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肖形, 而辄与黔首同科, 俱谓之传, 不其怪乎?
因此他建议将 《 龟策 》 等与八书并列。 章学诚批评
!""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0)*1 -0)2+02-
$%%& 年第 ’ 期
刘知几是 “ 不知古人著书之旨, 而转以后世拘守
3 $’ 4 ” 之成法, 反訾古人之变通。 他认为 “ 绳墨之所
# !& % “ 人” , 书君上以显国统 ” 的原则, 因此在 《 周本
“ 他还批评史官在叙事时, 记其当时口语, 罕能从 实而书, 方复追效昔人, 示其稽古。 是以好丘明
# !) % ” 者, 则偏模 《 左传 》 , 爱子长者, 则全学史公。 存
纪》 中不仅记武王以后历朝 “ 天子 ” 的事迹, 而且追 《 记周之始祖后稷至西伯的事迹。 秦本纪 》 则专记 从秦之先祖伯翳至庄襄王等先秦诸王的事迹。 使 周秦两代历史发展的轨迹一清二楚。 而刘知几却 以《 汉书》 为标准抽绎出“ 本纪唯叙帝王” 的理论, 批 评司马迁这种做法是 “ 疆理不分 ” , 认为周从西伯,
#$% ” 述, 截然两途, 不相入也。 傅振伦先生在他的文
传中。 班固又沿袭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的方法, 断 “ 代为史。 司马光的 《 资治通鉴 》 病纪传之分而合之 于编年; 袁枢 《 纪事本末 》 又病 《 通鉴 》 之合而分之
# !, % 以事类 ” 。 史书的体裁就是在这种既有继承又
章中曾列举六项事实说明 “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来 “ 源于刘知几 ” , 章学诚是继承了刘知几的史学观
# !$ % ” 蒙, 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欤?
论述是很有说服力的。 章学诚认为 《 史通 》 主要是 “ ” 确实如此, 扬榷古今利病而立法度之准焉。
# !( %
刘知几在 《 史通 》 中注意从前人的史学中总结出 史法, 企图为史学立一法典, 又以这种史法去衡 量前人史书的得失, 反映了他史学思想中保守的 《 一面。 但不可否认, 史通 》 自始至终贯穿着刘知 几的史学变革思想。 比如, 针对史家习惯于严守 成例而不知变通, 他认为旧史的体例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 改造。 例如 《 尚书 》 这种以记言为主的古老史体, 自身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缺点。 然而到了晋 代, 孔衍却撷取汉、 魏诸史中的 “ 美词典言 ” , 纂成 《 《 《 汉尚书》 、 后汉尚书》 、 汉魏尚书》 等。 及至隋 朝, 王劭又录开皇、 仁寿时事, 仿《 尚书》 记言史 体, 撰成《 隋书》 刘知几批评这种“ 翦截今 &( 卷 。
学深思之士 , 读史而不 见其图, 未 免冥行而扌 適埴
3 &! 4 ” 矣。 章学诚认为这种新史体的优点是 “ 较之左
不可得而拘, 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 而后微来自百度文库杪 忽之际, 有以独断于一心。 及其书之成也, 自然可
3 $" 4 ” 以参天地而质鬼神, 契前修而俟后圣。
氏翼经, 可无局于年月 后先之累, 较之迁史之分 列, 可无歧出互见之烦, 文省而事益加明, 例简而
# !! % 文, 模拟古法” 的做法是“ 事非改辙, 理涉守株” 。
章学诚认为, 要避免僵化地去套用古代的史 体, 应当效法司马迁 “ 圆而神 ” 的作史旨意。 所谓 “ 圆而神 ” , 就是要做到融会贯通, 富有创见, 体例 上要灵活变化, 能充分反映史家的历史认识。 比如 “ 司马迁作 《 史记 》 本纪 ” , 并没有设立 “ 唯叙天子一
# !+ % ” 也。 他不同意刘知几把 《 尚书 》 和《 春秋 》 分别
“ 名不副实。 针对刘知几的观点, 章学诚指出: 纪之 与传, 古人所以分别经纬, 初非区辨崇卑。 是以迁 史中有无年之纪, 刘知几首以为讥; 班书自叙, 称 十二纪为春秋考纪, 意可知矣。 自班马而后, 列史 相仍, 皆以纪为尊称, 而传乃专属臣下, 则无以解
辟风气, 而不贵趋风气。 ……天下事凡风气所趋, 虽善必有其弊。 君子经世之学, 但当相弊而救其
4#5 ” 偏。 本着这样的宗旨, 他撰写了 《 文史通义 》 , 自
“ 称: 拙撰 《 文史通义 》 , 中间议论开辟, 实有不得
4"5 ” 已而发挥, 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
!"#
历 史 学 研 究
刘言史法, 吾言史意; 刘议馆局纂修, 吾议一家著
而不仅仅是为了记载史家的生平事迹。 他建议 《 史 《 官传 》 应仿效 《 史记 》 、 汉书 》 中《 儒林传 》 的作法, “ 以六艺为纲, 师儒传授, 绳贯珠联, 自成经纬, 所
# )( % 《 ” 于《 穆天子传 》 与《 高祖 》 、 孝文 》 诸传也。 他认
为本纪只不过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国家大事的一种
# )! % 史体, 是“ 一史之纲维 ” 它与列传等体例没有区
“ 《 说成是上古 “ 记言 ” 和“ 记事 ” 之作。 他说: 尚书 》 典、 谟之篇, 记事而言亦具焉, 训、 诰之篇, 记言而 事亦见焉。 古人事见于言, 言以为事, 未尝分事言
3 $5 4 ” 其道莫过于此。
章学诚在总结旧史体例优劣得失的同时, 还 提出在旧史 框架内增设 《 史官传 》 。 他指出: 自从 《 “ 后汉书 》 设立 《 文苑传 》 以来, 文苑入史, 亦遂奉 “ 为成规 ” ; 至于史学流别, 讨论无闻, 而史官得失,
3&" 4 ” 亦遂置之度量之外。 他认为为史官设传的主要 3 &# 4 ” 目的是为了“ 辨家学之渊源, 明折衷之有自也。
#&% ” “ 点而加以发扬的。 柴德赓先生也认为: 章学诚 #’% ” 的学问路子和刘知几相近, 而有所不同。 这些
有创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然而后人习惯袭用成法而不知变通, 乃至把 史书的体裁当成是 “ 科举之程式, 官府之簿书 ” 。 比 如司马迁创 立的纪传体 “ 行之千有余年, 学者相 承, 殆如夏葛冬裘, 渴饮饥食, 无更易矣。 然无别识 心裁, 可以传世行远之具, 而守科举之程式, 不敢 稍变, 如治胥吏之簿书, 繁不可删。 以云方智, 则冗 复疏舛, 难为典据; 以云圆神, 则芜滥浩瀚, 不可通 识。 盖族史但求全于纪、 表、 志、 传之成规, 而书为 ” 《 ‘ 体例所拘。 因此章学诚指出 “ 易》 曰: 穷则变, 变 ’ 则通, 通则久。 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 而演习 既久, 先王之大经大法 , 转为末世 拘守之纪传所
3 &$ 4 ” 义益加精。
基于此种认识, 他认为“ 史部要义, 本纪为
3 $# 4 ” 经, 而诸体为纬。 并提出了改造纪传体史书的
章学诚曾经打算和他的好友邵晋涵一道用新 史体来改编 《 宋史 》 。 他多次与邵氏商定编书宗旨、 “ 《 体例。 他说: 廿一史中, 宋史 》 最为芜烂。 邵欲别 作宋史, 吾谓别作宋史成一家言, 必有命意所在。 邵言即以维持宋学为志, 吾谓维持宋学, 最忌凿空 立说。 ……然邵长于学, 吾善于裁, 如不可以合力 为书, 则当各成一家, 略如东汉之 有二谢司马诸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0 ,/(1*/1,
$%%& 年第 # 期
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杨绪敏
内容提要
章学诚批判地继承了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 反对把旧有的史书体例当成是
“ 科举之程式, 官府之簿书 ” , 袭用成法而不知变通, 主张效法司马迁 “ 圆而神 ” 的作史旨意。 写 史要融会贯通, 富有创见, 体例上要灵活变化。 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纪传体、 编年体史书的主张 2 并在编修方志上实践了他的创新主张。 关键词 章学诚 史学变革思想 新史体
并入了 《 春秋 》 , 因为 《 春秋 》 中记载了诸如 “ 宰孔 之命齐侯, 王子虎之命晋侯 ” 之类的 “ 训诰之文 ” , 类似 《 尚书 》 中的典、 谟、 诰、 誓。 而后, 司马迁效法 《 春秋 》 , 截取润色 《 尚书 》 的文辞写入 《 史记 》 的纪
传也, 其所编者唯人而已矣。 至于龟策异物, 不类
杨绪敏,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3
章 学诚 生活 的时 代, 正 处乾 嘉 盛世 。 此时 绝 大部分学者埋头于故纸堆中, 沉醉于古书的训诂 “ 考释。 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 四方才略之士, 挟 策来京师者, 莫不斐然有天禄、 石渠句坟抉索之 思, 而投卷于公卿间者, 多易其诗赋举子艺业, 而 为名物考订与夫声音文字之标, 盖骎骎乎移风俗 ” 对这种风靡一时、 矣。 独占学界势力的考据学
4!5
《 文史通义 》 是继唐代刘知几 《 史通 》 之后又一 部史学理论巨著。 从《 史通 》 问世到章学诚撰写 《 文 史通义 》 , 其间一千多年中, 中国史学在基本恪守 前人修史规制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仅就史书体裁来讲, 后于刘知几不到百年的杜佑 创立了典制体史书 《 通典 》 , 南宋袁枢创立了纪事 本末体, 为史学的百花园增添了新的品种。 司马光 的《 资治通鉴 》 进一步完善了编年体这种史体, 在 记述重大历史事件时, 他能根据各种分散的史料, 集中的加以描述, 做到前因后果首尾相续, 避免了
465 传统编年体史书 “ 一事而隔越数卷, 首尾难稽 ”
“ 风, 章学诚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批评说: 近日学 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叶, 而
4$5 ” “ 不能抽丝。 又说: 今之博雅君子, 疲精劳神于
经、 传、 子、 史, 而终身无得于学者, 正坐宗仰王氏 ( 应麟 ) , 而误执求知之功力, 以为学即在是尔。 学 ” 他认为: “ 与功力, 实相似而不同。 君子之学, 贵
# !’ % 秦从庄襄王以上诸王“ 爵乃诸侯, 而名隶本纪” ,
在盲目仿效古人的现象。 主张作史者要 “ 考时俗
# !* % ” 之不同, 察古今之有异。 他还主张在正史中删
《 《 去或改造《 艺文志》 、 天文志》 、 五行志》 , 增设 《 《 《 都邑 》 、 氏族 》 、 方物 》 三志和 《 制册章表书 》 。 章 学诚对刘知几在 《 史通 》 中表现出来的史学变革 思想, 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和仿效, 而是在“ 会其 意” 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章 学 诚同 样 以 发 展 变 化 的 眼 光看 待 中 国 古 代各种史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他认为上 古时代简约质朴, 史书的编纂 “ 因事命篇, 本无成 法, 不得如后史之方圆求备, 拘于一定之名义者
3 && 4 ” 书, 亦盛事也。 但由于邵 “ 京师困于应酬 ” , 章 3 &’ 4 , 而未能完成此宏愿。 本人 “ 江湖疲于奔走 ”
具体建议和主张: “ 以《 尚书 》 之义为 迁史之传 , 则八书三 十世 家不必分类, 皆可仿左氏而统名曰传。 或考典章 制作, 或叙人事终始, 或究一人之行( 既列传本 体) 。 或合同类之事, 或录一时之言 ( 训诰之类 ) , 或著一代之文, 因事命篇, 以纬本纪。 则较之左氏 翼经, 可无局于年月后先之累, 较之迁史之分列, 可无歧出互见之烦。 文省而事益加明, 例简而义 益加精, 岂非文质之适宜, 古今之中道欤? 至于人 名事类, 合于本末之中, , 难于稽检, 则别编为表, 已经纬之; 天象地形, 舆服仪器, 非可本末该之, 且亦难以文字著者, 别绘为图, 以表明之。 盖通 《 《 尚书 》 、 春秋 》 之本原, 而拯马史、 班书之流弊,
# !" % ” 他认为 《 尚书 》 这种史体消亡后而 为二物也。
分尊卑之意。 再如 《 史记 》 的篇名标题 “ 往往不拘义 《 《 《 例” , 如“ 仓公 》 录其医案, 货殖 》 兼书物产, 龟 策》 但言卜筮, 亦有因事明篇之意, 初不沾沾为一
# )) % ” “ 人具始末也。 而刘知几批评说: 寻子长之列
4&5
的弊端。 章学诚在客观反映和总结史学发展变化、 继承和发扬前人史学理论的同时, 充分论述了本 人的史学变革思想, 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主张。 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是前有所承的。 有人 认为他的 《 文史通义 》 是仿效 《 史通 》 而成。 他本人 “ 却不承认。 他说: 吾于史学, 盖有天授。 自信发凡 起例, 多为后世开山, 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 不知
因此他建议将 《 龟策 》 等与八书并列。 章学诚批评
!""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0)*1 -0)2+02-
$%%& 年第 ’ 期
刘知几是 “ 不知古人著书之旨, 而转以后世拘守
3 $’ 4 ” 之成法, 反訾古人之变通。 他认为 “ 绳墨之所
# !& % “ 人” , 书君上以显国统 ” 的原则, 因此在 《 周本
“ 他还批评史官在叙事时, 记其当时口语, 罕能从 实而书, 方复追效昔人, 示其稽古。 是以好丘明
# !) % ” 者, 则偏模 《 左传 》 , 爱子长者, 则全学史公。 存
纪》 中不仅记武王以后历朝 “ 天子 ” 的事迹, 而且追 《 记周之始祖后稷至西伯的事迹。 秦本纪 》 则专记 从秦之先祖伯翳至庄襄王等先秦诸王的事迹。 使 周秦两代历史发展的轨迹一清二楚。 而刘知几却 以《 汉书》 为标准抽绎出“ 本纪唯叙帝王” 的理论, 批 评司马迁这种做法是 “ 疆理不分 ” , 认为周从西伯,
#$% ” 述, 截然两途, 不相入也。 傅振伦先生在他的文
传中。 班固又沿袭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的方法, 断 “ 代为史。 司马光的 《 资治通鉴 》 病纪传之分而合之 于编年; 袁枢 《 纪事本末 》 又病 《 通鉴 》 之合而分之
# !, % 以事类 ” 。 史书的体裁就是在这种既有继承又
章中曾列举六项事实说明 “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来 “ 源于刘知几 ” , 章学诚是继承了刘知几的史学观
# !$ % ” 蒙, 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欤?
论述是很有说服力的。 章学诚认为 《 史通 》 主要是 “ ” 确实如此, 扬榷古今利病而立法度之准焉。
# !( %
刘知几在 《 史通 》 中注意从前人的史学中总结出 史法, 企图为史学立一法典, 又以这种史法去衡 量前人史书的得失, 反映了他史学思想中保守的 《 一面。 但不可否认, 史通 》 自始至终贯穿着刘知 几的史学变革思想。 比如, 针对史家习惯于严守 成例而不知变通, 他认为旧史的体例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 改造。 例如 《 尚书 》 这种以记言为主的古老史体, 自身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缺点。 然而到了晋 代, 孔衍却撷取汉、 魏诸史中的 “ 美词典言 ” , 纂成 《 《 《 汉尚书》 、 后汉尚书》 、 汉魏尚书》 等。 及至隋 朝, 王劭又录开皇、 仁寿时事, 仿《 尚书》 记言史 体, 撰成《 隋书》 刘知几批评这种“ 翦截今 &( 卷 。
学深思之士 , 读史而不 见其图, 未 免冥行而扌 適埴
3 &! 4 ” 矣。 章学诚认为这种新史体的优点是 “ 较之左
不可得而拘, 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 而后微来自百度文库杪 忽之际, 有以独断于一心。 及其书之成也, 自然可
3 $" 4 ” 以参天地而质鬼神, 契前修而俟后圣。
氏翼经, 可无局于年月 后先之累, 较之迁史之分 列, 可无歧出互见之烦, 文省而事益加明, 例简而
# !! % 文, 模拟古法” 的做法是“ 事非改辙, 理涉守株” 。
章学诚认为, 要避免僵化地去套用古代的史 体, 应当效法司马迁 “ 圆而神 ” 的作史旨意。 所谓 “ 圆而神 ” , 就是要做到融会贯通, 富有创见, 体例 上要灵活变化, 能充分反映史家的历史认识。 比如 “ 司马迁作 《 史记 》 本纪 ” , 并没有设立 “ 唯叙天子一
# !+ % ” 也。 他不同意刘知几把 《 尚书 》 和《 春秋 》 分别
“ 名不副实。 针对刘知几的观点, 章学诚指出: 纪之 与传, 古人所以分别经纬, 初非区辨崇卑。 是以迁 史中有无年之纪, 刘知几首以为讥; 班书自叙, 称 十二纪为春秋考纪, 意可知矣。 自班马而后, 列史 相仍, 皆以纪为尊称, 而传乃专属臣下, 则无以解
辟风气, 而不贵趋风气。 ……天下事凡风气所趋, 虽善必有其弊。 君子经世之学, 但当相弊而救其
4#5 ” 偏。 本着这样的宗旨, 他撰写了 《 文史通义 》 , 自
“ 称: 拙撰 《 文史通义 》 , 中间议论开辟, 实有不得
4"5 ” 已而发挥, 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
!"#
历 史 学 研 究
刘言史法, 吾言史意; 刘议馆局纂修, 吾议一家著
而不仅仅是为了记载史家的生平事迹。 他建议 《 史 《 官传 》 应仿效 《 史记 》 、 汉书 》 中《 儒林传 》 的作法, “ 以六艺为纲, 师儒传授, 绳贯珠联, 自成经纬, 所
# )( % 《 ” 于《 穆天子传 》 与《 高祖 》 、 孝文 》 诸传也。 他认
为本纪只不过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国家大事的一种
# )! % 史体, 是“ 一史之纲维 ” 它与列传等体例没有区
“ 《 说成是上古 “ 记言 ” 和“ 记事 ” 之作。 他说: 尚书 》 典、 谟之篇, 记事而言亦具焉, 训、 诰之篇, 记言而 事亦见焉。 古人事见于言, 言以为事, 未尝分事言
3 $5 4 ” 其道莫过于此。
章学诚在总结旧史体例优劣得失的同时, 还 提出在旧史 框架内增设 《 史官传 》 。 他指出: 自从 《 “ 后汉书 》 设立 《 文苑传 》 以来, 文苑入史, 亦遂奉 “ 为成规 ” ; 至于史学流别, 讨论无闻, 而史官得失,
3&" 4 ” 亦遂置之度量之外。 他认为为史官设传的主要 3 &# 4 ” 目的是为了“ 辨家学之渊源, 明折衷之有自也。
#&% ” “ 点而加以发扬的。 柴德赓先生也认为: 章学诚 #’% ” 的学问路子和刘知几相近, 而有所不同。 这些
有创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然而后人习惯袭用成法而不知变通, 乃至把 史书的体裁当成是 “ 科举之程式, 官府之簿书 ” 。 比 如司马迁创 立的纪传体 “ 行之千有余年, 学者相 承, 殆如夏葛冬裘, 渴饮饥食, 无更易矣。 然无别识 心裁, 可以传世行远之具, 而守科举之程式, 不敢 稍变, 如治胥吏之簿书, 繁不可删。 以云方智, 则冗 复疏舛, 难为典据; 以云圆神, 则芜滥浩瀚, 不可通 识。 盖族史但求全于纪、 表、 志、 传之成规, 而书为 ” 《 ‘ 体例所拘。 因此章学诚指出 “ 易》 曰: 穷则变, 变 ’ 则通, 通则久。 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 而演习 既久, 先王之大经大法 , 转为末世 拘守之纪传所
3 &$ 4 ” 义益加精。
基于此种认识, 他认为“ 史部要义, 本纪为
3 $# 4 ” 经, 而诸体为纬。 并提出了改造纪传体史书的
章学诚曾经打算和他的好友邵晋涵一道用新 史体来改编 《 宋史 》 。 他多次与邵氏商定编书宗旨、 “ 《 体例。 他说: 廿一史中, 宋史 》 最为芜烂。 邵欲别 作宋史, 吾谓别作宋史成一家言, 必有命意所在。 邵言即以维持宋学为志, 吾谓维持宋学, 最忌凿空 立说。 ……然邵长于学, 吾善于裁, 如不可以合力 为书, 则当各成一家, 略如东汉之 有二谢司马诸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 ,./()0 ,/(1*/1,
$%%& 年第 # 期
论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创新主张
杨绪敏
内容提要
章学诚批判地继承了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 反对把旧有的史书体例当成是
“ 科举之程式, 官府之簿书 ” , 袭用成法而不知变通, 主张效法司马迁 “ 圆而神 ” 的作史旨意。 写 史要融会贯通, 富有创见, 体例上要灵活变化。 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纪传体、 编年体史书的主张 2 并在编修方志上实践了他的创新主张。 关键词 章学诚 史学变革思想 新史体
并入了 《 春秋 》 , 因为 《 春秋 》 中记载了诸如 “ 宰孔 之命齐侯, 王子虎之命晋侯 ” 之类的 “ 训诰之文 ” , 类似 《 尚书 》 中的典、 谟、 诰、 誓。 而后, 司马迁效法 《 春秋 》 , 截取润色 《 尚书 》 的文辞写入 《 史记 》 的纪
传也, 其所编者唯人而已矣。 至于龟策异物, 不类
杨绪敏,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3
章 学诚 生活 的时 代, 正 处乾 嘉 盛世 。 此时 绝 大部分学者埋头于故纸堆中, 沉醉于古书的训诂 “ 考释。 正如他本人所指出的: 四方才略之士, 挟 策来京师者, 莫不斐然有天禄、 石渠句坟抉索之 思, 而投卷于公卿间者, 多易其诗赋举子艺业, 而 为名物考订与夫声音文字之标, 盖骎骎乎移风俗 ” 对这种风靡一时、 矣。 独占学界势力的考据学
4!5
《 文史通义 》 是继唐代刘知几 《 史通 》 之后又一 部史学理论巨著。 从《 史通 》 问世到章学诚撰写 《 文 史通义 》 , 其间一千多年中, 中国史学在基本恪守 前人修史规制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仅就史书体裁来讲, 后于刘知几不到百年的杜佑 创立了典制体史书 《 通典 》 , 南宋袁枢创立了纪事 本末体, 为史学的百花园增添了新的品种。 司马光 的《 资治通鉴 》 进一步完善了编年体这种史体, 在 记述重大历史事件时, 他能根据各种分散的史料, 集中的加以描述, 做到前因后果首尾相续, 避免了
465 传统编年体史书 “ 一事而隔越数卷, 首尾难稽 ”
“ 风, 章学诚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批评说: 近日学 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叶, 而
4$5 ” “ 不能抽丝。 又说: 今之博雅君子, 疲精劳神于
经、 传、 子、 史, 而终身无得于学者, 正坐宗仰王氏 ( 应麟 ) , 而误执求知之功力, 以为学即在是尔。 学 ” 他认为: “ 与功力, 实相似而不同。 君子之学, 贵
# !’ % 秦从庄襄王以上诸王“ 爵乃诸侯, 而名隶本纪” ,
在盲目仿效古人的现象。 主张作史者要 “ 考时俗
# !* % ” 之不同, 察古今之有异。 他还主张在正史中删
《 《 去或改造《 艺文志》 、 天文志》 、 五行志》 , 增设 《 《 《 都邑 》 、 氏族 》 、 方物 》 三志和 《 制册章表书 》 。 章 学诚对刘知几在 《 史通 》 中表现出来的史学变革 思想, 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和仿效, 而是在“ 会其 意” 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章 学 诚同 样 以 发 展 变 化 的 眼 光看 待 中 国 古 代各种史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他认为上 古时代简约质朴, 史书的编纂 “ 因事命篇, 本无成 法, 不得如后史之方圆求备, 拘于一定之名义者
3 && 4 ” 书, 亦盛事也。 但由于邵 “ 京师困于应酬 ” , 章 3 &’ 4 , 而未能完成此宏愿。 本人 “ 江湖疲于奔走 ”
具体建议和主张: “ 以《 尚书 》 之义为 迁史之传 , 则八书三 十世 家不必分类, 皆可仿左氏而统名曰传。 或考典章 制作, 或叙人事终始, 或究一人之行( 既列传本 体) 。 或合同类之事, 或录一时之言 ( 训诰之类 ) , 或著一代之文, 因事命篇, 以纬本纪。 则较之左氏 翼经, 可无局于年月后先之累, 较之迁史之分列, 可无歧出互见之烦。 文省而事益加明, 例简而义 益加精, 岂非文质之适宜, 古今之中道欤? 至于人 名事类, 合于本末之中, , 难于稽检, 则别编为表, 已经纬之; 天象地形, 舆服仪器, 非可本末该之, 且亦难以文字著者, 别绘为图, 以表明之。 盖通 《 《 尚书 》 、 春秋 》 之本原, 而拯马史、 班书之流弊,
# !" % ” 他认为 《 尚书 》 这种史体消亡后而 为二物也。
分尊卑之意。 再如 《 史记 》 的篇名标题 “ 往往不拘义 《 《 《 例” , 如“ 仓公 》 录其医案, 货殖 》 兼书物产, 龟 策》 但言卜筮, 亦有因事明篇之意, 初不沾沾为一
# )) % ” “ 人具始末也。 而刘知几批评说: 寻子长之列
4&5
的弊端。 章学诚在客观反映和总结史学发展变化、 继承和发扬前人史学理论的同时, 充分论述了本 人的史学变革思想, 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主张。 章学诚的史学变革思想是前有所承的。 有人 认为他的 《 文史通义 》 是仿效 《 史通 》 而成。 他本人 “ 却不承认。 他说: 吾于史学, 盖有天授。 自信发凡 起例, 多为后世开山, 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