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及趋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及趋势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对策。指出当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增多,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且问题较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性事件增多,流入地管理难度加大。因此,要正确看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及时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动态和思想状况,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特点;流动趋势;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跨区域流动成为常态,出现了“孔雀东南飞”和“民工潮”等众多社会现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关系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及趋势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特点
1、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方向以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由于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优越的人文环境、发达的城市功能以及适度的就业容量,少数民族人口逐渐向这些地区流动。据北京市民委估算,90年代初北京每天的100多万流动人口中至少1/10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显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深
圳少数民族人口仅有106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深圳少数民族人口是372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深圳少数民族人口是11795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深圳少数民族人口是224688人。[2]36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2119倍,但深圳市总人口仅增长了35倍多。目前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仅在广东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高达200万。尤其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量不减反增。
2、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形式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
少数民族人口外出务工多以夫妻、亲戚、同乡为纽带,结成团体,集体外出打工,在流动形式上呈现出血缘、地缘关系的密切性。他们往往通过“以点带面”式的族群网络来发展职业,某个人或某些人在城市中立足根基之后,以自己为核心,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半径,向外发展,形成少数民族人口的“片面”式流动。此外,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建立的业缘关系也是围绕着血缘、地缘关系,其生活交往、语言交流主要来自传统社会关系网络。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
由于受文化程度所限,少数民族人口流向城市后,一部分会在建筑工地、搬家公司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从业。但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的是餐饮业等容易体现民族特色的服务业。如北京的餐饮业几乎囊括了所有少数民族的饮食,从南方的傣族、侗族、白族、藏族风味到北方的维吾尔族、朝鲜族、
蒙古族风味是应有尽有。以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为主的餐饮业在全国很多城市已经形成规模。此外,游街经营民族特色产品也是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选择,在一些大中城市随处可见穿着藏袍,卖藏刀、中草药或牦牛角的外来人员,也可以看到穿民族服装,卖少数民族镀银首饰和茶叶的妇女等。
4、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模式以聚居为主
在少数民族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少数民族作为商人、打工者散居于城市之中,融合于汉族之中。但由于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感情、生活习惯等原因,散居的少数民族在城市中逐渐靠拢,形成了以经营民族特色产品为主的单一民族聚居地,如北京的魏公村、甘家口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民族园”、“民族村”以及“民俗村”等不仅拥有少数民族的风俗、民居、传统文化,还长期保持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员在此居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中仍然是以民族聚居为主。
二、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好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才能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发展。
1、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增多
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正在形成继农民工群体之后的又一次大规
模移民潮,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00万,甚至许多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当地少数民族户籍人口。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成都市户籍少数民族约6万多,外来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则有30余万,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年接近400万人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少数民族格局中新的主体。
2、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潜力巨大且问题较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年龄构成上低于汉族流动人口,15岁以下及15岁至24岁流动人口比例高于汉族。即新生代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美国社会学家r ·e·帕克指出,“人口从国内的某一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区域——例如当前黑人向北方移居——也会引起动荡。从移居者自己的观点来看,这种移居可以具有解放的性质,使他们获得接触新的经济和文化的机会,但是,对于他们所离开的和正在移入的社区,这种运动丝毫不差地都同样是一种扰乱。同时,这种迁移败坏了移居者的本身,尤其对青年一代更是如此。”[3]人口流动对新生代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是深远的。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出地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但是与流入地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一小部分新生代少数民族人口在流入地不是通过正常合法渠道发展,而是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属于盲目流动范畴。因此,在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潜力巨大的背后也隐藏着众多社会问题。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性事件增多
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然产生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由于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甚至酿成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其中尤以涉及藏族和维吾尔族引发的纠纷和矛盾居多。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仅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发生的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治安的大小事件就有900多起,其中80%涉及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而且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出于个人利益诉求的需要,往往以少数民族身份,通过少数民族抱团的形式,向政府施压来实现自己合法或非法利益。甚至有个别少数民族群众在遇到意外伤害、死亡乃至吸毒致死等问题时,选择集体上访等过激行为,以至把一般的民事纠纷、治安、刑事案件演变成涉及民族关系的群体性事件。
4、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地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多和流动时间的长期性、持续性,流入地城市面临着市场问题、政策问题、市民接受能力问题、风俗习惯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由于部分政府部门服务的“越位”或“缺位”,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自身需求的无法满足而产生诸多问题。即如何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带来的新的经济社会利益诉求,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利益诉求渠道,如何挤压极端行为产生的空间,如何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机制转变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速度也必然加快,城市面临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