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摘要】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阅读,启发学生心灵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阅读能力。

【关键词】鼓励学生思维碰撞启发学生心灵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近年来我致力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
性的广阔时空,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课堂上,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提出“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的哪些做法最能体现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师?”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先自己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知感悟,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学习和全班交流中进行汇报。

采用了多种方法。

有的学生用朗读法朗读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中部凿井法”、“由两端同时向中部凿进的方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

还有的学生则拿出了课外阅读所获得的资料,对詹天佑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进行了补充说明。

在全班交流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既然用“中部凿井法”能够把工期缩短一半,为什么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不采用这一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时究竟打了几口竖井,是不是竖井越多越好这样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而学生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因为八达岭隧道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要打两口竖井,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才能把工期缩短一半。

他还联系到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是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又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才能打得准,打得通。

所以詹天佑要说定点、测绘、计算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学生们能认识到这一步,已不仅仅是在讨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创新意识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扎下了根,他们的个性也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得到了张扬。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二、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

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
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因引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

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

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

“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学习伙伴,这这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

一个人只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时,他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何况,十一、二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反叛期,自我意识已初步形成,他们不在那么崇拜老师、家长,遇事喜欢说“不”。

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信任和尊重,做事喜欢标新
立异。

抓住了这个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好机会。

就会得到特别的收获。

比如说我们在做一道阅读试题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道题:“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哪个字读重音能表现铁罐子的傲慢?请在下面加点。

批阅试卷时发现答案不仅限于标准答案上的“敢”字“敢”“碰”“我”“陶”都有人加点。

于是我问他们是怎么想的。

有的说“陶罐只能讨好铁罐,是不能去碰铁罐的,所以‘碰’加点”;有人说:“铁罐觉得十分结实很了不起,陶罐和它比能算什么东西、所以‘我’应该重读”还有人认为重读“陶”字能体现铁罐对陶罐的蔑视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我表扬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让他们就自己的感受来读这句话,结果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读得也比往常好。

当时我庆幸自己没有武断的在上述答案后打“×”,否则不是熄灭了学生个性化阅读所碰撞出来的火花吗?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根植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和习惯,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飞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