疗要点
控制脑水肿
1. 20%甘露醇按每次0.5~1g/kg (成人每次 250ml)静脉快 速滴注,于15~30分钟内滴完,依病情轻重重复给药。 2. 20% 甘露醇与呋塞米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两者可 同时或交替使用 3. 白蛋白、甘油和高渗盐水
流入蛛网膜下腔称继发性SAH。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高
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病)、感染性脑动脉炎、颅内肿
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3
Baidu Nhomakorabea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管壁薄弱
血压骤升和饮酒 血液
止血防酸(PAMBA)、vitK3等。 防治脑血管痉挛
Ca++桔抗剂: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等。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6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7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8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
BP ↑
高血压→脑内A硬化→微血管瘤―→破裂
缺血缺氧
出血
高血压→血管痉挛― ― ― →坏死、破裂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2
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70%脑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 的壳核及内囊区。
出血→血肿→颅内容积↑ 压迫
↓↓
↓ 脑疝―→脑干→死亡。
脑组织水肿―→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