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放电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T 417-2006对局放干扰基本图谱的解释 I
DL/T 417-2006对局放干扰基本图谱的解释 II
DL/T 417-2006对局放干扰基本图谱的解释 III
DL/T 417-2006对局放干扰基本图谱的解释 IV
图4 局放过程气泡剩余电压
图5 内含气泡绝缘体的局放波形
表面局放的发生机理I
表面局放的介质结构示意图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到,表面局放和内含气泡局放机理类似,可将图中的放电位置视作一个气隙, 并与内含气泡局放过程共用放电简化模型。
图6 表面局放的介质结构
表面局放的发生机理II
表面局放有以下几点特性: 表面局放模型中的气隙的两端分别是介质和导体,放电产生的电荷只能累积在介质极,累积的电荷量少,不易在外加电 压绝对值的下降相位上出现放电。 若电极系统是不对称的(即图6中电极1和电极2不对称),且放电只发生在一个电极的边缘,则放电图形是不对称的: 当放电的电极接高压,不放电的电极接地,在施加电压的负半周是放电量少,放电次数多,在正半周是放电量大, 且次数少,见图7。(因为两个电极都是导体,而导体在负极性时容易发射电子,同时正离子撞击阴极产生二次电 子发射,使得电极周围气体的起始放电电压低,因而放电次数多而放电量少。) 反之,则正半周放电脉冲是小而多,负半周放电脉冲是大而少,见图8。 若电极是对称的(即图6中电极1和电极2对称),即两个电极边缘场强时一样的,且两个电极都放电,那么放电的图形 也是对称的,即正负半周的放电基本相同,见图9。
则介质C、B的耐受电压比为
介质C、B中的电场强度为
uC = ωCB = CB = ε 1 uB ωCC CC ε ( 2− 1)
EC =
uC / 1
ε =
EB uB / ( 2− 1) ε
在工频电场中,气泡C中场强是绝缘介质B中场强的(εB/εC)倍,通常εC=1, εB>2,即气泡C 中的场强一般比介质B中的高,而气体的击穿强度一般比固体绝缘介质的低,因此,在外 施电压升高时,气泡首先被击穿而发生局放,且周围介质仍保持绝缘特性。
由于可能存在多个气泡,每次放电的大小(即脉冲幅度)是不相等的; 实际气泡中的两种极性的放电电压不同,放电脉冲在正负半周上只是近似对称; 放电一般是出现在试验电压幅值绝对值的上升部分的相位上,在放电很剧烈时,会扩展到电压幅值绝对值的下降部分 的相位上(原因:UCb小及气泡壁漏电); 气泡电容的两个电极可视为对称电极,将试压端及接地端对调,放电波形基本一致。
局部放电试验的几点说明
薛宏图 2015.11.16
概述
定义
局部放电(局放)的定义:电气设备的绝缘系统在电场作用下的电场分布是不均匀的,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达到该区域 的击穿场强时,该区域发生放电,但整个绝缘系统尚未击穿的现象。局放是一种复杂的物理过程,具有电、声、光、热 等效应,并会产生各种生成物。常用的高频电脉冲局放检测法的检测依据是,局部放电现象反映到试品施加电压的两端, 有微弱的脉冲电压出现。(局放的放电电流一般为脉冲电流,这有别于泄露电流)
局放的危害
危害:逐渐腐蚀、损坏绝缘材料,使放电区域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整个绝缘体击穿。 带电质点的轰击。放电过冲中的电子及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撞击另一极,使绝缘材料的化学键断裂而产生裂解,降 低绝缘性能; 热效应,长期局放的放电点上,介质发热温度很高,甚至可使绝缘材料在放电点上被烧灼、熔化或腐蚀成粉末; 辐射效应。局放产生可见光、紫外线及X射线等使绝缘材料的基团或分子分解; 活性生成物腐蚀。 机械应力的效应。放电产生高压气体,使绝缘体产生微爆,造成微断裂。
局放的种类
内部局放:发生在绝缘体内部的局放现象; 表面局放:发生在绝缘体表面的局放现象; 电晕:发生在导体边缘且周围都是气体的局放现象。
局放的发生原因和危害
局放的发生原因
电极系统不对称使电场在绝缘系统中分布不均(如电缆末端等部位); 绝缘介质不均匀。介质电容与介电常数成正比(如平板电容C=εS/4πkd),在交变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容值成反比, 那么,介电常数小的介质中电场强度要高于介电常数大的介质(本条可解释复合绝缘,也可解释绝缘体中含有气泡等 情况); 悬浮电位和导体接触不良。
内部局放的发生机理IV
图4为绝缘体内含气泡的剩余电压ur在整个局放过程中的变化波形,毛刺为气泡中实际的放电脉冲,可按电容比反映到外施 电压上,并被脉冲电流型局放检测仪分离检测到(视在放电量,比实际放电量小的多,近似为qr CB/(CB+CC ),其中qr为实 际气泡内放电量)。 图5为检测仪上显示的内含气泡的局放典型波形,从图中可见放电未出现在试验电压的过峰值的一段相位上,这与分析相 符。实惯用分析模型是内含气泡的绝缘介质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图1的C是绝缘介质中的小气泡;B是与气泡 串联的部分介质;A是其他部分介质。 图2为该结构的等效模型,其中CC、RC并联代表气泡C的阻抗;CB、RB并联代表气泡串联B部分介质的阻抗;CA、RA并 联代表A部分介质的阻抗。 由于电阻RB、RC为百兆欧数量级(108~109),而电容为nF(10-12)数量级,那么在工频场的分压中可将电阻忽略。
电晕放电的发生机理II
图10 电晕放电(外施电压不高时)
图11 电晕放电(外施电压很高时)
DL/T 417-2006对基本局放模型基本图谱的解释 I
DL/T 417-2006对基本局放模型基本图谱的解释 II
DL/T 417-2006对基本局放模型基本图谱的解释 III
DL/T 417-2006对基本局放模型基本图谱的解释 IV
图3 简化模型
内部局放的发生机理III
如图4,内含气泡的内部局放过程如下: 当外施电压u的峰值足够高,则uC将随着u升高并达到击穿电压UCb(即uC = UCb )时,气泡发生发电,使气泡中大量中性 分子电离,产生正离子和电子或负离子,形成空间电荷,电荷在外施电场作用下迁移到到气泡壁上,形成与外施电场相反 的电压-△UC,此时气泡上的剩余电压ur=UCb -△UC<UCb (设定该电压值为Ur),放电暂停。 u继续上升,当ur随之再次达到UCb时,形成第二次放电。(假设每次放电都建立反向电压-△UC ,且前面的放电积累电荷 都未泄露掉)此时气泡的反向电压为-2△UC,放电再次暂停。 如此,在放电n次后,外施电压u达到工频峰值,则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所建立的内部电压为-n△UC 。 在u达到峰值后, uC开始下降,当气泡上的电压达到-UCb(ur =-n△UC+uC=-UCb )时,气泡又放电,但放电产生的空间电 荷的移动方向与之前相反,并中和掉一部分原来累积的电荷,是内部电压减少一个△UC ,放电暂停。按照此过程继续反 方向放电中和过程。
图1 内含气泡的绝缘介质结构
图2 绝缘系统耐压模型
内部局放的发生机理II
无论在工频场还是局放过程中,都可将电阻忽略,图3为图2在局放过程中的简化模型。
可将B、C近似等效为平板电极面积相等的平板电容,电容公式C=εS/4πkd,其中ε为电容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平板面积,d
为电极间距。
设uB和uC分别为CB和CC两端的电压, εB和εC为介质B、C的介电常数,EB、EC分别为介质B、C的电场强度。
表面局放的发生机理III
图7 不对称电极,放电电极高压
图8 不对称电极,放电电极接地
图9 对称电极,电极放电
电晕放电的发生机理I
电晕发电的概念: 若带电导体存在曲率半径很小的尖端,且尖端附近的局部电场强度超过了气体的电离场强,使气体介质发生电离和激励而出 现的局部自持放电。
电晕放电的特征: 介质为气体; 放电模型的中的放电电极是曲率半径很小的尖端(或针头); 放电电极(尖端)是金属导体,在负极性时容易发射电子,同时正离子撞击阴极发生二次电子发射,使得放电总是 在尖端为负极性时先出现; 电晕的放电脉冲就出现在外加电压负半周的90°相位的附近,几乎是对称于90°,出现的放电脉冲几乎是等幅值,等 间隔的(见图10); 随着电压的提高,放电量大小几乎不变,而次数增加。当电压足够高时,在正半周会出现很少量幅值很大的放电脉 冲。正负半周波形是极不对称的(见图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