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美国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美国的悲剧》
【摘要】成长小说(亦称教育小说)被誉为是与美国历史具有共同点的一种小说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由此角度分析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为了解美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发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畸形发展问题可以以史为鉴,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的悲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键词】畸形成长悲剧命运美国梦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34-02
成长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因此与之相关的“成长小说”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莱斯利·菲德莱尔在其名著《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中曾经写到:美国历史短暂,作家们因此没有悠久的民族文学传统可以依凭,他们的创作总是从头开始的。
而这种创作体验与青少年的成长体验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他们喜欢选择年轻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由此可见,从青少年的成长这一角度来看待与分析美国文学不失为一条可以探究的路径。
经典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带有很强的“审美教育”性,它通常以一个年轻人作为中心,贯穿始终,以他生命的一个阶段(从懵懂到成熟)作为表现舞台,重点描述其间的性格发展变化。
随着时代变迁,小说理论不断发展,成长小说也呈现出多种姿态,在其审美的教育性逐渐被淡化的同时,现实的残酷性被逐渐暴露,带有抨击性、批
判性的成长小说在一段时期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的悲剧》正是一部抨击批判性质的成长小说。
作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它历来被看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鸿篇巨作,是对美国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控诉。
主人公克莱德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美国梦”的殉葬者,他的悲剧命运、利己主义世界观都被认为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剖析他的成长过程可以反思我们自身,颇有教育意义。
成长小说常见的结构模式为: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
这类小说大都包含促进主人公性格成长的旅行或冒险情节,从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或厌倦开始,抱着对未知世界的美好幻想,在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磨难后获得成长或顿悟。
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也曾指出,在教育小说中,主人公及其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情节意义;而《美国的悲剧》这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就是以主人公克莱德的性格发展为依托,并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一般模式,从此意义上讲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关于千千万万美国青年的成长小说。
小说是根据1906年发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桩真实谋杀案创作的。
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出生在一个街头传教士的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以“克已”和“自我牺牲”的教义教育子女。
他们一家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站在街头唱赞美诗的克莱德是个12岁的少年,敏感、早熟、自命不凡、富于幻想,虽出身贫穷却爱慕虚荣。
当他在街头看到来来往往的富人们挥金如土时,心中就产生了对那
花花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对街头传教士生活的反感,同时姐姐爱斯塔的私奔更坚定了他摒弃宗教生活的决心。
他先后做过杂货店的伙计、茶房、司机、内衣厂工人,最后在厂主塞缪尔·格里菲斯伯父的扶持和帮助下成为了一个部门的主管,这就是克莱德一生的全部经历。
对克莱德来说,在豪华的格林戴维森饭店做茶房和成为工厂主管是他人生两个重要的生活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世界观逐步形成;在后一阶段,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不断发展,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格林戴维森饭店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金钱在此处是绝对的权威和主宰,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
过往的商客以及依附于他们而生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奉行损人利己的处世哲学,以尔虞我诈为生财之道,这一切都给克莱德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影响,于是虚荣心不免膨胀,往上爬的欲望也越发强烈,他的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形成。
在老茶房的怂勇下,克莱德开始尝试城市下层青年的低级娱乐,生活日益放荡。
他用有限的薪水与同伴大吃大喝,逛妓院,追女人。
他宁肯花125美元为所追求的女人买獭皮外套,也不愿把5美元交给艰难度日的母亲,更不理睬为没钱生产而愁苦的姐姐。
克莱德儿时的善良天性,经过饭店这“大染缸”的熏染已不复存在。
他的“利己”主义急剧发展,使他既无母子之爱,也丢了手足之情,“自我”极度膨胀。
姐姐爱斯塔被遗弃而无处申诉的悲惨遭遇使他认为尔虞
我诈、损人利已就是当下社会生活的行动信条。
于是,他先是玩弄女工罗伯塔,而后当资本家小姐桑德拉为他描绘出飞黄腾达的锦绣前程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动手扫除已成为他追求权财道路障碍的罗伯塔。
这时的克莱德已经丧失了他儿时那纯真善良的天性,利欲的熏陶使他成为追求金钱和享乐的牺牲品。
作者以克莱德为典型,以点带面地指出了当时美国青年所面临的道路选择的严峻问题。
法国著名作家斯汤达认为:“社会成员的缺陷根源于社会的缺陷。
”20世纪初期,“镀金时代”的美国蔓延着追求财富和物质享乐的狂热病。
金钱成了最高准则,有钱人就是人格化的黄金之神,能主宰一切社会生活。
马克思同样认为,
在“到处是一样的卖淫,一样的无耻欺骗,一样的贪图不靠生产而巧骗他人财产而发财致富”的社会里,必然滋生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霉菌,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和意志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污染和腐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无疑这是社会“文明”的恶果。
克莱德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沦落为资本主义的殉葬品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诱惑的结果,也是他赖以生存的美国社会道德和思想的教化结果。
即使是从小就接受父母克己精神和宗教清高绝尘教义的教育,克莱德仍然难于抵抗住世俗生活的诱惑。
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出身贫穷又未受过良好教育,只能凭借俊美的外表和伶俐的口齿行走于社会的克莱德让我们看到了下层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
在20年代的美国,德莱塞在创作小说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入垄断时期,那种只要你努力奋发向上就
能够成功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假象,想要实现“美国梦”的社会低层人民所面对的只是最终被毁灭的结局。
作者对此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不仅描绘出追求享乐的欲望怎样毁灭一个青年的表象,而且深刻地刻画出这一表象之后的青年成长的社会问题。
无论褒贬,克莱德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畸形成长的典型,是当时美国社会问题下的殉葬品。
他使我们认识到美国青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下难以避免的畸形成长的悲剧命运这一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leslie a fiedler,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 [m]. 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84
[2]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许汝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