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浓度与总量控制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物浓度与总量控制管理
1 定义
1.1浓度控制的含义
浓度控制是指以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
核心的环境管理的方法体系。
其核心内容为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外,还有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省级污染物排放标准。
中国以往的环境管理政策一直是以浓度控制为核心的,至今仍然是中国污染控制的基础与主要方面。
例如,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排污收费是依据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来进行收费的,/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也都是以浓度排放标准为主要评价标准。
1.2 总量控制的含义
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而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目前我国的总量控制基本上是目标总量控制。
这里的时段可以是10年、5年、1年、1季或者1月;区域可以是全国、大区或流域、省,也可以是城市或城市内划定的区域,但一般为地理上的连续区域。
因此,以下两个总量控制的定义属于规划或技术层次。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针对某一划定的控制区域,为实现某一给定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计算出该区域所有污染源的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现有污染源;然后通过控制这个总量,也就是每一个污染源所分配到的允许排放量,来达到该区域预期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根据水环境或区域环境目标的要求,预先推算出达到该环境目标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然后再通过优化计算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指标分配到各个区域,再根据区域中各个工厂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和承受能力协调分担治理污染物的责任。
目标总量控制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历史统计资料、根据环保目标要求和技术经济水平,确定各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一种总量控制方法,
即主要是根据环境目标来确定总量控制指标。
容量总量是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根据当地实际的环境容量来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一种总量控制方法,即主要是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总量控制指标。
企业总量控制,应当称为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即企业根据自己拥有的总量指标来排放污染物,并且这种提法应限定在工作领域。
至于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指标同控制区总量指标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排污者总量指标的加和应当小于或等于控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企业总量控制指标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的污染治理责任(这需要通过法律予以规定),即企业应当为其排放达到/允许排放总量承担责任。
对于超出总量的排污量则是违法或违规行为,应当受到处罚。
为了履行这个责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市场上购买排污权,当然要先创建这种市场;二是就地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以使其实际排放量等于其总量指标。
企业的总量控制指标就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2.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的比较
(1)总量控制管理的是排污单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
(2)总量控制更具有执行性
(3)总量控制能够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4)总量控制严于浓度控制
(5)总量控制比浓度控制更能适应政策的变化
3.总量控制的技术关键
总量控制的技术关键是建立污染源与环境目标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污染源和环境目标是规划的两个对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两个定量关系如图l所示。
第一个定量关系是污染源排放量与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区、流域河段等)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由于衡量环境目标的指标是水质浓度,考察污染源的指标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所以必须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水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水污染控制单元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由物理、化学和生化等多种过程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因此,确定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关键是建立反映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水质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水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实现
了不同污染源对环境目标贡献率的定量评价。
第二个定量关系是污染负荷优化分配关系。
在某一环境目标要求和限定的时间、投资等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优化模型分析,制定治理费用最小的优化决策方案,从而对环境目标的可达性、污染源的可控性作了技术、经济限定。
上述两个定量关系,反映了总量控制中的两步分配:源与目标间的定量关系,反映了水环境容量分配;控制污染源的优化分配定量关系,反映了负荷技术、经济优化分配。
这两个定量关系反映不同输入响应方案的效益比较,即通过源的不同方案输入值,寻找满意的环境响应,并通过给定的不同环境目标值,寻求效益最佳的污染源控制组合方案,保证方案的可实施性。
把这两个定量关系同时作为为源与目标间响应关系的组成部分,才能把握总量控制的技术关键,实现两个定量的评价和控制。
4 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
实施总量控制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正推法,即从污染源的可控性出发,强调控制目标,强调技术,经济可行型,一般称为最佳实用方法或目标总量控制。
这种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从水环境质量标准出发,根据水域容许纳污量,反推容许排放量,通过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优化分配负荷,确实切实可行的总量控制方案。
另一种是反推法,即从受纳水体容许纳污量出发,强调环境目标,强调环境、技术、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一般称为水质规划方法或容量总量控制。
这种方法主要技术路线是从削减污染物目标出发,结合国家排放标准和地区技术、经济特点,优化制定负荷分配方案,预测对环境的改善前景,决策实施方案[12]。
除了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外,我国还从工业概念
角度提出了行业总量控制,即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以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使其排放的污染物总量限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限额之内,把污染控制与生产工艺的改革及资源、能源的利用紧密联系起来[13]。
虽然行业总量控制没有体现环境容量、负荷技术经济两类分配的特点,但从污染源内部开辟了消灭污染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新方法。
5.我国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对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缓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实施范围太小,影响了总量控制的权威性。
目前量控制实施对象主要是工业污染源,而对日益严重的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重视不够,约束力较小。
在工业污染控制中,环保部门无法获得污染物治理和排放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因而也就不能明确区域排污总量。
只能通过几次抽样检查或调查,估算或推算出排污总量,总量控制的完成往往被概念化,缺乏权威性
(2)统计数据不全面,总量基数不准确。
制定总量控制计划首先要确定总量基数,而由于多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是以浓度控制为基础,环境统计数据仅包括县属以上企业,忽视了已占我国半壁江山的民营及乡镇企业,因此,虽然做了大量的统计工作,但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实际排污总量始终未搞清楚,为后续总量控制规划的制定造成了一定困难。
(3)监控手段不能适应总量控制的需要。
实行总量控制后,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分解以及目标的落实、考核等都需要连续、及时掌握污染源排污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因此,对主要污染源实行连续在线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4)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影响了总量控制的可操作性。
虽然在一些环保法律法规中已体现了总量控制的思想,将其定为环保法律制度。
但目前,仍未对总量控制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立法,未从法律角度对其相应的政策、制度、奖惩等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总量控制制度缺乏具体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